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

资料百科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电米鲁民为为章苏异面积4.5万平方米。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据韩城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至今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2014年晋升为国家AAAA来自级旅游景区。

  • 中文名 司马迁祠
  • 俗称 司马庙
  • 始建于 西晋永嘉4年
  • 纪念人物 司马迁

基本概述

  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我国来自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其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民河衣称行就厂置商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360百科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地理位置

  司马迁祠位于东经110.421345,北纬35.3面时下唱根积画队远待76242,地处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陕西省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10余省专关呼势公里,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

自然气候

  司马迁祠所在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来自、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360百科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其中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陕北-10~-4℃,关中-3~1℃,陕南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关中23~27℃,陕南24~27.5℃。春、秋温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年模运了似克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轻型副厚介小肉称位没量占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的示绍值加静析攻神位动。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结束,善斯富祖细少毛肉混市主要集中在7~8月。 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320.0毫米万信倍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旅游景区

建筑特色

  祠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一百公尺。在祠前凭高俯视:黄河绕其前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岗,南临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朵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院内有数十株参天古柏,再加上竞芳花木,充分显示司马迁的伟大人格与万代名香。

压毛  在司马迁祠院的后面,苍松掩映着司马迁的墓茔,这座形状极似蒙古包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在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水力阿此时《史记》已在全国广泛流传,司马迁进步的民族观不仅为汉民族所接受,他主张全国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也正符合金元统治者的需要胜扩。忽必烈不仅在《史记》中看到了进步的民族观,同时也找到了本民族发展的渊源,他以为正是司马迁这位汉族史学家为更多的少数民族记录历史。于是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为史圣改修了这座蒙古包形样的砖砌圆墓。

展室规模

  从芝川镇到祠墓三公里远的油路已经铺通,路两旁有松柏观赏树,现在这里除参观祠墓配九势服斯末外,有四个展览室:

  第一展室为司马迁生平展览。设在迁来的三圣庙正殿。占地面积84呼全少练众防门世耐.252平方米。展室的主约华控激费州不意制要内容有中历史年表、司马迁生平年表,司马迁三次旅游线路图,司马迁生平画以及有关司马迁呀推洋久庆女迫与《史记》的研究论文等。

  第二展为司马迁故事展室,设在迁来的三圣庙献殿,占地面积142.559平方米。

  第三展室设在迁来的彰耀寺正殿,占面积130.65错给答所相如育果义卷持平方米,主要展出三十九幅碑文,其中 有记载杀较资原此阻还调宋、元、明、清历代修缮和增建的碑文,亦有歌颂司马迁丰功伟绩的碑文,不少为名书法家如林则徐、王杰、郭沫若权病出留等人的手笔。

  第四展室,设在迁来的禹王庙正殿。占地面积90.32平方米,主要展出《史记》的名言警句和五十三幅名人的书法。

  除此之外,这里还设有商店、照相铺、茶厅、接待室等服务设获长品料探沉松相毫率直施,每年接待数十万国内外游客。

旅游指南

交通

  在韩城市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可在老城南关搭发往芝川、芝阳的车,车票1元,在去司马迁祠的路口下车后,进去还有2千米,可徒步或搭蹦蹦车。芝川去往西安、渭南的车会经过此处,可在路口等车。

特产

  韩城大红袍花椒:

  韩城大红袍花椒为花椒之上品,体肥个大,颗粒饱满,鲜红泽润,辛香麻辣,有双耳,风味超群,耐贮藏,闻名中外。仅秦岭南坡以北,已有33万亩花椒,全省年产2000~3000万公斤。销于全国各地,出口海外多个国家。韩城大红袍花椒可以入药,性辛,热,有小毒。归经入脾、胃、肺、肾经。具有散寒、除湿、理气、止痛、消毒、杀菌之功效。自古以来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果皮入药,称“椒红”,多用做驱风、健胃药,有温中、止痛、驱虫之效。种子入药,称“椒目”,其功能行水下气,主治水肿、痰水咳嗽。 

  羊肉饸饹:

  韩城羊肉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配上韩城本地羊肉汤和羊肉,是一种速食食品。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配置也比较科学。荞麦性凉,羊肉、辣子性热,热凉互克互补,保持了阴阳平衡,吃一碗羊肉饸饹,既享了口福,也吸取了各种营养,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风味小吃品种之一。

历史文化

历史发展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
  司马迁的祖先,司马迁在自序中说:“昌(高祖)生无泽(曾祖),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祖),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今嵬东乡有高门村,高门村南距祠墓约四华里有司马迁先茔。
  大规模扩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扬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没有几天,就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
  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太史祠墓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太史祠极为重视,加强保护。1956年8月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马迁祠墓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拨款进行了重修。1982年国务院公布司马迁祠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于1973年6月成立了“司马庙文管所”。1978年以来先后将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形成古建筑群。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国家又投资230万元对祠台和北坡进行了加固维修。

历史名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故乡——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建成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司马迁祠和墓。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念"假"] 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民俗文化

  对司马迁的祭祀,晋以前已不可考,人们公认的说法,是始于西晋。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司马迁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司马迁的)遗文,大其功德,遂在芝水之南的高岗上建石室,立碑树柏,这大概就是司马迁祠的最初状况。
  至于祠后之墓,想必是殷公认为有祠无墓,终归是个遗憾,所以便在祠后封起个衣冠冢,以供祭扫。因为史学界对司马迁的卒年卒因至今尚无定论,吉春在其《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中就说:"司马迁死年死因不明。"司马迁在世蒙冤受屈,又死年死因不明,又不知身归何处,在百姓心中,总是个遗憾。为了抚平百姓心中的伤痛,殷公为其封墓,使其有始有终,也在情理之中。
  司马迁祠墓修起后如何祭祀,史志无载,但殷济创立司马迁祠墓,却功不可没!
  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历史上一直都有祭祀司马迁的传统,但是规模宏大、比较正式的祭祀是从2005年开始延续到现在。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