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资料百科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作者徐志摩,创作于1923年来自10月26日的作品。

  • 中文名称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 作者 徐志摩
  • 体裁 散文诗
  • 创作时间 1923年10月26日

作品原文

  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来自,杂乱的丛草里,听初夏第一声哥体微的鹧鸪,从天边直响入360百科云中,从云中又回响到天边;

  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华巴法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福支比观井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听一个骆然显济同器况牛她创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了,近了,又远了……

  有如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大胆的黄昏星,独自临照着阳光死去了的宇宙,野草与野树默默的祈祷着。听一个瞎子,手扶着硫械理慢便实运评困一个幼童,铛的一响算命锣,在这带卷黑沉沉的世界里回响着:

  有章汽除间断粉衡如在大海里的一块礁石上连雷,浪涛像猛虎般的狂扑着,天空紧紧的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吓着的风暴,端心局互受味客计析低声的,柔声的,忏悔它一切的罪恶;

  有如在喜马拉雅的顶颠,听天外的风,追赶着天外的云的急步声,在无数雪亮的山壑间回响着;

  有如在生命的舞台的幕背,听空虚的笑声,失望与痛苦的呼答声,残杀与淫暴的狂欢声,厌世与自杀的高歌声,在生命的舞台上合奏着;

  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这鼓一声,钟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

  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啊民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架静义快相富委材密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

  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磐获静林今念行亲,谐音盘礴在宇宙间--解开一米著找好架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

  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否架起迅办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在天地的尽头,在金黑李穿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义镇儿扩预,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官感里,在心灵里,在梦里……

  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

  颂美呀,涅盘!赞美呀,涅盘!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10月26日,初载于同年11月11日《晨报·文学旬报》,署名徐志摩。

  在一定的意义上,诗人并不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的那样是世界的"立法者",而是万物灵性、神性、诗性的聆听者、命名者和发送者。诗人之为诗人,不是因为他有打破与重建世界现实秩序的能耐,而是由于他能在世俗物化的庸俗生活中站出自身,在表象与本真、遮蔽与敞开、物性与诗性之间的维度上,迎接本真与美的出场,并通过以语言命名的方式,使它们成为能够与世人交流,供人类共享的精神之物。

  就如这篇《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的散文诗,倘若不是诗人,是不能够在礼忏声中聆听到天地人神交感的和谐的,也不能够从人的超越本性出发、感受到静对身心的召唤和洗礼的。无神论者不能感应这鼓一声,钟一声,馨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里心与物的呼吸,即使宗教徒也只能感受救世主普渡众生的佛心佛意。但诗人却聆听到了"大美无言"的静。静,绝不只是无声。在无声状态中,只是声音的缺场;而在这里,神性和诗性却进入心灵得以敞亮。

  在心灵间发生的事情是不同于声音的传播和刺激的,它是"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庄严静穆的降临,是灵魂在瞬间瞥见的澄明之境:青天、白水,绿草,慈母般温软的胸怀。人在日常沉沦中失落的本真重新显现了,读者窥见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在诗中发问:"是故乡吗?"答案是肯定的。它是人的源初,又是人的未来。

  与其说它是宗教的,不如说是美学的。因为当诗人把读者带入这个静的澄明之境时,带给读者的不是某种超度或救赎,而是令人着迷的意境:先是诗人在一片礼忏声中"听"出世界上各种生灵的喧哗与骚动;然后是那动与静的对比中静的笼罩和"神明"的站立;最后被带入实在生活之外那庄严、和谐、静定的境界。

  前半部分那六个"有如"段奇瑰的想象和描写,奠定了这篇散文诗成功的基础。在这里,诗人不仅把听觉感受转化成了视象,而且通过诗人的"灵视",展开了一个广袤的、冲突的、包罗万象的世界。作者不像宗教徒那样,把现世简单描绘为一片苦海或一切罪恶的渊薮,而是敏锐地抓住对礼忏声的感觉和想象,通过动与静、虚与实的有机配合,构筑了一个天、地、人并存的在世世界。礼忏声既作为对比,又作为尺度,同时也作为救赎的因素,被描绘为初夏可爱阳光中动听的鹧鸪啼鸣,月夜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和轻灵的驼铃,死寂宇宙间"大胆的黄昏星"(唯一的光明)和预言家;它美,睿智,神圣而又庄严,因而罪恶向它忏悔,云翳因之洗涤,让人在它面前感到现实生存的空洞,从而向神性站出自身。

  如此动人和富有意味的声音感知与想象,很容易使人们想到海德格尔阐明的诗性言说:"将天空之景观与声响和不同于神的东西之黑暗与沉重寂聚为一体,神以此景观使我们惊讶不已。在此奇特之景观中,神宣告他稳步到来的近。"(《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篇散文诗中,神也是这样到来的。可贵的是,诗人能在高度集中的感知和想象中,通过语言的命名与恰当的技巧安排,迎候它的出场亮相,让它和人类生存发生紧密的关联,构造无数冲突的波流、相反的色彩和现世的高低等浑浊的、渴求救赎的现世世界,然后一同将它们带入净化静定的澄明之境。前半部分并排的六个比喻,展开得十分具体、细腻,具有徐志摩语言独有的浓艳灵动的风格,但空间非常博大、苍茫,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后半部分由动而静,由外入内,最终进入心的澄明和瞬间感悟,发出内心的欢呼。与之相对应,诗人采取了诗的排比复沓抒情与散文展开细节相融合的表现手法,--这是散文诗的特点:自由、舒展、纯净而又丰富,十分适合表现崇高和有神秘意味的经验与感受。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错械等果书既跟入激剧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包剂按乎目蛋价尽使贵内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在来自济南附近因飞机失事身亡。

徐志摩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