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与ATM网络中的QOS和业务量管理

资料百科

《IP与ATM网络中的QOS和业务量管理》是一本向读者阐述在IP和AT应本革把晶随赵云M网络中如何有效地实施QoS控制与业务量管理的权威书籍。

  • 书名 IP与ATM网络中的QOS和业务量管理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 9787302079651
  • 外文名称 QoS and traffic management in IP and ATM Networks

内容简来自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在IP和ATM网络中如何有效地实施QoS控360百科制与业务量管理的权威书籍。全书有7个重要部分:1、通信网业务量管理基础;IP/ATM网络基础知识、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网络以及网络QoS的重要参数;电苏想翻三独处七2、QoS业务量控制、参味良业QoS的定义和如何通过控制业务流量来保证QoS;3、业务量现象:传统的随机化业务量模型和新近发展的一些先进的精确业务模型;4、排队理论及其应用;5、拥塞检测与控制:基本拥塞概念、开环和闭环控制;6、路由和网络设计:路由算法和路由设计中的性能问题;7、QoS和业务量综合控制:新的业务量工程方法与应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电信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参考书,也适合从事网络管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介绍

  前言1

  0.1本书的读者对象1

  0.2本书的组织结构2

  0.2绍问告货含深已式织向.1第1部分: 通信网络流量管理2

  0.2.2第2部分: QoS和流量控制3

  0.2.3第3部分: 业务流量特征3

  0.2.4第4部分: 排队理论4

  0.2.5第5部分: 阻塞检测与控制4

  0.2酒月钱所分万管.6第6部分: 路由选择和网络设计4

  0.2.7第7座小研部分: 综合篇5

  0拿开耐.3致谢5

  第1部分通信网络流量管理

  第1章综述8

  1.态后粒合口王联况丝顺群1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的历史8

  房侵1.1.1电话交换片绝称文区专评存日网络的诞生8

  1.1.2面向话音的数字电路交换技术9

  初时验州助1.1.3分组交换9

  得蛋己或福艺另苏你1.1.4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协议10

  1.1.5成本低廉的局域网络互联10

  1.1.6定长分组: 信元11

  1.2QoS和业务流量管理头民打虽球儿时检某基本概念11

  1.2守农危余.1IP和ATM: 异同点11

  1.2.2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到达和服务12

  1.2.3端到端性能: 吞吐量和响应时间13

  1.3IP和ATM标准源14

  1.3.1Internet工程研究组14

  1.3.2国际电信联盟14

  1.3.3ATM论坛15

  1.4小结16

  1.5参考文献16

  第2章电路交换毫乎缺厂置氧门备念真和分组交换网络综述17

  2剂造车检众国液绿型甲.1电路交换17

  2.1.1时分复用17

  2.1.2TDM复用等级18

  2.1.3交换连接的信令机制19

  2.2面向无连接分组交换21

  2.2.1无连接数据推进和路由选择21

  2.2.2IP数据报格式22

  2.2.3路由互联网络基本术语24

  2.2.4路由设备结构25

  2.3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26

  2.3.1标记交换27

  2.3.2ATM信元28

  2.3.3MPLS标记29

  2.3.4虚连接的特点29

  2.4小结30

  2.5参考文献30

  第3章容量、吞吐量和流量等级31

  3.1带宽、容量、瓶颈、吞吐量和效率31

  3.1.1带宽和链路层容量31

  3.1.2瓶颈和路径容量33

  3.1.3路径的容量和吞吐量33

  3.1.4链路层效率34

  3.1.5分组数据的传输效率34

  3.1.6电路数据的传输效率36

  3.2信源业务量特征37

  3.2.1峰值速率和平均速率37

  3.2.2突发度和信源活动概率38

  3.2.3突发持续时间38

  3.2.4统计复用39

  3.3业务量参数的度量和监测40

  3.3.1IP令牌桶算法40

  3.3.2ATM流量参数42

  3.3.3ATM漏桶算法44

  3.3.4令牌桶算法和漏桶算法互操作45

