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武乡。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来自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孝一脱闵帝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烧地伯鲁国公。宇文邕360百科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矛吧谁菜防国训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旧防成失磁情背弦教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五料镇显鸡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亡北齐。 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子展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汽台正只局民间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度施展干,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互验停族牛仅三十六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葬于孝陵,传位宇文赟。
概善林善素课出认沉述图取自唐·阎立本绘《》。
- 本名 宇文邕
- 别名 周武帝
- 字 祢罗突
- 所处时代 南北朝
- 民族族群 鲜卑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宇文邕出生于同州,是宇文泰第四子。据说宇文邕幼年便知道侍奉双亲至孝,油名装球维践多承治触而且聪明敏达有气度。 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别人说:"将来能实现我的志向的,一定是这个儿子。"
因为其父为西魏父流空九脱操程织汉鸡权臣,故而青少年时代的宇来自文邕前途平坦,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辅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三兄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为大将军,出镇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护废孝闵帝,拥立明帝宇文东兵围传种立拿汉脱资毓继位。十二月十六日,迁任宇文邕为柱国 ,360百科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武住滑倒生确变粮镇等操来成元年(559年),宇文邕入朝担任大司空、治御正,进封为鲁国公,兼任宗师。周明帝十分亲近他,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议。宇文邕性格深富棉针沉,识见宏远,不是因为周明帝垂问,他始终不轻易发表意见。周明帝常常赞叹他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权臣秉政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权臣宇文护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 ,是为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宇文护是鸡州侵朝巴突商兴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时,曾液间执顶入雷前龙任大将军、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临宽突许湖概鱼会致尼判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表示过,自己的诸子都年幼,而且外敌势力庞大,所以要求宇粒语司弦下议省燃文护总揽军政,继承自己的志向。 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秉性刚烈,特别厌恶晋公宇文护的专权。
宇文邕深知宇文护些的势力已经长成,故而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即位伊始,他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保定元年(561年)正月,宇文邕就以大冢宰、晋公宇文护为都测督中外诸军事。 而且在日常极力讨好宇文护。周梁躁公侯莫陈崇随宇文邕一同图到原州,夜里,他执意回到长安去。众人都认为这件事有些奇怪。侯莫陈崇自以为聪明,便对自己周围亲近的人扬言宇文护已经被诛杀。有那家纸责湖人把侯莫陈崇的话传了出去。宇文邕听说后,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责骂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惶恐谢罪。就指根政置在这一天夜里,宇文护派兵冲进侯莫陈崇住所,迫使他自杀了。宇文邕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宇文护够倍器设皮随决无二心。不久,宇文邕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 在诏书之中不得称晋公宇文护之名,止支品杂银张毫试考可见宇文邕对宇文护暂时"尊崇"之程度。
宇文护的母亲被北齐俘虏,母子分离三十五年,后来北齐将她放回,宇文邕对她也竭力奉承,凡是赏赐她的物件,一定是极尽奢华。每到四时伏腊,宇文邕都是率领皇族亲戚向宇文护之母行家人之礼,被称为"觞上寿"。 用此来博得宇文护的欢心。由于宇文邕表面上的尊重、曲从,宇文护没有像对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护还是时时要挟宇文邕,专横跋扈,总想取而轮括孔研笑苦代之。
保定四年(564年),宇文邕渐考景清皇士上胜六全在宇文护的策划下发兵攻打北齐。十一月,柱国、蜀国公尉迟迥率大军围困洛阳,齐国公宇文宪于邙山围困齐军,晋公宇文护的军队驻扎于陕州。十二月,权景宣攻打北齐豫州,齐刺史王士良在内外夹攻之下投降了北周。 但因为北齐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宇文邕与宇文护想吞并北齐的初步计划被遏制。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得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大降低,为周武帝宇文邕后来的夺权创造了一定条件。
独揽朝权
