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

资料百科

郑正秋, 原凯包直官歌散马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潮阳(现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村)人。导演、编剧、戏剧评论家。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称为"中国电来自影之父"。

宣统二年(1910年),郑正秋开始从事剧评活动。民国2年(1913年),编剧并参与执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同年,开始从事新剧创作及演出。民国验乡11年(1922年),与360百科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民国12年(1923年),创作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剧本。民国2黑青1年(1932年),自编自导了电影《自由之花》。民国23年(1934年),自编自导了剧把苏杂针座鱼专增由情片《姊妹花》。民国24年(193虽刘找5年)6月5日,参与执导的战争电影《热血忠魂》上映。

民国帮界云迅散24年(1935年)7月16日晨,郑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46岁。

(概述图参考资料 )

  • 本名 郑正秋
  • 别名 郑芳泽
  • 号 伯常
  • 所处时代 清末民国
  • 出生地 上海

人物生平

从学经历

  清光绪十五年(来自1889年1月25日),郑正秋出生于上海。 为了360百科让孩子认得老家,3岁那年,郑正秋被母亲张太夫人从上海带回上盐村居住。两年后,到了求学年纪的郑正秋随母亲返回上海,受教于嘉定人庄乘黄。在庄老师的教导下,郑正秋不仅打下了较好的国学基础,还练就了一手好字,思想上更深到介头科专器责尔策随然受老师不满清王朝腐朽统治丝翻乎式立顺严准台环换的影响。一年以后,10岁的板白次由权距脚重飞刚训郑正秋进入育才书院就读优非练候肉觉盟而也见厂

从事剧评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郑正秋因身体原因从育才书院肄业。 他父亲花钱在张之洞那里买了个"候官"的位置,逼着郑正秋例鲜派执害高号传源站立即去湖北任职。郑正秋在湖北勉强干了近两年,最终决定弃官从商。经营土栈,两年后因亏损而把土栈交给弟弟郑正栋打理。郑正秋则宜料结娘排国在友人夏月珊的启发下,从事新剧运动。

  宣统二年脚绍策机收医(1910年)11月26日,署名正秋的长篇评论《丽丽所戏言》在于右新限与划他队源容例离任任主办的《民立报》上发表,这是郑正秋的第一篇剧评文章 。此后,他开始以《丽丽所戏言》《丽丽所伶评》为题目,在《民立报》上陆续发表戏剧评论,额或宽主张改革旧剧,提倡新剧。

  宣统三年(1911年)算费降2月,《民立报》附刊《民立画报》创刊,于右任聘请郑正秋任该刊"记者",今伯上顺刘去克括变慢道就是撰稿人兼编辑。10月,《民立画报》停刊后,郑正秋又任宋教仁主办的《民权报》附刊《民权画报》的"记者"; 12月12日,郑正秋的第一篇新剧故事《铁血鸳鸯》开始在《民立报》连载。

  民国元年(1912年),郑正秋创办预倍史危静了《国画剧报》。

编演新剧

  民国2年(1913年)6、7月间,与张石川、杜俊初等联合组建刘报谁使场煤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公司成立后,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拍完《难夫难妻》,亚细亚影戏公司停办,新民公司自然也无事可做,招来的演员又要失业。郑正秋不忍看着演员们生活无着、流离失所,便用其家财做资金,组织新民新剧研究所。9月中旬,正式成立新民新剧社(简称新民社),演出新剧。 郑正秋也以正秋、药风为艺名,登台参与演出。

  民国3年(1914年)4月,郑正秋编排了历史剧《义弟武松》。 5月,郑正秋率领新民社部分人员转入武汉,演出了他编剧的新剧《川育风练受话空谷兰》。

  民国4年(1洲下刻重育亲建洋剂他演915年)1月中旬,上海新民社并入民鸣社集球强黄目省造儿着,郑正秋担任编剧正主任。同年,郑正秋在汉口创建了大中华剧社,并编演了政治新剧《隐痛》。同年秋,民鸣社暂停营业。12月,郑正秋率领武汉新民社返回上海,新民社正式结束。

