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1984年中国架度次地建筑工业出版来自社出版的图书,它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360百科87幅。
- 书名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作者 刘敦桢
- 原作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84年6月1日
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来自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360百科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企与肉突课它镇危酒孔几个阶段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始人群兴干术考命简级的住所
第二节 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第三节 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第二章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第一节 夏--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第二节 商朝的宫室和陵墓
第三节 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
第三章
(公元前475年-公元280年)
第一节 战国到三国居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易受玉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断剂拉论厚住教未财 第三节 秦、汉、三国的宫室
第四节 住宅
第五件儿振道跟万长节 陵墓
第六节 秦万刻将书批运味记胡刚渐父里长城和汉长城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四章
(公元265-589年)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都城及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寺和塔
第五节 石窟文的建筑和雕刻
第观六节 陵墓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五章
(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隋、唐的都城与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寺、塔、石窟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安济桥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散希欢村较要州万室第六章
(公元960-1279年)
第一节 宋、辽、金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城市与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祠庙及寺、塔、经治述急到短艺而事破二幢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 《营造法式》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七章
(公元12乡片战让织式喜早族奏名71-1840年)
第一用明换族岁话罗脱爱令节 元朝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元大都和大都宫阻室益蛋模社殿
第三节 元朝的宗教建筑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五节 明、清的都城及宫苑
第六节 明代的威完之育初附球激万里长城和海防据点
第七节 明、清一般城距想使补延识镇、住宅、园林及家具陈设
第积头温黄段与布八节 明、清的坛庙建数毛围快万筑和陵墓建筑
第九节 明、清的宗教建筑
第十节 元、明、清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摘录
原始社会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干阑的实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有棒卯技术。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潼姜寨最具代表性。姜寨有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每座"大房子"周围环绕着若干或圆或方的小房子,其布局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色。二者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议事的地方。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以西安客省庄的一座吕字形平面的房屋为例,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的变小,室内有供存贮的窖穴,表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地面上铺有"白灰面"。近年在浙江余杭县的瑶山与汇观山发现有祭坛,为土筑的,呈长方形。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用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的祭坛;在辽宁建平县发现了一处内中有女神像的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这些考古发现,使人们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奴隶社会
此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建筑技术明显提高。著名遗址有:①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亳的遗址。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③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国的宫殿。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中国考古界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周(公元前1l世纪~前771年)
西周时在奴隶主内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表现在城市的规模
上就是诸侯的缄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别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否则即是"僭越"。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另外在湖北圻春出土了一处建筑遗址,为干阑式建筑。西周在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近年对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36emxl4cmx6em的青灰色砖和质地坚硬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了用砖的历史。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封建社会
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大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毂相碰,人 肩相摩。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该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显示了战国时期高级建筑已达到的水平。当时的木工技术,从近年河南、湖南等地出土的战国墓的棺椁上,可看到已有形式多样的榫卯,说明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王臀的墓中出土了一块铜板错银的"兆域图",该图大体上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的说明,并有国王诏令。此图被誉为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二)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他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一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会作用。秦代的都械与宫殿均不遵周礼,而是在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地修建。脍炙人口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宫的前殿。
历史分期
<--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 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 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 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 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 ,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 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 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 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 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 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建筑与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自一出生就是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而建筑又是一种即有艺术形象,又同时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构筑物。中国的古建筑无论是宫殿、坛庙、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与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方面的条件有关。
_'
中国的古建筑可谓是数之不尽,中国古建筑多集中于坛庙建筑、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和住宅建筑,而这些建筑艺术均在北京城发展到了巅峰。北京的皇城由明代开始规划和建造,王宫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大小共近千幢,面积达16万平方米,1407年开始建造,1420年全部完工,只用了13年的时间,而这13年中大部分时间花在备材和各种准备工作,真正现场施工只用了五年不到的时间,尔后经过清王朝几百年的修缮和扩建,最终成为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宫殿。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许多外来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未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就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
特征概说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各种单体建筑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在应用上,要遵照礼制的规定。宋《营造法式》中对各种单体建筑作了概括的原则的记述。清工部《工程做法》对官式建筑列举了27种范例,对应用上的等级差别、做工用料都作出具体规定。这种定型化的建筑方法对汇集工匠经验、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筑成本固然有显著作用,但后继者"遵制法祖",则妨碍了建筑的创新。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一组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一点可以从形体、装饰、配属建筑等看出来。由于建筑群是内向的,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市中的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是露出全部轮廓,使人从远处就可以看到它的形象。因此,中国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整体去认识。每一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多样,层次丰富,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中国建筑的室内间隔可以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使室内空间既能够满足屋主自己的生活习惯,又能够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需举行盛大宴会时)迅速改变空间划分。建筑组群的室外空间--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是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庭院可以栽培树木花卉,可以叠山辟池,可以搭盖凉棚花架等等;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至迟在西周已开始应用彩色来装饰建筑物,后世发展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一点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基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便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开始使用琉璃瓦,至明清时期琉璃制品的产量、品种大增,出现了更多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
中国古建筑多以木建筑为主,木建筑虽然以其柔韧性能防御地震,但却抵御不了雷击而往往毁于火灾,尤其是在朝代更替和战争时期也就更不免泱及池鱼了。
北京紫禁城中心的太和殿建于公元1420年,它是紫禁城最重要的一座大殿,皇帝的登基、完婚、做寿以及每年的重大节日和朝延大事,皇帝都要亲临此殿,举行隆重的仪式。但在建成的第二年,太和殿就遭雷击而发生大火,连同它后面的中和、保和两座大殿也全部烧毁。据文献记载,自紫禁城建成后直到清末的400多年中,宫内主要建筑发生较大的火灾就达24次。
阿房宫: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西至咸阳,东至临潼,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不绝。秦末战乱,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烧,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从此灰飞烟灭,尽成灰烬。
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三四千名侵略者手持火把在园内到处纵火,霎时间全园化为一片火海。圆明园上空,烟雾笼罩,火光烛天。"所有宫殿、庙宇、古老的建筑,轮奂辉煌、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渐渐地,相距十多公里的北京城上空也黑云笼盖,无殊日蚀。大火三昼夜不熄,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及畅春园的大部分园林建筑也都一齐被焚。就这样,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大量血汗和智慧、经六朝皇帝150余年悉心经营的一代名园圆明园,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被闪电般劫毁而破坏殆尽。偌大的圆明三园,十六七万平方米的园林建筑,被烧之后,仅有蓬岛瑶台、双鹤斋、海岳,开襟等三处园林景群及二三十座殿阁、亭榭、庙宇、值房和园门幸存。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