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民航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跃上一个新台阶。
- 中文名 中国民航
- 外文名 Civil Aviation of China
- 特点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质量
- 员工 35万人
- 飞行人员 12840人
概况
让收标括置全乙国单盐 --人力资源。全行业共有员工约35万人,其中有飞行人员12840人,适航维修人员16100名,管制员3600人。
--航空公司。拥有独立航班运营代码的航空集团或公司共24个,其中国营控股公司16个,上市公司6个,中(港)外合资公司5个,民营公司7个。2005年,我国(不含来自港澳)有7家航空公司进入全球旅客周转量前100位,其中南航、国航进入全球前20位。
--飞机。全行业运输飞机982架,其中客机937架,货机4排5架。通用航空飞机383架,教学校验飞机140架。
360百科 --机场。全国共有航班运营机场147个(不含港、澳机场源田队服故移视刘生胡),起降波音737世拿查玉体准美火斗渐以上机型的113个(其中起降波音747限检查留评奏困烧服间苦机型的机场25个),起降波音737以下机型的机场34个。
2005年,民航航空运输机场中,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套国被球次以上的机场7个,500-10胞00万人次的9个,100-500万人次的26个。首都、浦东和广州三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在世界排名第14、44和45位。
--固定资产投资。"十五"期量冷充居间,民航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2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资金2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机场建设707亿元,空管建设70亿元,安全设施建设13亿元,科教信息30亿元。"十一五"期够叫间,民航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投资总规模为1630亿元,其中机场建设1400亿元,空管建设110亿元,安全设施建设50亿元,科教信息70亿元。
--运输规模。全国民航共有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1257条,其中国内航线1024条(其中港澳航线43条),国际航线233条。每绍混任天飞行4023班,其中国内航班3602班,国际航班421班。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我国民航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世界民航平均水平两倍多,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2位。
--院校和科研边周文千保钢院所。民航全行业拥有学草称原盐似完放训历教育学校5个,科研院所2个,科研基地11个。在校生规模和师资队伍3.2万人,其中学生2.7万人,教职员工5千人,教职工中硕士以上学历1200人左服该硫段紧重击标妒教右,其中博士约300人。
民航局
中国民用航空 局简称民航局或CAA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民用航空事业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归交通运输部管理。其前身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于2008年3月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挥东轮京限适落经充仍乡局。
体制沿革
一、2003年航空运输发展回顾
2003年是王我国民航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民航业造成巨大冲击,运输生产大幅度下降。"非典"疫情过后,全齐干菜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经济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民航"蓝天振兴计划",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航空运输生产的迅速恢复来自。与此同时,民航改革与开放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360百科。
(一)航空运输发展
2排003年一季度,航空运输生产发亲语确展开局良好,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8%、14.1%和15.1%。第二季度,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48.9%,其中5月份下降78%。二季度比上年同期少运旅客周主合端县者赶措苏吸组约1000万人,损失运输收入近100亿元人民币,航空公司出现巨额亏损。6月份以后,随着"非典"疫垂或永杆巴钱首类压先情缓解,在行业振兴措施促进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国内航空运输生产迅速恢复,国际和港澳航线开始回升。下半年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14.7%、20.1%和1倍校项标促序4.3%。

2003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7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759万人,货邮运输量21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1须层宪益获验找它.9%和8.4%。2003年全行业通用航空生产完成63504小时,比上年增长10.3%。当年共古始刑凯茶度检有航线1155条,其中国内航线961条(港澳43条),国际航线194条。
2003年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生产发展情况
指标 | 项 目 | 实际完成 | 比上年增长% |
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 总量 | 171 | 引式屋马仅说革晶 3.6 |
国内航线 | 115 | 4音紧把固治茶罗利.5 | |
其中:港澳航线 | 6 | -13.6 | |
国际航线 | 56 | 1.7 | |
旅客运输处似束采促土排与香量(万人) | 总量 | 丝助苏命国预印肥掉 8759 | 1.9 |
国内航线 | 8078 | 制场 4.1 | |
其中:港澳航线 | 342 | -22.1 | |
国际航线 | 681 | -18.7 | |
货邮运输量(万吨) | 总量 | 21黄口假短编护乎量云种冷9 | 8.4 |
国内航线 | 168 | 5.1 | |
其中:港法众苏零附套属历示础陈澳航线 | 11 | 10.4 | |
研 国际航线 | 51 | 20.9 | |
通用航空生产(小时) | 63马仍良乙斯普气粒行数504 | 10.3 |
2003年航空运输生产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尽管受到"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全年运输生产总体上仍保持了增长。二是国内航线旅客运输量增幅高于国际航线22.8个百分点,说明"非典"过后旅客运量恢复较快的是国内航线。三是货运增长速度较快,增幅高于客运6.5个百分点,其中国际航线高于国内航线15.8个百分点。