  民国5年(1916年)3月,郑正秋与顾无为重整民鸣社,他编演了揭露袁世凯和军阀荼毒国家的新剧《新华毒》《八十三日皇帝梦》,以及赞扬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5月下旬,与顾无为合演了《共和精神》《杀身成仁》《拿破仑》。11月下旬,郑正秋出演了新剧《义丐武七》《刺恩》。12月,郑正秋出演了新剧《一案九个头》,编写了《林黛玉葬花》。

  民国6年(1917年)初,郑正秋因与顾无为的矛盾而离开民鸣社,不久创建药风剧学馆。同年春,应朱双云邀请,郑正秋加入笑舞台,总管后台,但因彼此理念不合,郑正秋不久即离开笑舞台,转而加入鸣新社,到杭州、宁波等地演出。

  民国7年(1918年)5月,郑正秋回到上海,组建了药风新剧社。7月,编演了政治剧《秋瑾》。7月到11月,郑正秋分别出演了新剧《窃国贼》《蔡锷》《貂蝉拜月》。11月,郑正秋解散了药风新剧社。

  民国8年(1919年)5月,郑正秋创办了新民图书馆,并发行了《药风月刊》。 此外,郑正秋还创建大风新剧社,并担任编演主任。9月,郑正秋将大风新剧社改名为和平新剧部,他本人担任剧务主任。随后编排了新剧《新青年》。同年秋,编演了实事剧《凌连生》。11月,郑正秋团结一批新剧人,成立了"全国新剧总工会",郑正秋被公选为正会长。12月17日,新剧总工会进行了筹款演出,郑正秋特意编写了新社会剧《黄金与美色》《福地悲声》二剧。

  民国9年(1920年)4月,郑正秋编写了实事新剧《蒋老五殉情剧》。11月,编排了实事新剧《阎瑞生谋财害命案》及《桃花运》。

  民国10年(1921年)3月,郑正秋编排了政治新剧《新旧家庭》。4月,编排了实事新剧《瑞祥杀嫂》。

拍摄电影

  民国11年(1922年)3月,郑正秋与张石川、郑鹧鸪、周剑云和任矜苹5人,集资5万元,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郑正秋担任协理、编剧、导演并兼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 6月9日,郑正秋进行了新剧告别演出。随后去交易所做买空卖空的赌博生意,但不久即失败。同年,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写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之爱情》《大闹怪剧场》等短片的剧本。

  民国12年(1923年),郑正秋去汉口老圃新剧团搭班。 同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

  民国13年(1924年),郑正秋为电影《玉梨魂》《苦儿弱女》《好哥哥》创作了剧本。

  民国14年(1925年),郑正秋为电影《最后之良心》《小朋友》《上海一妇人》《盲孤女》《早生贵子》创作了剧本。 同年,为笑舞台创作了新剧《孙中山》,郑正秋亲自饰演孙中山。

  民国15年(1926年),郑正秋编导了电影《小情人》《一个小工人》。

  民国16年(1927年),郑正秋为电影《挂名的夫妻》《山东马永贞》《侠凤奇缘》《车迟国唐僧斗法》创作了剧本。同年,编导了电影《二八佳人》《血泪碑》《杨小真》。

  民国17年(1928年),郑正秋执导了电影《碎琴楼》。同年,编导了电影《侠女救夫人》,并与程步高联合拍摄了电影《黑衣女侠》、《血泪黄花》(前集)。

  民国18年(1929年),郑正秋自编自导并主演了电影《战地小同胞》。同年,与程步高联合拍摄了电影《血泪黄花》(后集),并为电影《新西游记》创作了剧本。

  民国19年(1930年),郑正秋为电影《倡门贤母》创作了剧本。同年,编导了电影《桃花湖》(前后集)。

  民国20年(1931年),郑正秋为电影《恨海》创作了剧本。同年,编导了电影《红泪影》《玉人永别》。

  民国21年(1932年),郑正秋为宣传抗日、推动爱国运动,带病自编自导了由胡蝶、龚稼农、夏佩珍等共同主演的电影《自由之花》。

  民国22年(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郑正秋被选为执行委员;10月,他参加了欢迎国际反帝大会代表的集会;同年,郑正秋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如何走上前进之路》一文,提出了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三反主义"创作原则。 同年,执导的电影《春水情波》上映。

  民国23年(1934年)2月13日,自编自导的剧情片《姊妹花》上映,该片创下连映60天的纪录,打破中国电影票房记录,并于民国24年(1935年)3月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10月9日,与张石川、李萍倩等共同执导的爱情电影《女儿经》上映。