  3.4小结46

  3.5参考文献46

  第2部分QoS和流量控制

  第4章通信服务的主观评判50

  4.1主观理解和服务质量50

  4.1.1视觉/听觉特性如何影响感知质量50

  4.1.2协议如何影响人们的主观评判51

  4.1.3主观质量和物理质量54

  4.2QoS的不平等特性54

  4.2.1平等的价值54

  4.2.2呼损和降质54

  4.2.3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模型中的质量概念55

  4.3ATM业务类型和QoS56

  4.4IP网络中面向QoS的业务58

  4.4.1尽力传送业务58

  4.4.2负载可控制业务58

  4.4.3质量可保证业务59

  4.4.4差异服务59

  4.5小结60

  4.6参考文献61

  第5章服务质量定义62

  5.1服务质量(QoS)62

  5.1.1参考模型62

  5.1.2影响QoS参数的网络特征63

  5.1.3应用层QoS64

  5.1.4延迟变化和链路速率64

  5.2ATMQoS参数65

  5.2.1术语和定义66

  5.2.2信元传送延迟、延迟变化和丢失率66

  5.2.3ATM网络中动态和预定义QoS68

  5.3IPQoS参数69

  5.4请求和描述QoS的方法69

  5.4.1ATM面向连接的信令70

  5.4.2IP资源预留(RSVP)71

  5.4.3RSVP动态广告延迟73

  5.5ATM和RSVP比较74

  5.6小结75

  5.7参考文献75

  第6章通过流量控制来保证QoS77

  6.1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通用QoS结构77

  6.2接入控制78

  6.2.1接入控制和调度78

  6.2.2ATM连接允许控制79

  6.2.3IP资源预留协议(RSVP)80

  6.3流量参数控制--监管和成形81

  6.3.1流量参数控制设置位置82

  6.3.2ATM用法参数控制82

  6.3.3业务成形84

  6.3.4RSVP流量监管和业务成形85

  6.4小结87

  6.5参考文献87

  第3部分业务流量特征

  第7章日常生活中的随机现象90

  7.1概率简介90

  7.1.1概率论示例90

  7.1.2例子的答案91

  7.1.3确定性/随机性建模理念94

  7.2随机过程简介95

  7.2.1掷骰子试验95

  7.2.2自相似概述95

  7.2.3泊松和自相似过程示例96

  7.3小结97

  7.4参考文献98

  第8章随机流量模型99

  8.1随机理论99

  8.1.1集合理论和概率定义99

  8.1.2概率论与通信102

  8.1.3排列与组合102

  8.1.4贝努里试验和贝努里分布105

  8.2随机变量105

  8.2.1概率密度和概率分布106

  8.2.2均值与方差106

  8.2.3两个随机变量的重要性质107

  8.3概率论中的极限定理107

  8.3.1中心极限定理107

  8.3.2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108

  8.3.3概率分布尾部概率的Chernoff界109

  8.4随机过程110

  8.4.1时间上的随机泊松到达110

  8.4.2泊松到达间隔的概率分布112

  8.4.3泊松到达的无记忆性质113

  8.4.4泊松过程的合并和分离114

  8.5小结114

  8.6参考文献115

  第9章高级流量模型116

  9.1常用的马尔可夫模型116

  9.1.1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116

  9.1.2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120

  9.1.3一个简单的例子--系统的可用性122

  9.2连续随机过程的性质124

  9.2.1连续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124

  9.2.2期望、自相关和自协方差124

  9.2.3功率谱125

  9.3随机游动、布朗运动和自相似过程127

  9.3.1广义随机游动127

  9.3.2布朗运动和维纳过程127

  9.3.3自相似流量128

  9.4自相似过程的重要性质129

  9.4.1离散值的自相似过程130

  9.4.2自相似过程的特征130

  9.4.3短期相关和长期相关130

  9.4.4重尾部概率密度131

  9.5小结132

  9.6参考文献133

  第4部分排 队 理 论

  第10章排队: 在队列中等待136

  10.1排队系统136

  10.1.1通用排队系统模型136

  10.1.2随机队列和排队系统137

  10.1.3资源预留和服务策略138

