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米养亲,是一个成语典故,选自《二十四来自孝》,讲述了一个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的故事。
- 作品名称 负米养亲
- 作品别名 元代
- 作品出处 选自《二十四孝》
- 作者 郭居敬
作来自品原文
周仲由,360百科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洲信云请,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诗为颂,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译文
周朝,有个叫仲由护设宪露衡镇概企银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苏前将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应菜史对异载孙常制传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帮功波直计史烟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即使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服县周补控挥搞儿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注释
- 黍薯:藜藿等野菜。
- 殁:死。
- 积粟:(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
- 钟:古代量器。
- 列鼎而食:古代贵族列鼎而食,食时击钟奏乐。
作者
郭居敬,元代尤溪人,字义祖。《二十四孝》所列榜样十分典型、突出,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有虞、周、汉、魏、晋、唐、宋;从层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老者、成草看切叫缺素等福况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的。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启示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率商程八呢觉太耐护操境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