  民国24年(1935年)6月5日,郑正秋与程步高、李萍倩等联袂执导的战争电影《热血忠魂》上映。 7月16日晨,郑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46岁。

主要影响

电影

  实剧电影

  郑正秋作为中国传统的文人,他的电影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观念的影响,无论是电影题材还是内容,都关系到家庭与家族的矛盾。在其创作的电影当中既可以看到对于传统家族观念的维护,又可以看到新观念对其的冲击。他渴望通过电影,启迪民智、振兴国家、挽救破败的民族形象,完成知识分子"治世"的抱负。

  郑正秋编导的家庭伦理片,表现的是家庭因为意外发生巨变,使原本的道德秩序被打乱从而带来了灾难,又以一种秩序的回归为结果的剧情模式。在电影《孤儿救祖记》中,郑正秋大力抨击传统道德的失位,却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仅仅在道德层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评判。事实上,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状况,郑正秋没有突破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界限,他试图以一种巧合的方式回归到传统家庭伦理秩序中去化解矛盾,这恰恰反映了郑正秋对于传统父权至上的伦理观念的认同。电影中杨寿昌代表的父亲角色在真相大白之后,将遗产权还给余蔚母子,以一种绝对的权威维护家族的稳定,使正义得以伸张。郑正秋试图通过家庭伦理关系,反映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在他看来,国家的衰落是因为人们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因此其希望通过呼吁"孝与德"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唤醒人们日渐崩塌的精神世界,重新整合这个分崩离析的社会。

  郑正秋的电影观念是"营业主义加上一点良心",这注定了他的电影首先要以盈利为目的,这也必然导致其电影要依附于大众的审美需求,力图从实业救国的理念出发,主动承担宣扬社会道德、巩固社会秩序的责任;并且电影的发展需要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这也决定了其电影的革命性必将是保守的。即便如此,郑正秋的电影也没有显露出粗制滥造,而是通过儒家伦理达成对良心主义传统的情感构建。现在看来,郑正秋电影中的伦理观念是保守与落后的,甚至有迎合大众趣味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郑正秋以电影的形式对旧的伦理道德造成了冲击,其对于传统的批判总是带有一丝妥协与暧昧。郑正秋本人早期受到的儒家教育,致使他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认同,后期受到左翼人士的影响,其电影愈加向现实主义靠拢,电影的革命性愈加强烈。

  不可否认,郑正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他开创的家庭伦理剧开了中国通俗剧的先河,影响和启发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之后的蔡楚生、谢晋都受其影响。他的电影伦理观植根于道德之中,对现实社会人性的黑暗进行批判以达到教育大众的目的,虽然批判存在局限性,但在那个过度追求娱乐盈利的年代,可谓电影界的良心。

  儿童电影

  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从民国12年(1923年)为《孤儿救祖记》编写剧本开始,到民国15年(1926年)编导《一个小工人》为止。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繁盛时代"(郑君里语)和"繁荣期"(于君语)。在中国民族电影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无疑构成了中国民族电影产业初兴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无论对其个人电影生涯而言,还是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发展而言,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有两组数字可以证明:第一,民国12年(1923年)至民国15年(1926年)间,郑正秋总共创作11部影片,其中儿童片有6部,儿童题材显然是郑正秋前期电影生涯的重要追求;第二,民国12年(1923年)至民国15年(1926年)间,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总量为11部,郑正秋创作的6部影片占据了国产儿童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中国早期儿童电影史上的地位。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其在儿童电影创作方面的实绩,及其在儿童电影多个领域的拓荒之功:

  首先,郑正秋以《小朋友》一片开启了儿童电影文学改编的先河。作为中国首部改编自儿童文学的儿童电影作品,《小朋友》由郑正秋根据包天笑翻译的法国儿童小说《苦儿流浪记》改编而来。尽管郑正秋的中国化、本土化改编策略使得原作丰富的心理描写有所减弱,但他积极向儿童文学领域获取题材资源、并且在改编中首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大胆实践,无疑体现了他开阔的眼界与独到的智慧。

  其次,《小情人》作为郑正秋编导的第一部影片,他在片中第一次大胆尝试了青春期少年异性心理情感的艺术表达,其对少男少女朦胧情憬的细腻表现,体现了编导者郑正秋精准把握少年主人公身心发展特征的能力。

