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州,为陕西省乾县别称。唐昭宗乾宁二随红介斯增伯投年(895)以奉天县乾州来自。到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沿用至今。
- 中文名称 乾州
- 所属地区 陕西省咸阳市
- 总面积 1002.7平方千米
- 总人口 60万人(2015年)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地.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濉之乱,避来自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到生就架弱工脚兵玉局渐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
根据咸阳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几年乾县将完成扯县设市工作,设立乾州市。
乾县简介
乾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北纬34°19′36〞-34°45′05″,东经108°00′13〞-108°24′18〞。总面积994平方千米/1002.7平方千夜米。总人口60万人(2015年360百科)。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街办,邮政编码:713300,电话区号:029。
行政区划
最写盐 2010年,全县撤没川乡并镇,设立16镇4个社区,16镇包括:城关镇、临平权地克川远得至镇、峰阳镇、阳峪镇、姜村镇、阳洪镇、灵源镇、王村来自镇、马连镇、梁村镇、薛录镇、注泔镇、梁山镇、大杨镇、周城镇、新阳镇,4个社区包括:石牛社区、大墙社区、漠西社区、关头社区。
乾州城72条巷 陈家巷、钟楼巷、北一社、360百科二圣庙、顺林巷、泰山庙巷、菜园溶食轴苦防巷、兴国寺巷、步家居谁巷、马王庙巷、桥西巷、桥东巷、桥南巷、桥北巷、东三关庙、顺城巷、将军铺、段家坏验念宣好将巷、新开巷、亓家上坡、御园巷、饮马道巷、崔家巷、永太巷、新太巷、仓巷、粮食市、花市巷、上家巷、太平巷、文昌宫、前门州、东二街、盐店巷、高庙巷、北马道巷、北斗巷、柴市巷、大想州能确行织府补多抓则正街、考院巷、风水台巷、大东巷、东正街、西正街、南马道巷、三元巷、宋家巷、鱼由案令育二搞察较及致肚巷、草市、贡院巷、主变弦城郭家巷、史家小巷、儒林巷、学前巷、文昌巷、学东巷、兴龙巷、王家小巷。
经济状况 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610.79亿元,较上年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63元,增长7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8送别联己刚终初0元,增长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既大罗爱员利228元,增长36.责8%。 工业 全市工业总产值今年10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为258福山极展85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42033万元。全社会型英送盟注效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95000万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8897万元。 农业 全市今年农业总产值预计达120.4亿元。全县土地总面积150气米皮内输机配诉如万亩,耕地面积75万亩,粮食传一察业光面积95万亩。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29.2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7久哪机植衡资失级院.46万吨,秋粮11.75万吨。全县油料5.51万亩,2008年,油料总产7491吨。蔬菜面积2.88万亩,蔬菜产量25082吨。
全市湖安片否验低区操逐果园面积43万亩,其中苹果34.27万亩,梨2.3万亩。水果产量43万吨,其中苹果35万吨,梨3.22万吨。
家畜总头数41921头,其中黄牛3460头,奶牛36500头,猪存栏123100头,羊存栏34900只。家禽30.9万只,禽蛋产量3468吨。奶类产量98000吨。 2008年全市造林面积3.1万亩,育苗面积0.15万亩。
地理面貌
乾县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处北纬34°19′36″--34°45′05″,东经108°00′13″--108°24′18″之间。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形成南部黄土台原、中部带状平原、北部丘陵沟壑三个地形地貌。东邻礼泉县,西接扶风县,麟游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北临永寿县。总面积1002.7平方公里。耕地103.12万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为 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
历史变革
1980年、1988年三次考古发掘及文物普查发现的81处古村落遗址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乾地生活着,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生产。从先后发掘的古村落遗址所处位置看,先民是沿河而居;从古村落遗址的地形来看,先民生活居住既依赖于水,又为避免水灾,多择居在河流两岸高亢平坦处,或是河流转弯(如羊毛湾)、两水交汇处(如淀头、董家、齐南);从上陆陌、秦家庄等遗址出土的石斧、陶盆、陶罐、陶壶等残片看,属仰韶文化类型。以上说明在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以后,乾境的先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学会制造陶器。他们在河边台地营建居室,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北郑村出土的素面深灰色陶鼎,郭村、河里范家、永生坊等遗址出土的绳纹加砂灰陶片,证明龙山文化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乾地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成为黄帝之后的封国"郮"的属境。由于地属有邰(尧、舜时后稷封国),农业发展较快,人们逐渐扩大了活动区域。不但沿水而居,还向远离河流的台原发展,今吴店乡吊庄村遗址即为当时先民们的居住地。
商、周时期,周太王从豳徙居岐山之阳,乾地为岐周属境。1988年文物普查,漆水河两岸发现小王村、马里村、李家台、周家河、米家河先周遗址五处。
东周时,乾地属秦国,孝公十二年,置好畤县。
乾县的得名,系由乾州而来。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设乾州,州取境内乾陵之名。地域及置县沿革如下:
夏(约前21~前16世纪),按禹贡九州,为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仍属雍州。殷末,为岐周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据。
东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战国时,乾地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国内设41县,乾地初置好畤县。以县境内有祭天的好畤而得名,治城在今县东好畤村。