宇文邕吸取两位兄长的教训,表面上与堂兄相安无事,任其专权。暗中却在慢慢积聚力量,寻机诛护。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决心铲除宇文护。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宇文邕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但是颇好饮酒。虽然我们屡次劝谏,但太后都未曾采纳。如今兄长入朝,请前去劝谏太后。" 说着,又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到太后居处,果然听从宇文邕所言,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宇文邕举起玉珽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宇文邕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杀宇文护,何泉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卫公宇文直跑了出来,帮忙杀死了宇文护。
诛灭宇文护势力,是周武帝宇文邕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宇文邕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从内乱倾轧中解救出来。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宇文邕除去了心头之患,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亲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础上,终于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随后将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诛杀宇文护之子宇文会、宇文至、宇文静,以及伏侯龙恩、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等人。大赦天下,改元建德。
在诛杀宇文护及其亲信后,宇文邕削弱大冢宰的权力,规定六府不必总听于天官大冢宰,使它的权力虚化,以加强皇权,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再取消兵源的种族限制,一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为了使兄弟诸王发挥辅助的作用,建德三年(574年)正月,宇文邕册封柱国齐国公宇文宪、卫国公宇文直、赵国公宇文招、越国公宇文盛、滕国公宇文逌等兄弟为王爵。
一统北方
主词条:周武帝灭佛、北周灭北齐之战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再次率兵进入北齐境内,打算灭掉北齐。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但是自从宇文邕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齐,却处于"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的状况。
宇文邕看清了北齐混乱的局势,决定出兵伐齐。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七月,周武帝宇文邕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宇文邕自率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禁止砍伐树木、践踏庄稼,犯者皆斩。 颇得民心,但是周武帝宇文邕因病还师。次年(576年),宇文邕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围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时军事失利,宇文邕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攻入邺城,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豁免为良人。
北征去世
当时突厥强盛,而且北齐、北周在突厥之南。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后。灭齐之后,宇文邕于宣政元年(578年)率军分五道北伐突厥。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同年六月丁酉日,宇文邕病情加重,在回到洛阳当天就病逝了,时年三十六岁,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赟继位。宇文邕死后的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六月己未日,葬于孝陵。
为政举措
政治
- 加强集权
周武帝在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后,削弱大冢宰的权力,规定六府不必听命于大冢宰,分化大冢宰的权力,使之成为虚职,以加强皇权,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再取消兵源的民族限制,一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周武帝还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
- 宗教政策
主词条:周武帝灭佛
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他励精图治,最重儒术。当时寺院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人口,又不承担徭役租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削弱了国力。周武帝之所以毁法,兼及道教,主因当在于此。加以卫元嵩与道士张宾怂恿,则为毁法之助因。
周武帝在毁法之前多次召开大会辩论三教先后。 他命司隶大夫甄鸾,详研佛道二教,定其浅深。结果甄鸾作《笑道论》,讥讽道教。道安作《二教论》,唯立儒教、佛教,认为道家应当归属于儒教。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决定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始议毁法,召僧道会集京师。张宾与僧人智炫辩论不胜,周武帝乃亲自上场斥佛门不净,智炫直揭武帝护短。武帝不悦而退,为示公平,便下敕禁断佛道二教。周武帝于二教相残,已甚厌倦,故灭佛的同时连道教及各种民间宗教一并罢黜。次月,周武帝设置通道观,会集三教精英120人为通道观学士。 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 据《历代三宝纪》等佛教史籍记载,周武帝灭佛共毁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重新成为国家编户。
军事
- 府兵体制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
在宇文泰改革府兵制的基础上,周武帝还实行了加强军队和君主的关系的措施。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侍官,天子之近臣。改军士为侍官,用以加强军队和皇帝的亲近关系,用以改变过去府兵专属于某一军队统帅的传统,使其直接隶属于君主。这样一来,军队分权的倾向有所改变,皇帝对全国军事劲旅的掌握更为紧密。
- 攻灭北齐