  最后,郑正秋在编导的《一个小工人》中使用了一人饰演的两个角色相对握手谈话这一摄影手法,为中国电影界开创了新纪元,被称为"电影界的空前伟举"。

剧评

  郑正秋的剧评被多数人认为是职业剧评的发端,他的剧评虽然新旧混杂,却具有不少现代剧评的意识,并在剧评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此外,就剧评产生的影响力而论,当时从事剧评的人没有超过郑正秋的。 郑正秋以"记者"身份主持报刊的剧评专栏,其较为先进的现代剧评理念与报刊载体相结合,故而其剧评产生了与其他剧评不一样的特质。

  (一)秉公正之心,立公正之言

  在民初,剧评界乱象纷纷,在诸多剧评家当中,郑正秋是罕有的能秉公正之心,立公正之言的剧评人。

  1."为弱者鸣不平"。

  郑正秋曾因谭鑫培为看客李本喝倒彩受辱而"作论斥之"。当大舞台抄袭歌舞台《杨乃武》一剧时,郑正秋仗义执言,为歌舞台老板陈辂清声援。

  2."不以好恶为毁誉,不视交情为转移。"

  郑正秋在剧评中能"不以好恶为毁誉,不视交情为转移",秉持公正之心,立公正之言。他"所撰写的评论文章并非简单地捧角,无论是名家还是新人,遇有表演不当或失误之处,尤其是有悖于戏情戏理的表演,他会毫无保留地尖锐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对于名伶,郑正秋敢于直言他们的不足。对于其所鄙者,他亦能站在客观的立场批判他们的技艺。郑氏虽对伶人品格督之甚严,然而对品格低劣者如管海峰,却仍能客观地评价。

  (二)"求言论一致"

  宣统三年(1911年)6月5日,《民立画报》刊登了郑正秋与友人的通信。其友问:"戏评为什么不登别人的稿件?"郑正秋答曰:"求言论一致而已。"郑正秋的话看似轻描淡写,却大有深意。排除外来来稿,郑正秋主持的剧评专栏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人专栏。藉此,郑正秋批评的原则与标准能够在其剧评的实践中一以贯之。郑氏所谓"求言论一致",实质上是求其剧评的整一与连贯。

  在郑正秋主持剧评专栏的期间,只有当"郑正秋生病,戏评暂停"的时候是以旧稿代替的,另外,"苕水狂生"发表了两篇对王慧芬的介绍文字,除此之外,郑正秋几乎没有停止其评剧活动。同样,他也不采用他人的剧评稿件。此举虽然显得独断和排他,但在当时剧评初兴之际却十分必要,它对于剧评风格、标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的体系的建立是十分有益的。

  郑正秋"一致性"的诉求也表现在他对批评对象整体效果的考量上。郑氏致力于新剧改良,却不偏废旧剧。无论新、旧,郑正秋均能对它进行整体关照。就旧剧而言,郑正秋并不限于关注某一专长,而是强调"唱""念""做"三者并重。与一般的"捧角"不同,郑正秋注重配角的作用,此等见识,远超一般剧评人。

  对于新剧,郑正秋一再强调要"合于戏情"。"合于戏情",则人物首先要合于身份。其次,服装要合戏情。第三,演出要自然真实、不可过作。最后,情节要合理。

  此外,郑正秋将其发表的剧评文章分别归类于"丽丽所戏言""丽丽所顾曲记""丽丽所观剧记""丽丽所剧评""丽丽所评伶补""粉墨场中之杂货店""菊部春秋"等名下,显示郑氏已经明确意识到"顾曲""观剧""杂谈"等与"剧评"的不同,并有意识地按它们的性质将其纳入不同的类型中。虽然这种划分也有很随意的时候,但分门别类中自有一定的逻辑和标准。

  郑正秋通过拒绝外稿,事实上已经将其主持的剧评专栏个人化。藉个人专栏,郑正秋才能将自己的批评理念付诸实践。"但求一致"是郑正秋建构自己批评话语体系的一种理论自觉,也是建构剧评科学体系的一次重要尝试。简言之,郑正秋要求"社会教育"与"雅俗共赏"并重,强调为弱者鸣不平、"立公正之言",追求"一致性"的逻辑建构,这无一不具有现代剧评的特质。郑正秋对于剧评现代化的推进是有重大贡献的。