与世界航空运输增长比较。2002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在世界排名第五位,旅客周转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位。当年总周转量增长率为16.8%,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5.2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增长率为16.3%,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5.9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旅客周转量下降0.5%,低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0.5个百分点。
与国内其他运输方式比较。2003年全社会完成的旅客周转量较上年下降2.3%,其中航空旅客周转量降幅较铁路、公路和水运分别少5.1、1.1和21.5个百分点。航空旅客周转量在国家交通运输中所占比重为9.7%。全社会货物周转量较上年增长13.1%,其中航空运输货物周转量增幅分别高于铁路和公路1.3和8.1个百分点,低于水运5.8个百分点。
2003年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周转量增长情况
类 别 | 项 目 | 实际完成 | 比上年增长% |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 全社会 | 13795 | -2.3 |
民航 | 1263 | -0.5 | |
铁路 | 4789 | -5.6 | |
公路 | 7679 | -1.6 | |
水运 | 64 | -22 | |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 全社会 | 57152 | 13.1 |
民航 | 58 | 11.5 | |
铁路 | 17092 | 10.2 | |
公路 | 7010 | 3.4 | |
水运 | 32275 | 17.3 |
(二)航空安全与航班正常率
2003年全行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航空运输飞行事故;通用航空发生飞行事故1起,比上年减少1起;航空地面事故3起,比上年减少2起。飞行事故征候100起,事故征候万时率0.50,比上年下降0.08;事故征候万架次率0.78,比上年下降0.01。从2002年"5?7"事故后算起,截至2003年底,运输航空已连续安全飞行19个月、303万小时。
2003年,在民航7个地区管理局所在地区机场开展了两期"始发航班正常百日竞赛"活动,效果比较明显。全行业全年航班正常率为79.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航班正常率为79.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际航班正常率为82%,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与运价
2003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68亿元,主营业务成本8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0.2%;全年亏损30亿元,较上年减利增亏37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830亿元,主营业务成本6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1.4%;全年亏损27亿元,较上年减利增亏30亿元。
为减轻"非典"疫情影响,缓解民航业经济效益严峻形势,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2003年5月至12月,国家免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23.3亿元,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等税金14.3亿元,共计37.6亿元。
2003年全行业运输收入水平为4.99元/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12元/吨公里。其中国内航线(含港澳线)5.52元/吨公里,下降0.06元/吨公里;国际航线3.51元/吨公里,下降0.33元/吨公里。为完善民航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组织拟订了民航运价改革方案。
(四)市场结构与旅客构成
2003年完成的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中,国内航线运量占67.3%(其中港澳航线运量占国内航线运量4.9%),国际航线运量占32.7%;旅客运输周转量占66.1%(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80.3%和19.7%),货邮运输周转量占33.9%(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42%和58%)。
根据抽样调查,2003年航空旅客运量中,公务和公费旅客所占比重仍属首位。公务旅客占57%,旅游旅客占35.2%,探亲旅客占7.8%;公费旅客占61.4%,自费旅客占38.6%。
民航旅客运输市场构成情况(单位:%)
类 别 | 项目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旅行目的 | 公务 | 64.4 | 58.0 | 57.0 |
旅游 | 26.0 | 32.1 | 35.2 | |
探亲 | 9.6 | 9.9 | 7.8 | |
消费性质 | 公费 | 58.3 | 53.3 | 61.4 |
自费 | 41.7 | 46.7 | 38.6 | |
乘机次数分布 | 1 - 3次 | 33.4 | 31.3 | |
4 - 6次 | 22.8 | 24.3 | ||
7 - 9次 | 12.6 | 13.5 | ||
10 -15次 | 11.2 | 11.0 | ||
15次以上 | 20.0 | 19.9 | ||
中转旅客比例 | 中转 | 19.9 | 25.0 | 15.6 |
直达 | 80.1 | 75.0 | 84.4 | |
团体个人比例 | 团体 | 15.9 | 23.0 | |
个人 | 84.1 | 77.0 |
(五)机队与运力利用
2003年全行业增加运输飞机78架(其中客机73架,1.08万个座位;货机5架),减少运输飞机19架(其中客机17架,1700个座位;货机2架),净增运输飞机59架(其中客机56架,9100个座位;货机3架)。截至2003年底,年末全行业在册运输飞机总数为661架,其中客机643架,座位数11万个;货机18架,业载能力1080吨。
2003年全行业运输飞机平均日利用率7.8小时,比上年下降0.7小时。平均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正班客座率为64.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正班载运率为61.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六)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年内竣工大型项目3个:西安咸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三亚区域管制中心工程和总局空管局运行中心保障系统工程;新开工大型项目5个: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西安和乌鲁木齐机场II类运行工程,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广州-上海航路工程。