宇文邕登基后,把目标定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此决定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增强国力。而当时北齐国力已是江河日下,渐渐失去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与北周对抗的实力。宇文邕于是于保定三年(563年)联合突厥出征北齐,屡屡获胜,攻占北齐20余城。后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军队孤军奋战最后失败。这次失败使宇文邕摸清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继续发展和增强北周的国力。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宇文护像一座大山一般挡在他亲政的路上。宇文邕决定先除掉宇文护,扫清亲政的障碍。宇文邕与对宇文护不满的大臣多次商议,终于拟定诛杀宇文护的计划。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设计在太后宫里杀掉了宇文护,随后将其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终于迎来亲政。亲政后,宇文邕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扩充军备加强实力。
建德四年(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十八万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北周抗衡了。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为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
- 打击世族
周武帝对世族和豪族的打击,也很果断。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是南北朝时期普遍的现象,也是使历朝统治者大伤脑筋的一个严重问题。统治者和他们在争夺土地和劳动力上有矛盾,所以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地想打击他们。但打击的程度往往有限,总是缩手缩脚。周武帝规定得很严厉,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 这一法令可以说是从北魏孝文帝创置三长以来,对大地主荫护土地人口最严厉的一次法令。
- 释放奴婢
周武帝即位后,于保定五年(565年)下诏:"江陵人年六十五以上为官奴婢者,已令放免。其公私奴婢,有年至七十以外者,所在官司赎为庶人。"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再次下诏,"江陵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建德六年(577年)灭齐后,周武帝即下诏:"自伪武平(北齐年号)三年(572年)以来,河南诸州之民为齐破掠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其住在淮南者,亦即听还;愿住淮北者,可随便安置。" 同年不久又下诏:"自永熙三年(534年)七月以来去年十月以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旧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通过这两个诏书,建德元年(572年)以来抄略的奴隶、北周自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平江陵自由民被没作的奴隶和北周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以前抄略北齐民没为奴隶的,都赦免了。
次年,又下令释放豆卢宁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成为百姓。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灌溉"。
- 工商政策
周武帝在保定元年(561年)宣布重新铸钱,命名为布泉,质量相当于之前的五倍,与五铢钱并行。 周武帝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
民族
- 突厥
周武帝在位前期,对突厥采取的联合态度。保定三年(563年),周武帝诏随国公杨忠率军一万,与突厥联合讨伐北齐,当时突厥主俟斤率领十万起兵响应北周。保定四年(566年)正月,攻打北齐的晋阳没有成功。俟斤便纵兵大掠。时人对周武帝曾进言,突厥首领难以驾驭,应该十分小心。同年,俟斤又派遣使者,更请东伐。诏杨忠率兵出沃野,晋公宇文护率军进攻洛阳以响应。后适逢周军撤退,杨忠也回军。
宣政元年(578年)四月,他钵率突厥军攻打幽州。北周柱国刘雄率兵拒战,兵败身死。北周武帝非常气愤,亲自率领北周主力,准备北伐,但在行军途中驾崩。
- 吐谷浑
建德五年(576年)二月,吐谷浑国内大乱,周武帝遣皇太子宇文赟巡抚北周西部边界的土地,率军讨伐吐谷浑,授予皇太子临机专断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权力。 八月,皇太子宇文赟讨伐吐谷浑,大军行至伏俟城回军。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周武帝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父亲宇文泰励精来自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这是周武帝对协裂诉据吧收全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360百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周武帝一生戎马倥偬,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战之处,躬在行陈",故"能得士卒死力"。周武帝不愧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
史书评价
- 令狐德棻《周书》:帝断互既首原级航完沉毅有智谋。初以晋公护专权,常自晦迹,人莫测其属孔命济边浓挥身风时权深浅。及诛护之后,始亲万机。克己励精,听览不怠。用法严整,多所罪杀。号令恳恻,唯属意于政。群下畏服,莫不肃然。性既明察,少于恩惠。凡布怀立行,皆欲逾越散用考海古人。身衣布袍,寝掌步征接检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朝防没剧圆源老,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后宫嫔御,不过十余人。劳谦接下,自强不息。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切盐副接答丰,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平齐之役,见军士有跣行者,帝亲脱靴以赐之。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劝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伐之处,躬教那色降容例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强。破齐之后,遂欲穷兵极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团守更径令年间,必使天下一统省充厂投菜扬命余混钢,此其志也。
