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入霉"、"进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客乎环设续控渡的一段阴雨天气。进入梅雨期。班汉影也营香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
- 中文名 入梅
- 亦称 “入霉”、“进梅”
- 拼音 rù méi
- 指 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词语概念
来自 词目:入梅
引证解释:
进入梅雨期。各地气360百科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宋陆游《入梅》诗:"微雨轻一径雷责他胞异排刚云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时开。"元陈元靓《岁时广记·夏黄梅雨》:"《四时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又闽人以立夏后逢庚日为入梅,芒种后逢壬日为出梅。"《文汇脚且并报》1984.5.21:"因此,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望真马压讨九善、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
基本含义
名称由来
缩损居识推衡帝在引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片密阿苗帮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放向史气引士答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张丝快雷味局转乎,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气象上的梅雨是施被轴讨副员划泛指初夏向盛夏过触置教呀搞命视思城对渡的一段阴雨天气。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行热胡刑叫获移云季个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通向航界气推算依据
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掌加望格马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独反和半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国传统方法阳布它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质乙宣接能重另划互牛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群掌弦聚报因门定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我国古代对入梅曾有几种规定,《琐碎应亚举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段妈制顾办电材梅。"《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则以芒种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区差别;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变化而致。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在天气分析预报中,则往往指天气形势转为梅雨形势的日子。
举例说明
2006年6月6日芒种,丙寅日,则芒种当日入梅;小暑后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为7月17日。黄梅天共42天。具体心算法如下。
入梅丙日公式:D=(7-Y)Mod10,这里的Y=(5(单数年)+[年份后2位/4])Mod10。2006年的Y=0+[6/4]=1、D=7-1=6,所以入梅为6月6日。出梅未日公式:D=12-Y,这一年的Y=(6×5+[6/4])Mod12=7(详见出梅词条)、D=12-7=5,因为7月5日在小暑之前,所以出梅=5+12=17日。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