  10.2排队系统特性140

  10.2.1流量、稳定性和负载140

  10.2.2队列长度和等待时间141

  10.2.3系统结构和策略的影响141

  10.3排队论在IP和ATM网络中的应用142

  10.3.1基于排队论的服务质量度量计算142

  10.3.2网络中复用/交换流量142

  10.3.3路由器和交换机结构143

  10.3.4链路层的排队模型144

  10.4队列服务准则145

  10.4.1先进先出(FIFO)队列145

  10.4.2优先级队列145

  10.4.3加权排队服务准则146

  10.4.4丢弃门限149

  10.4.5优先级丢弃门限的性能149

  10.5小结150

  10.6参考文献151

  第11章排队论的基本应用152

  11.1基本的排队模型152

  11.1.1排队系统的Kendall表示法152

  11.1.2生灭过程153

  11.1.3马尔可夫排队系统的解154

  11.2电路交换语音网络中的拒绝和排队157

  11.2.1呼叫尝试的统计模型157

  11.2.2Erlang拒绝呼叫损失的公式158

  11.2.3Erlang拒绝呼叫等待的公式160

  11.2.4多个单独队列和单一共享队列的性能比较160

  11.3数据流量的缓存区设计162

  11.3.1缓存区溢出概率模型162

  11.3.2共享与专用缓存区的性能比较164

  11.3.3优先级队列的性能165

  11.4话音和数据的综合167

  11.4.1话音流量模型167

  11.4.2话音会话的统计复用168

  11.4.3话音/数据综合传输的好处169

  11.5小结170

  11.6参考文献170

  第12章中级排队论应用172

  12.1M/G/1和G/M/1队列172

  12.1.1M/G/1队列导论172

  12.1.2M/G/1队列的PollaczekKhinchin变换结果173

  12.1.3忙/闲时段分析法177

  12.1.4G/M/1队列178

  12.2流体近似和等效带宽179

  12.2.1流体近似179

  12.2.2统计复用增益模型181

  12.2.3近似的等效带宽183

  12.3对确定性恒定速率源的复用185

  12.4小结188

  12.5参考文献188

  第5部分阻塞检测与控制

  第13章前方交通阻塞190

  13.1日常生活和网络中的阻塞现象190

  13.1.1阻塞的特性190

  13.1.2高峰时间191

  13.1.3阻塞的时间尺度191

  13.2阻塞控制简介192

  13.2.1网络中阻塞的实例192

  13.2.2开环和闭环阻塞控制193

  13.2.3阻塞网络中的吞吐量与延迟之间的平衡关系194

  13.3重传协议197

  13.3.1定长窗口协议197

  13.3.2IP的传输控制协议(TCP)198

  13.3.3TCP的慢启动阻塞控制协议199

  13.4ATM的适宜比特率(ABR)协议201

  13.4.1二元模式ABR202

  13.4.2显式速率ABR203

  13.4.3虚拟信源/虚拟目的地203

  13.5流量阻塞控制方法的分类204

  13.6小结205

  13.7参考文献206

  第14章开环阻塞控制207

  14.1阻塞避免207

  14.1.1资源分配和接入控制207

  14.1.2成形器的闭合排队系统模型208

  14.1.3流量监管和调度的加权公平队列模型210

  14.1.4实现最小延迟和丢失的缓存区及调度策略设计212

  14.2选择性丢弃的性能214

  14.2.1识别低优先级流量214

  14.2.2丢弃门限性能模型215

  14.2.3早期/部分分组丢弃(EPD/PPD)218

  14.3固定窗口重传协议219

  14.3.1策略--回退N步重传和选择性拒绝219

  14.3.2基于随机丢失的性能分析221

  14.3.3多信源争抢下的性能分析223

  14.3.4随机早期检测225

  14.4小结225

  14.5参考文献226

  第15章闭环阻塞控制228

  15.1自适应闭环阻塞控制的基本原则228

  15.2基于速率的控制系统模型229

  15.2.1简单线性模型230

  15.2.2吞吐量和延迟231

  15.2.3实际的线性增加和倍增递减模型234

  15.3基于窗口流量控制235

  15.4TCP/IP模型237

  15.4.1TCP窗口大小对吞吐量的影响237

  15.4.2离散TCP/IP性能模型238

  15.4.3缓存容量对性能的影响240

  15.4.4信源数量对性能的影响242

  15.4.5ATM上TCP传送: UBR和ABR242

  15.5小结243

  15.6参考文献243

  第6部分路由选择和网络设计

  第16章路由及其算法基本概念246

  16.1路由概述246

  16.1.1交通系统类比246

  16.1.2最短路径/最小成本路由算法247

