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马(淳安竹马),浙江省淳安县传统舞蹈,施直省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淳安竹马始于南宋,俗称跳竹马,是主要流行于浙江淳安一带的传统舞蹈。竹马分红、黄来自、绿、白、黑五种,常由三男两女或两男三女组成,以古装人物装扮,跳、走(阵)、唱、念俱佳,步伐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360百科色,是中国传统舞蹈尤其是竹马类舞蹈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2005年,淳安竹马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2014年11月11日,浙义不管评零关带频点江省淳安县申报的竹马(淳安竹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查经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4。
- 中文名称 竹马(淳安竹马)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申报地区 浙江省淳安县
-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 批准时间 2014年11月11日
基本解释
【词目】:危位盾四林而核州北补竹马
【拼音】:z来自hú mǎ
详细解释

1、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由于竹马是人生儿童时期所玩器具,也有成年后回忆儿童时代生活而以竹马为题材而进行文学创作的。
《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用为称颂地方官吏之典。 唐 许浑《送人之任邛州》诗:“羣童竹马交迎日,二老兰觞初见时。” 唐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宋 苏轼《次360百科前韵再送周正孺》:“竹马迎细侯 ,大钱送刘宠。”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肆与先大人竹马相将,枌榆联树。” 清 王端履《文斋笔录》卷五:“先君集中有《依韵答卢石甫明府二律》,皆再任时倡和之作也,树席按两曲迫许受基位马敬録於左:‘迎来竹马又三年,爱景薰风话果然。’”
入选史唱 2、即薅马。掉除南方农村耘稻时所用的操旧湖胡行该穿战一种农具。 元 王祯《农书》卷十三:“薅马,薅禾所乘竹马也。似篮而长,如鞍而狭,两端攀以竹系,农人薅禾之际乃寘於跨间……余尝盛夏过吴中见之,土人呼为竹马,与儿童戏乘者名同而实异。”
3、用竹篾扎成的一种道具,用于民间舞蹈竹马灯。
4、李白《长干行·其一》中写道: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死奏路都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用竹马描述了男女间儿时美好的感情。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