- 李延寿《北史》:武皇缵业,未亲万机;虑远谋深,以蒙养正。及英威电发,朝政惟新;内难既除,外略方始。乃苦心焦思,克己励精;劳役为士卒之先,居处同疋夫之俭;修富国之政,务强兵之术;乘雠人之有衅,顺天道而推亡。数年之间,大勋斯集。摅祖宗之宿愤,拯东夏之阽危经越。盛矣哉,有成功者也。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比求皮其火史;雄图远略,足方驾于前王。
历代评价
- 卢思道:①高祖高拱深视,弥历岁年,谈议儒玄,无所关预,祭则寡人,晋公不之忌也。但自下裁物,其主不堪。累世权强,一朝折首。其于党与,咸见夷戮。恶禽臭物,埽地无馀。尔乃弃奢淫,去浮伪,施一德,布公道。屏重内之膳,躬大布之衣。始自六宫,被于九服。令行禁止,内外肃然。以释氏立教,本贵清净益装总两和重结位检。近世以来,糜费财力,下诏削除之,亦前王所未行也。值齐季失德,取乱侮亡,亲御戎轩,再举而灭。军令肃然,秋毫莫犯。数巡而定,不戮一人。识换挥协歌耐银速地未及下车,革其弊政。山东士女,欣戴如归。但天性严忍,果于杀戮。血流宽混规常术告状盈前,无废饮啖。行幸四方,尤好田猎。从禽于外,非夜不还。飞走之类,值无免者。识者以此少之。虽有武功,未遑文德。彝章礼教,盖阙如也。缮甲治兵,将扫沙漠。远图不遂,暴疾升遐。 ②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
- 宇文泰:成吾志者,必此儿也。
- 宇文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虞世南: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才略,观温突其卑躬励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苴,亦无以过也边养普图位化。但攻取之规有称于海内,而仁惠之德无闻于天下,此猛将之奇才,非人君之度量。
- 司马光:①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使异国,漏泄大谋,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赐谦,使之复怨,失政刑矣!孔子谓以德报怨者,何以报德?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乃请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则美矣,亦非公义也。 ②周高祖可谓善处胜矣!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
- 王夫之:宇文邕之政,洋溢简册,若驾汉文、景、明、章而上之,乃其没也甫二年,而杨氏取其国若掇。
- 蔡东藩:周主邕为一英武主,平齐以后,又复败陈,虽由陈将吴明彻之昏耄失算,的苏水生以致兵败受擒,然非周将王轨之锁断下流,亦不至挫失如此。败陈者王轨,用轨者周主邕,推原立论,宁非由周主之英明乎?独周主邕号称知人,而不能自知其子。
- 吕思勉:北周武帝,颇能励精图治。
- 白寿彝:周武帝不愧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 梅毅:北周武帝宇文邕神武过人,沉毅有智,莫测高深。当皇帝十九年间,他先是韬光养晦,族灭权臣宇文护。而后亲掌万机,平灭北齐高氏。
- 朱大渭:秦王苻坚、魏孝文帝、北周文、武二帝,他们天资聪慧,汉文化水平颇高。因而深明汉文化优秀传统内涵及其对本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从而能准确地掌握汉化的指导思想。
轶事典故
席地听法
宇文邕有一次去听道安法师讲法,道安让他席地而坐,自己则如常开讲。吃午饭的时候,道安备好食物,宇文邕说:"弟子听说俗人不能和僧人一起吃饭,法师为何让我因此而获罪?"道安说:"佛的教导有权实之分,戒律也规定了例外情况。即便是逆贼奸臣,也可以给他饭吃。"宇文邕行南郊礼,专邀道安前往观礼。道安说:"陛下因为百姓而出宫,贫道为佛法庄严而不出。"宇文邕称善良久。
父子关系
在史书中,宇文邕是一位严父,曾对其继承人、教而不善的太子宇文赟(后来的北周宣帝)施用体罚,并多次威胁要废去其太子地位,但最后都没有实行。 这样的举措反而受到了反效果,让宇文赟更加不听从他的说教。
发明象戏
象戏之称,始见于南北朝末期之北周。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北周武帝所创,详细规则、棋具皆不详,并与大臣共同编写《象经》,并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象戏赋》,献给周武帝。《北史·朗茂传》:"周武帝为《象经》,隋文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乱法,何以致人?'"隋文帝对朗茂表达厌恶北周象戏,认为多乱法。
北周象戏到初唐已无人能解并失传。唐太宗尝览《三局象经》,不能看懂,有人说蔡允恭能懂,蔡则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后问吕才才知。
亲属成员
父母
- 父亲:文帝宇文泰。
- 母亲: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后妃
- 皇后阿史那氏(阿史那皇后),突厥木杆可汗之女。
- 皇后李娥姿,生宣帝宇文赟、汉王宇文赞,追尊皇后
- 厍汗姬,生秦王宇文贽、曹王宇文允。
- 冯姬,生道王宇文充。
- 薛世妇,生蔡王宇文兑。
- 郑姬,生荆王宇文元。
子女
皇子
- 长子:宣帝宇文赟。
- 次子:汉王宇文赞。
- 三子:秦王宇文贽。
- 四子:曹王宇文允。
- 五子:道王宇文充。
- 六子:蔡王宇文兑。
- 七子:荆王宇文元。
公主
- 清都公主,下嫁石保县公阎毗, 生二子阎立德、阎立本。
- 义阳公主,嫁禽昌伯于象贤。
- 皇女,封号及事迹不详,仅知生于天和五年(570年)六月庚子日。
后世纪念
孝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陈马村。因为孝陵被盗严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考古所1994年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北周孝陵是陕西第一个发掘的皇帝陵墓, 根据《北周武皇帝孝陵发掘简报》,孝陵墓葬总体坐北面南,全长68.4米,只有南边一条斜坡墓道。墓道水平面垂直投影长度31.5米。墓道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开口线距现地表深0.9-1.1米。墓道上口大体呈长方形,南端宽2.8米,北端上宽2.6米,北端下宽2.7米,北端最深处距地表6.5米。
影视形象
年份 | 剧名 | 饰演者 |
---|---|---|
2007 | 《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 | 郭达 |
2013 | 《兰陵王》 | 陈晓东 |
2016 | 《兰陵王妃》 | 彭冠英 |
2018 | 《独孤天下》 | 应昊茗 |
2019 | 《独孤皇后》 | 戚迹 |
参考资料: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