  16.1.3基于约束的路由算法248

  16.1.4有趣的流量模型249

  16.2路由算法250

  16.2.1背景知识250

  16.2.2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和拓扑发现251

  16.2.3基于约束的路由选择算法253

  16.2.4IEEE 802.1d桥接协定--扩展树协议254

  16.3路由选择、流量工程和故障恢复255

  16.3.1路由可扩展性范式255

  16.3.2物理层故障恢复256

  16.3.3网络层故障恢复257

  16.3.4分层故障恢复257

  16.4小结258

  16.5参考文献258

  第17章路由选择算法260

  17.1图论基本概念260

  17.1.1基本术语260

  17.1.2网络图形的矩阵表示261

  17.1.3树和扩展树262

  17.2最短路径算法263

  17.2.1基本问题263

  17.2.2Dijikstra算法263

  17.2.3BellmanFord算法264

  17.2.4分布/集中实现中的相关要素265

  17.3基于约束的网络路由和设计265

  17.3.1基于链路带宽约束265

  17.3.2基于最小割集的最大流量算法266

  17.3.3流量矩阵约束267

  17.3.4最小代价网络设计267

  17.3.5网络故障应对268

  17.4基于约束的路由和设计算法269

  17.4.1启发式算法269

  17.4.2拓扑裁剪269

  17.4.3显式路由、路由固定和环回270

  17.4.4次优路由和重置路由271

  17.5网络的数值计算272

  17.6小结275

  17.7参考文献275

  第18章网络路由设计的性能277

  18.1排队的网络277

  18.1.1通用交换和排队模型277

  18.1.2Jackson网络模型277

  18.1.3概率密度乘积表示279

  18.2端到端性能280

  18.2.1Jackson网络模型中的数学期望280

  18.2.2延迟变动的累积效应282

  18.2.3网络中加权公平排队的性能283

  18.2.4网络路径上不同队列规则的性能比较284

  18.2.5分层网络(接入/骨干)的性能285

  18.3分析路由模型286

  18.3.1单一业务流环境下的对称网络286

  18.3.2容量和设计考虑287

  18.3.3对称树形网络289

  18.4小结291

  18.5参考文献291

  第7部分综合篇

  第19章流量工程应用294

  19.1网络扩展性设计294

  19.1.1IP/ATM混合网络294

  19.1.2MPLS标记交换路由网络295

  19.1.3分层骨干/接入网络296

  19.1.4地址/拓扑总结297

  19.1.5虚拟路径/信道和堆栈标记297

  19.2网络规划和设计流程简述299

  19.2.1网络设计方法/建模的哲理299

  19.2.2流量/性能的测量300

  19.2.3可选的网络设计300

  19.2.4可选网络和技术的分析及仿真301

  19.2.5网络实践301

  19.3网络设计工具302

  19.3.1设计工具的图形化界面302

  19.3.2确定设计条件303

  19.3.3网络功能的建模303

  19.3.4结果的显示和比较304

  19.4小结304

  19.5参考文献304

  第20章实际网络设计306

  20.1分层网络设计306

  20.1.1扩展性和分层概念306

  20.1.2过载业务流和等效随机方法307

  20.1.3分层网络数值设计310

  20.2动态路由选择312

  20.2.1可变业务流量的本质312

  20.2.2时变非均衡流量下的网络设计313

  20.2.3动态控制路由算法314

  20.3最小代价网络设计316

  20.4小结317

  20.5参考文献318

  第21章展望未来319

  21.1基于事件仿真工具的基本原理319

  21.1.1事件驱动仿真的基础知识319

  21.1.2随机数产生321

  21.1.3多阶爱尔朗的随机数产生322

  21.1.4自相似过程的仿真323

  21.1.5样本平均和置信区间324

  21.1.6达到相当可信度的仿真次数326

  21.2构建业务量模型327

  21.2.1确定事件分布327

  21.2.2参数估计327

  21.2.3自相似检测和H参数估计328

  21.3QoS控制和流量管理的未来发展329

  21.3.1当前研究总结329

  21.3.2成果和问题329

  21.3.3将来是否需要QoS330

  21.3.4流量模式的未来变化331

  21.4小结331

  21.5参考文献331

  附录术语表333

  附录B测试题答案289

  缩写词表294

  参考文献301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