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朔来自画像赞》为晋夏侯湛撰文,传为王羲之书写,有拓本传世。唐代颜真卿亦有同名书法作品。
- 中文名称 东方朔画像赞
- 属性 夏侯湛撰文
- 书写 王羲之
- 朝代 晋代
- 作者 夏侯湛
文学作品
全文
《东方朔画赞(并序)》晋·夏侯湛
大夫讳朔,字来自曼倩,平原厌次人360百科也。魏建安中,分厌次以营危用术及临装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事汉武帝,汉书具载其事。
练 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居油军老理林非以为浊世不可以富乐也,故薄游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抗(即颉颃xié háng,倔强,傲慢)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训,故正谏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谈谐以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驰张而不为邪,进退而不离群。若乃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合变以明叫假陈围筭(算),幽赞以知来。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周给敏捷之辨,枝离覆逆之数,经脉药石之艺,射御书计之术,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巧,经目而讽於口,过耳而暗於心。夫其明济开跑豁,苞含弘大,陵轹卿相,嘲唅(嘲笑)豪桀,(笼罩靡前,跆籍贵势,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谈者又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神交造化,灵为星辰。此又奇怪恍惚,不可备论者也。
大人来守此国,仆自京都言归定省,睹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徘徊路寝,见先生之皮频遗像;逍遥城郭,观定眼状顾话十消需步织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乃作颂曰。其辞曰:
矫矫先生,肥遁居贞。退弗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涅而无滓,既浊能清。老无滓伊何,高明克柔。能清伊何,视污若浮。乐曾报在必行,处俭冈忧。跨世凌时,远蹈独游。瞻望往代,爰想遐踪。邈邈先生,其道犹龙。染迹朝隐,和而不同雷记损具还培回得湖病。栖迟下位,聊以从容。我来自东,言适兹邑。敬问墟坟,企伫原隰。墟墓徒存背它粮川北证字,精灵永戢。民思其她品阶加析换妈挥化解战轨,祠宇斯立。徘徊移寺寝,遗像在图。周游祠宇,庭合需爱望乎序荒芜。榱栋倾落,草莱弗除。肃肃先生,岂焉是居。是居弗刑,悠悠我情。昔在有德,冈不遗灵。天秩有礼,神监孔明。仿佛风尘施计士序内相,用垂颂声。
作者
夏侯湛为《东方朔画像赞》作者。
夏侯湛,西晋人。《文选念下静衡层》卷四七注引臧荣绪《晋书》损行参异曰:"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有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连壁'"
王羲之书法
概既溶面革则充要
简称《画赞》或《像赞》。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传为王羲之书,三十三行。唐褚遂良《右军书目》 将此帖列为第三,位排《乐毅论》《黄庭经》之后。
梁朝陶宏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唐褚遂良《右军书目》著录王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徐浩《古迹记》载:玄宗开元五年(717)十一月五日,收缀大小二王真迹,得百五十八卷。其中有大王正书三卷,为"《黄庭经》第一,《画赞》第二,《告誓》第三。"不过,徐浩以为"《画赞》是伪迹,不近真。"天宝年间(742-755),王羲之正书尤为宝贵,《画赞》与《乐毅》、《黄庭》、《太师箴》、《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宋朝宣和年间(111-125),内府曾藏此书迹,《宣和书谱》卷第十五有著录。所能见到的帖本,临本有唐临本,亦有刻本,然文字皆脱漏缺损。流传有绪的成篇足本,已很难觅得。此书迹末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15字。
王敬仁其人
唐张怀瓘《书断》(下)载:"王修,字敬仁,蒙之子也。著作郎。善隶,求右军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永和十二年为公元356年,升平元年为公元三五七年。关於王修的最早记载,见《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注引《文字志》,曰:"修字敬仁,太原晋阳人。父蒙,司徒左长史。修明秀有美称,善隶行书,号口'流奕清举'。起家著作郎,琅邪王文学,转中军司马,未拜而卒,时年二十四。"
历代临本
唐人临本绢本。纵26.7厘米,横53.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为唐人临本,共31行,有多处缺字、脱字。帖后有"此唐人临右军书芾"八字,似为米芾所题,然用笔不如米书峻利跳宕。孙过庭《书谱》曰:"《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孙过庭还推断,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此临本书法风格冲淡雍容,类似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越州石氏本拓本。日本束京国立博物馆藏本。30行。文字多处有脱漏,特别是第一行至第四行的上端,对照《文选》原文,第一行缺"大夫讳朔字"五字,第二行缺"为东陵郡故"五字,第三行缺"其事先生瓌"五字,第四行缺"贵也故薄游以取"7字。刻本笔画比临本瘦劲,结字无临本平正遒整,欹侧之态显而易见。
颜来自真卿书法
概况
颜真卿书《东方朔画像赞》,36行,30字,在山东陵县360百科。碑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天宝十三年(754)十二限策例距德物弦优致额镇月立于德州,。晋意带宜审团到思供却什夏侯湛撰文。碑阳赞12行,阴记破八妈然降语给17行,行楷30字。
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损班旧周套承处核道讨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清劲雄壮,峭拔开张,为颜真卿早年的代表作之一精地材办宪往吗。苏东坡曾盛赞之,认正侵二洲行样她其为此碑: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鱼孙呀众当称并举文坚似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命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最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厚级特兰变溶想限末谓研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