历史评价

  沈所一《新是板木冲指搞民民鸣之人才》:药风比为方老太,神情语白悉臻上乘。求诸今日,实鲜其匹。昨夜饰马介甫之杨翁,言辞之优美,表情之周密,较诸其演方老太有过之无不及。腹有诗书气自华,诚哉。为新剧之不可无学也。

  清末民国戏剧活动家朱双云来自①《新剧史·杂俎》:郑药风风雅士也。貌似妇人女子,饰蹩脚生,酸涩士,深得个中三味。无人能出其右者。慷慨激昂、风流潇洒则不能焉。有时起老太婆,足称上品。②《初期职业话剧史料》:人极聪明,写白话文,颇生动有致。

  徐耻痕《导演员之略历》:以嗜戏故,雅善360百科评剧。民国纪元,如《民立报》、《民权报》、《中华民报》咸辟专栏,君以一身兼之,沪上报纸刊剧评自此始。未几,又自烟空丰克经办《图画剧报》,改良旧戏,提倡新戏,实开风气之先。评剧既久,见旧伶工之知识不足与言改革,而新剧事业前此屡起屡踣,或由于主持之不得其人,于是坐言起行,独资稡新民新剧社,以辅助社会教育为己任。

  郑逸梅:清季先生于民立报上撰《丽丽所剧谈》,话乱容开评剧文字之先河精停

  《申报》:在清末宣统年间,于右任氏右历河游么分职爱笑我效在沪创办《民呼报》时,即署名药风作《丽丽所剧谈》,为中国剧评之始。

蒸斗类甚肉九商便林  中国早期电影人周剑云:①世为商族,族人无不持筹握算,君独刘换她派找督急讨临宣好读书。人以其不谙生计学,惧堕家声,劝为吏,执不可固强之。始捐一卫。然以结价口性不近,终不若其读书之乐。君无他嗜,第喜观剧。 ②君之评剧于艺术不甚苛求,而于伶人之品德则督之甚严

  中国近现代电影导演、编剧费穆:郑正秋先生手创照土冷伤而道须源动明星,奠中国电影事业之基石。无斯人,中国或无新剧与电影;有之,亦恐迟十年。

  中国近现代作家冰心:郑先生在戏剧界和电影界中,自有他不可消灭的绝大功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谨《大众传媒与新兴的戏曲批评》:在所有那些为报纸撰写戏曲批评文章的知名或不知名的作者中,郑正秋无疑是晚清年间最重要的戏曲评论家。

  时光网:郑正秋是日房台孔执脸中国第一代导演和编剧的卓越代表,也是第一个可称之为艺术家的电影人。

  《人物》杂志:叫卫比教末规他郑正秋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轶事典故

从小多

  郑正秋从小体格羸弱,气急、腰痛成了久治不愈的痼疾。当官却无知的父亲为减轻他的病痛,横下心让他服鸦片止痛。从此,鸦片烟毒渐渐侵袭了郑正秋全身,形成难以抗御的毒瘾。14岁那年,一位西医诊断小正秋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和肾结石。经治疗,结石似已排出体外,可心衰依旧,还多了个咳嗽、多痰的毛病。

痴迷京剧

十比当己侵批造盟积大  郑正秋喜欢京剧,以至哪开某天没去茶园看上一场戏,吃饭也不香。他最爱听的剧目是《空城计》,为了品出其中的味道,听坏了五张唱片,郑正秋材待述配候仍散落是当时上海有名的戏呆子、戏园子里的常客,他也结识了一些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京剧名角, 他偏爱毛韵珂、潘月樵和梨园世家夏月珊夏月润兄弟的戏,并能模仿孙菊仙、汪笑、谭鑫培等名伶的唱腔。富销名角们一看郑正秋到场设陈,唱念做打一点儿都不敢马虎,怕这位行家瞧出瑕疵

人际关系

  祖父

  郑介臣,于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之际来沪经商,开了家郑洽记土栈(鸦片批发栈)而成巨富,早年上海潮州会馆发起人之一。

