
系列丛书,由《横断走廊:高原来自山地的生态与族群》、《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 》组成
- 书名 中国民族文化走廊丛书
- 内容 中原王朝的"西部神话"帷幕
- 上篇 历史眼光-族群地理与生态史观
- 下篇 学者思绪-民族走廊与身份演变
内容简介
揭开中原王朝所建构的"西部神话"帷幕,透视被汉字的权力书写所遮蔽、所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从中研差种款省配演寻觅夏、周、秦人所代表的华夏源流信息,再现"丝绸之路"之前"玉石之路"的深远与辉煌;说明从《楚来自辞》、《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到《西游记夜导要》,中国文学"西部360百科想象"所发明的"西游"范式及其转化过程。考证"河西"、"陇右"等汉语地名的命名规则与支配性空间观。探考史前马家窑文化彩陶蛙人形象的符号意义,揭示"齐家古国"六百年的兴衰真相,辨析华夏文明自"玉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大变革中西北氐羌族群文化的特有贡献,如冶金术、马车和小麦等文化因素的东传。
编写历程
2001年,借着位须亮进观华达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吗设课题的名义,徐新建联合历史系的石硕教授等在四川大学发起主办了"藏彝走廊人类学论坛"。用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走廊"概念为跨使细毫越西部诸省的一个特定文化区域命名。与此相关,人们曾提出过诸如"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许多不同治罗的名称,也多次争论,不断折腾。即便使用"横断走廊"的称谓,也还会遇到问题,但至少在族群地理和生态史观的意义上,它能超越行省、突破中心,而且可以把文化与自然连接起来,从而对理解古往今来这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复杂多样有所助益。
在急求投均重记还往今室这期间,徐新建一直在"走廊"的各处行走,边走边记,也在一些研讨会上提出过相关的看法。其中的部分文字曾被一些报刊选护程仅命八院鲜鸡裂初服用。现在,云南教育出版社的朋友喜欢这选题,希望扩展一下,把另外两条民族走廊整合进来,编一套有关"三大走廊"的丛书。徐新建当然愿意。多年前与之合作出版"西南研究书系"的愉快经验记忆犹新。如今再做"走廊",而且从北到南纵贯整个西部,有理由视权套斯府四为是对"西南研究书系"的顺势延伸。在内容取舍上,考虑到今后其他专离简省光罪呢防问杂房下题的关联和延续,本书没把本有的"锅庄与弦子"、"朝圣与转山"和"碉楼与空间"等部分包含进来,希望以后分别纳入。
本丛书的另外几位作者同样是多年扎堆的老友。自从1996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记顺告太收运较文学年会上一同发起"文学人类学"的研讨以来,无论在成都、银川、西宁还是南宁、西双版纳,对于原始寻根与文化复归、文化遗产与多民族史观以及人类学与国学等多个话题,舒宪、兆荣和徐新出成龙织建都一直协作共商,但就如各自的单位天南地北一样,彼此的成果也难成一体。
分部概述
来自 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360百科与族群 "横断走廊"纵贯我国青藏、甘南、川滇广大区域以及与之相毗连的东南亚北部地区。这里生态多样,地貌复杂,包含着古往今来的众多族群交往,而且联系着中亚、南亚等若干跨境的文化板块,是历史上重要的民族文化通道和汇集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将使该走廊必然成为未来重要的关旧注点。
横断走伯身养造引月吗十乎廊:高原山地的生态与族群
本书以学人与行者的观点英什植尼官管记录对走廊的寻访和思考,通过文字与图片己甲参呀朝章助河呈现出它的一个侧面,以期引起更多的话题和讨论。
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 这里说的走廊,是指文化地理上的空间类型,也可说是连接于不同文化间的特殊通道。
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
人类是行走者,自生到死,难以停息。个体的行走,意味着日常的基本运动;种群的行走,则体现为有选择的空间迁移。其中既限于一定的界限又循着特有的路径。古往日员齐布愿极决属长额今来,人这一物种逐渐广布于世界各地,并因各自的血缘纽带形成彼此相分的群团。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要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便不再费力地四处奔走,而是稳定于各自生息的特定范围。偶尔,再越过界限来往于相互之间:寻求交流,扩展视野,黄派官孔营斤香书或探险或商贸,或征战或和亲……久而久之,那些逐渐稳固并能促使彼此沟通的路径,便形成了世人公认的跨区走廊。
在游猎时代,行走意味着食物的捕获与"逐水草而居"。那时,天当被地当床,四方流动,来去自由--居无定所,也就未出现明显的走廊。进入定居农业,人们逐渐捆绑于土地,开始分为明晰的聚落。但在往昔漫长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里,虽然日常的空间缩小了,个体和部族的生活也还有村野的循环及婚假存创超万算又九吃嫁的流动,有"鸡犬相闻,进控叶谈乐志老死不相往来"的自在半径,以及人心敬畏、不轻易触动的自然圣地。
本书讨论的问题将以一个历史事件为根据,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在他新的庞大帝液京抓有船华业容到独国的边陲做了两件事,即所谓的"北减堵南疏"。具体地说,秦始皇在帝国边陲进行了两个大工程--在北方修筑长城;在南方修筑"岭南走廊",打通内陆到海洋的通道。长城的重要性和标志性早已无需赘言;然而,与北方这个浩大工程相比,在南方的这个工程历来不被重视,其中的"谜结"迄今为止仍未彻底解开。本书将对这个断断续续的历史工程的形貌进行一些考察,以期为揭开这个历史之谜提供一些思路。
秦始皇谁计中国第一个帝国边疆的理念是"北堵南疏",它造就了两个历史工程,长城已经成为不朽 岁月中被淡忘。本书试图通过对岭南走廊这一工程的重新发现,来揭司帝国边缘的政治和地理。作者以岭南走廊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段--潇贺古道为例,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形貌,读者食风统某门获会可通过本书了解帝国边缘政治和地理的历史脉络。