2003年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共有143个,其中航班机场131个,停航保管机场12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26个,通航125个城市。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7433万人,比上年增长1.9%;货邮吞吐量452万吨,比上年增长12.4%。
(七)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2003年,新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在内部整合方面稳步进展,重组效果初步显现。机场属地化改革进展较大,除北京首都机场和西藏自治区内的民用机场外,原由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绝大部分已交由地方政府管理。民航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保留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新疆7个地区管理局。撤消原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局,改设26个民用航空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空管和公安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组建了空中警察队伍。
2003年,我国与蒙古、奥地利、澳大利亚、荷兰、法国、日本等12个国家签署了新的航权安排协定。海南省试点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厦门和南京试点扩大货运第五航权的开放,标志着我国民航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迈出新步伐。国航与美联航、南航与日航、东航与日航签署代号共享协议。审核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个,协议利用外资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办理境外投资项目2个,对外投资2810万美元。
二、2004年航空运输发展展望
(一)航空运输市场分析
2004年我国经济将在较高水平上继续稳步增长,预计达7%左右。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国旅游业将实现全面恢复与振兴,预测入境旅游9790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345万人次),增长7.6%。国内旅游8.8亿人次。同时,国家将开辟更多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启动更多的内陆省份赴港旅游,出境旅游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些将对我国航空运输产生新的需求。
2004年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好于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将由上年的4.3%提高至6.1%。国际民航组织预测,2004年世界航空运输将增长4.4%(上年实际增长率为零),2005年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高到6.3%。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随着国内外经贸环境总体趋好,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
就我国民航业内部而言,2004年有利于航空运输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民航体制改革后,建立起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行业经济性管理政策的逐渐放宽将促进民航生产力的发展;严格安全运行管理和重视服务质量将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实施新的更加灵活的国内航空运价管理政策将有利于扩大社会需求;航空运输企业经过改革重组,完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与竞争能力将有所提高。
2004年我国航空运输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受"非典"疫情滞后影响,国际和港澳航线运输量有待进一步恢复;国际恐怖主义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航空运输造成安全上的威胁;国际航油涨价对民航效益产生影响;航空运输需求快速增长,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增加生产和保障安全的压力增大;部分区域机场容量饱和、空域紧张,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等。
(二)航空运输发展预测
综合以上分析,2004年我国民航发展有利形势大于制约因素,航空运输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测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0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旅客运输量10380万人,比上年增长19%;货邮运输量250万吨,比上年增长14%。预计国内航空运输需求大于国际市场,国内航线旅客运量增长快于国际航线旅客运量增长;国际航线和港澳航线旅客运量仍处于恢复期或有小幅增长;国际航线货运增长仍将高于国内航线。
2004年我国航空运输发展速度将明显高于世界民航平均增长,也将高于国内其他运输方式增长。国家有关部门预测,2004年全社会旅客运输量增长1.4%,其中民航增长18.5%,铁路增长7.8%,公路增长0.8%和水运增长5%;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增长3.3%,其中民航增长14.2%,铁路增长4.1%,公路增长2.7%和水运增长7.2%。
2004年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周转量预测增长情况
类 别 | 项 目 | 预计完成 | 比上年增长% |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 合计 | 14781 | 7.2 |
民航 | 1438 | 13.9 | |
铁路 | 5265 | 10.0 | |
公路 | 8008 | 4.3 | |
水运 | 70 | 9.4 | |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 合计 | 60170 | 5.3 |
民航 | 64 | 10.3 | |
铁路 | 17616 | 3.1 | |
公路 | 7330 | 4.6 | |
水运 | 34410 | 6.6 |