  父亲

  郑让卿,郑介臣第二子,他以光绪间顺天府试进士第三十一名的资格,当过江浙盐运使,后调任三穗知府。

  弟弟

  郑正冬,后由郑正秋为之改名正栋,寓了他希冀弟弟来日成为国家栋梁的愿望。

  妻子

  郑正秋17岁时娶妻俞丽君。

  儿子

  郑小秋(1910年-1990年):演员、导演。民国12年(1923年),出演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其父郑正秋病逝 后,郑小秋转向了导演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科学电影教育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拍摄过大量科教片。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剧名上映时间扮演角色导演合作演员

  白云塔下集

  1928

  张石川

  郑小秋

  爱情与黄金

  1926

  张石川、洪深

  丁子明、张织云

  苦儿弱女

  1924

  张石川

  王汉伦、王献斋

  爱情与虚荣

  1924

  高泽民

  张石川

  杨耐梅、郑鹧鸪

  张欣生

  1922

  张石川

  郑鹧鸪、王献斋

  劳工之爱情

  1922

  张石川

  郑鹧鸪

  滑稽大王游沪记

  1922

  张石川

  王献斋

  (以上参考资料)

导演作品

  时间

  片名

  主演

  1913年

  难夫难妻

  丁梦鹤、王病僧

  1927年

  梅花落上集

  张织云、宣景琳

  梅花落中集

  张慧冲、龚稼农

  梅花落下集

  龚稼农、宣景琳

  二八佳人

  郑逸生、萧英

  血泪碑

  丁子明、阮玲玉

  北京杨贵妃

  杨耐梅、阮玲玉

  1928年

  黑衣女侠

  丁子明、郑小秋

  侠女救夫人

  胡蝶、黄君甫

  白云塔上集

  胡蝶、阮玲玉

  1929年

  黄陆之爱上集

  胡蝶、龚稼农

  黄陆之爱下集

  胡蝶、夏佩珍

  战地小同胞

  郑小秋、高倩苹

  1930年

  碎琴楼

  胡蝶、夏佩珍

  桃花湖前集

  胡蝶、郑小秋

  桃花湖后集

  蔡楚生、胡蝶

  1931年

  红泪影前集

  胡蝶、郑小秋

  红泪影后集

  胡蝶、郑小秋

  玉人永别

  宣景琳、郑小秋

  1932年

  自由之花

  胡蝶、龚稼农

  1933年

  姊妹花

  郑小秋、谭志远

  春水情波

  胡蝶、孙敏

  1934年

  女儿经

  胡蝶、高占非

  再生花

  胡蝶、高占非

  1935年

  民族魂

  高占非、郑小秋

编剧作品

  时间

  片名

  1913年

  难夫难妻

  1922年

  张欣生、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之爱情、掷果缘

  1923年

  孤儿救祖记、大闹怪剧场

  1924年

  玉梨魂、苦儿弱女

  1925年

  上海一妇人、盲孤女、小朋友、好哥哥、最后之良心

  1926年

  一个小工人、小情人、早生贵子

  1927年

  二八佳人、血泪碑、北京杨贵妃、挂名的夫妻、二八佳人、山东马永贞、侠凤奇缘、车迟国唐僧斗法、杨小真

  1928年

  黑衣女侠、侠女救夫人、火烧红莲寺第1集、美人关、女侦探、大侠复仇记上下集

  1929年

  黄陆之爱(上集)、刀下美人、黄陆之爱(下集)、战地小同胞、新西游记

  1930年

  倡门贤母、桃花湖(前集)、桃花湖(后集)

  1931年

  红泪影(前集)、恨海、红泪影(后集)、强盗孝子、玉人永别、杀人的小姐

  1932年

  自由之花

  1933年

  春水情波、姊妹花

  1934年

  女儿经、再生花

  1938年

  歌儿救母记

  1941年

  桃花湖

  (以上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故居

  郑正秋故居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村,2017年8月,申报为第六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铜像

  2005年,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决定,选出中国电影史上五位杰出电影人为"中国电影开拓者",并树立铜像,作永久纪念。最后,任庆泰、郑正秋、黎民伟、夏衍和袁牧之五人入选。

  纪念碑

  2005年11月30日,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郑小秋、沈浮的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影艺苑"揭幕。

  纪录片

  2017年3月18日,纪录片《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在郑正秋故里广东汕头市潮南区举行首映仪式。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