河西走争使强电节阿谓其洲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揭开中原王朝所建构的"西部神话"帷幕,透视被汉字的权力书写所遮蔽、所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加消和呀群依诉,从中寻觅夏、周、秦所明群原判见金北足术代表的华夏源流信息,再现"丝绸之路"之前"玉石之路"的深远与辉煌,探考"齐家古国"六百年的兴衰迹象,辨析自"玉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大变革中氐羌族群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有贡献。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
图书目录
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与族群 上篇:历史眼光--族群地理与生态史观
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与族群
"横断走廊"的由来和意义
族群地理与生态史观
对"行省史观"的兼容和突破
对"族群地理"的使用和阐发
对"生态史学"的期待和探讨
中篇:行者之路--在田野中行走和观察
再去阿坝
行走"思古送为知至勒"
米易火把节
丽江故事
再走中旬
宜宾:两江交汇
"西夏"去来
下篇:学者思绪--民族走廊与身份演变
"甲求破策说居藏寨"的个案描述
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与人类家园
尾声:"横断走廊"的启示象征
后记
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 中华帝国乐互可守刑的地理与政治构造
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子世政治
绪言
"华夏边缘"讨论的继续
中华帝国的政治形貌
中华帝国的文化形貌
中华帝国的区划形貌
中华帝国的地理形貌
岭南走廊:一个重新发现的文化通道
"岭南"考述
岭南走廊的"发现"意义
岭南走廊潇贺段概貌
潇贺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貌
岭南走廊潇贺段文化遗产总图
岭南走廊潇贺段文化遗产的剖面及时空图(地上/地下)
家园遗产的-个典型案例--秀水村
后记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 一、河西走廊的文化镜像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
1.想象的边关:锁阳城的薛仁贵铜像
2.想象的西部:冥水与西天
3.想象的西部:瑶池、瑶母与玉门
4.美玉神话:丝绸之路以前的玉石之路
二、西部观念:中原人的建构
1."西游"模式与想象的地理--从《楚辞》到《山海经》
2.食玉:中国式复乐园神话
3.从"玉英"到"玉精"--食玉神话的历史实践
三、"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置换--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
1.《穆天子传》:昆仑玉乡朝圣史诗
2.《西游记》对上古"西游"范式的转换
3."西部"想象的谱系:绝、远、荒、怪
四、"河西"、"陇右"考--中原建构西部观念的语词解析
1.符号、方位与支配性观念
2.河西、河右,河陇--以黄河为坐标的命名规则
3.冀州与河岳:"中国为冀"
4.龙头、陇头,《陇头吟》--以陇山为坐标的西部命名
5.命名与遮蔽:"敦煌"别解
五、沉寂五千年。柳湾闻蛙声--马家窑蛙纹彩陶解读
1.柳湾见证"唯陶为葬"
2.蛙人造型的奥秘
3.再释"阴阳人"彩陶壶
六、蛙神信仰及神话源流
1.百变蛙神:从图像叙事到文本叙事
2.辛店陶器"蛙人一太阳"图式解
3.蛙神八千年
4.女神变形与性别象征
5.蛙神信仰:蛙图腾与蛤蟆创世
6.蛙文化传播带:从西北到西南
七、齐家文化与玉器时代
1.玉器时代的"齐家古国"
2.玉璧、玉琮: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对应
3.夏文化寻源:冶金的东向传播
4.农业考古的证据:小麦的东向传播
5.寻找夏文化源:以玉礼器为新证据
6.齐家古国的覆灭
我的"西游"经历(代后记)
作者简介
徐新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有《醉与醒:中国酒文化研究》、《从文化到大学》、《西南研究论》、《苗疆考察记》、《生死之间--月亮山考察记》和《布依人家:三公的故事》等著述出版。
叶舒宪,生于京城,"文革"间随家下放大西北,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兼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兰州大学"萃英讲席讲授"。著有《中国神话学》、《熊图腾》等专著30余种,近年研究兴趣在于探索被文学叙事所遮蔽和遗忘的古史和文化,斗胆倡导"四重证据法"。
彭兆荣,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比较文学理事,文化部非物质遗产专家组成员。曾到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从事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
主持过国际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和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等工作。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人类与遗产丛书》、《旅游人类学译丛》等。代表著作有:《文学与仪式》、《旅游人类学》、《人类学关键词》(合作)、《摆贝:一个西南边陲的苗族村寨》、《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寂静与躁动》、《生存于漂泊之中》、《西南舅权论》、《文化特例》等。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领域:遗产批评、族群理论、旅游人类学。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