(三)促进航空运输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4年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在大力强化安全监管的同时,逐步放宽经济性管理政策,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确保航空运输安全。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进一步落实"严在组织领导、严在规章标准、严在监督检查、严在教育培训、严在系统完善"的"五严"要求,提高民航安全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进一步提高安全运行标准,并提倡企业采用高于政府安全规章要求的标准。推进安全监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增加安全管理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各地航空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安全监察员和空中警察的作用。从客货安全检查、机场隔离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空防安全工作。根据市场需求旺盛、运输任务繁重和机场属地化等情况,抓好运行上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2.逐步放宽民航经济性管理政策。起将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投资者根据市场准入条件设立新的企业或参股现有企业。对国内航线经营许可制度及与之相关的各项管理,按有序放开的方向予以调整。实行运价幅度管理政策,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企业自主有限浮动的客货运输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试点和立法调整大型机场起降时刻的管理办法,建立航班时刻公平分配与有效使用机制。采取若干政策,促进货运发展。继续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制止各种违规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秩序。
3.加强和改善行业宏观调控。搞好航空运输发展的预测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输生产快速增长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已确定增加的运力已经能够满足客观需要,航班客座率明显处于较低水平,除适情增加少量货机、支线飞机外,原则上不再审批临时新增客运飞机。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航空运输和支线航空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统计工作,整合民航经济统计信息,发挥统计信息的引导和监控作用。
4.重视抓好旺季和热线航空运输。据统计,旺季月份日均旅客运输量为淡季的1.6倍。要充分认识航空运输的季节和地域差异,因时、因地制宜地搞好运输生产组织工作。特别是春运和暑期两季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期间,要统筹各项工作,科学安排运力,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航空安全和航班正常,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重点研究解决北京、昆明、大连等机场及东部沿海地区空域和航班时刻紧张问题,保持运输生产增长,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5.大力搞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保安全、保续建、保应急项目"和"向空管倾斜、向安全倾斜、向西部倾斜"的原则,重点建设枢纽机场、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机场、空管设施和安防设施。全面完成广州新白云机场建设,在第三季度投入运行;开工建设北京首都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实施上海浦东机场二期工程;抓紧长春机场新建和重庆、拉萨等干线机场在建工程。加快三大区域管制中心、航路二期项目等空管设施建设。保证航空公司飞行安全设施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实施新的民航专项资金征管办法,保证对民航基础设施的稳定投入和持续建设。
6.继续推进民航改革和开放。将全部完成民航机场属地化改革、机场公安体制改革和筹建航空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总局空管局与地区管理局的职责,完善空管体制。积极促进、鼓励和支持民航企业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引导国有投资主体和非国有投资主体投资公共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民用机场和其他民用航空相关项目。按照"积极、渐进、有序"的原则,分阶段实施航空运输市场和服务保障市场的开放。通过海南、厦门等地航权开放试点取得经验,继续发展航空运输双边关系。支持我国航空公司采取多种方式更多地开辟区域和国际航空运输业务。建立国际航线进入和退出的评审机制,改进国际航线经营权的管理。按照外商投资民航业的政策,鼓励民航企业以多种方式利用外资,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
7.做好消费者权益保障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消费者事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规。在航空运输企业中,促进全面推行"顾客服务承诺制",提高服务质量。采取有效措施,继续狠抓航班正常工作。切实做好消费者投诉受理和处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旅客投诉率和货物行李运输差错率、安全事故征候率等统计信息。
简介
【注音】:zhōnɡ ɡuó mín háng《中国民航》航机杂志是由中国民航空总局主管的中国民航系统的权威航机刊物。

《中国民航》航机杂志由亚洲飞航杂志有限公司设计制作,是唯一能在中国主要航空公司的所有国内外主要航线上发行的航机杂志。《中国民航》航机杂志的发行覆盖中国大陆航空旅客的99%。自1982年以来,《中国民航》航机杂志的发行量随着中国航空市场发展增长。到2009年,《中国民航》航机杂志的发行量达到了每月32万册,跻身于经香港出版销数公证会发行认证的中国大型刊物之列。
基本信息
1982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主管主办的、中国民航系统的权威航机刊物《中国民航》创刊 。
1995年,新版杂志在亚洲飞航督制下重新发行,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航机杂志,发行经香港出版销数公证会(HKABC)认证 。
2003年亚洲飞航成为瑞士最大的出版集团--荣格集团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
唯一能在中国主要航空公司的所有国内外主要航线上发行的航机杂志
发行范围包括中国民航总局辖下之:三大航空集团(中国国际航空集团、东方航空集团、南方航空集团)及六家独立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厦门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山东航空、四川航空)
发行覆盖中国大陆航空旅客的99% 。
每月接触超过一千五百万读者 。
设有每期固定栏目:
"焦点处处":介绍全球各地趣闻及节庆活动
"时尚经典":介绍珠宝钟表等高端奢侈品
"时尚经典":介绍珠宝钟表等高端奢侈品
"时装动态":介绍时装市场品牌动向
"市场情报":介绍各类消费品新品
"车迷世界":关注车市资讯
"科技迷宫":关注IT、电子类发展
"理财有道":关注财经、金融讯息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