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设内史(内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为政区名),好畤县属内史管辖。秦末,项羽分内史地,章邯王咸阳以西,为雍国,好畤县为其辖地。
西汉(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国。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罢郡复为内史,好畤县属之。汉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内史,治京西之地。后又分右内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为秦官名,汉用其号),好畤县归其所属。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好畤县自此属右扶风。
王莽新朝(9~23),好畤县曾被更名为好邑。
东汉(25~220),建武初年,好邑复名好畤县。建武六年,撤销好畤县,以其地并入池阳县(池阳县境包括今泾阳、礼泉、乾县等地),属司隶左冯翊领辖。
三国时(220~265),池阳归魏,初属司隶冯翊郡。中叶以后,改属扶风郡。
西晋(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所在池阳。晋惠帝元康中,分池阳西部之地,再置好畤县,治城在秦汉时好畤故城南2里处,属秦国改置之京兆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317~420),呈割据局面。这一时期,行政制度无常,好畤县曾一度撤销。乾地先后归前秦、后秦等国统辖。
南北朝(420~589),乾地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区。北魏太武帝始光时(424年后),改池阳为宁夷县(兼有今县东境部分地方),属雍州咸阳郡,而复设立好畤县为扶风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县西部置漠西县,以县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治城在今县西南老巨州村(古时漠水在此东折而南流,城址在河西岸);另一说在今县城西北,漠谷以西,但遗址无考。漠西县隶属岐州武功郡(分扶风郡置)。
西魏时,分咸阳郡地置宁夷郡、宁夷县属之。好畤县、漠西县统属武功郡(扶风郡废)。此时乾境仍分属三县。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宁夷郡曾改置为秦郡,宁夷县仍归其所辖,好畤、漠西县属武功郡未变。建德二年(573),撤销秦郡,并入咸阳郡,宁夷县即属咸阳郡。建德三年(574),并好畤入漠西县,漠西县再属扶风郡。
隋(581~618),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改漠西为上宜县(上宜兼有今永寿县境地)。十八年(598),改宁夷为醴泉县(仍兼有今县东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畤县。此时乾地仍分属三县,隶属京畿之雍州(咸阳、扶风等郡废后所置)。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废好畤,并入上宜县。是时乾境东归醴泉县,西属上宜县,隶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畤县,治城在今县东北6里许隋太子庄陵城。宋《长安志》载,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无考。是年,境内之好畤、上宜两县隶属雍州(京兆郡改置)。武德三年(620),好畤改属稷州。太宗贞观元年(627),稷州废,好畤又隶属雍州。贞观八年(634),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贞观二十一年(647),撤销好畤、岐阳,复置上宜县。不久又更上宜曰好畤,县治在今永寿境西南之好畤河村,隶属关内道(贞观六年置)雍州。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分好畤、醴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地设立奉天县,以奉乾陵。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奉天、好畤二县改属稷州。大足元年(701),还属雍州。
唐玄宗开元中,改关内道置京畿道。改雍州为京兆府,奉天、好畤县属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泚之乱,德宗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接管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领奉天一县,隶京兆府。同年,建威胜军,领四县,好畤县属之。
五代(907~960),道一级废。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又升乾州为威胜军,领奉天、好畤等五县,上属京兆府改置之雍州。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裁威胜军,复为乾州,领奉天一县,隶复置之京兆府;好畤县别属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好畤亦归属京兆府。
后晋、后汉、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奉天县仍隶属乾州,好畤县仍归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陕西路统管。熙宁三年(1070)乾州废,奉天、好畤均隶永兴军路。熙宁五年(1072),于奉天县置醴州,领一县,好畤县改隶凤翔府。神宗元丰元年(1078)醴州废,奉天还隶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复置乾州,领奉天、好畤县。隶属凤翔府未变。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隶环庆路,下辖奉天、好畤、永寿、武功、醴泉五县。
金(1128~1227),太宗天会六年(1128),金夺取陕西诸州县。天会八年(1130),金将娄室克邠州,醴州降,后与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属之。
金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复改醴州为乾州,领奉天、好畤、醴泉、武亭(武功)四县(是时永寿属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称蒙古),太祖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灭西夏,乾州归蒙古。
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后撤销奉天、好畤两县,其境域并入乾州,州牧亲民自此始。是时,永寿复归乾州,州亦领辖三县:永寿、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前,上隶陕西行中书省安西路;仁宗后,归属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乾州属之,州仍领三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县直属西安府。从此乾州只领永寿、武功二县。
清(1644~1911),初沿明制。于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故称"直隶州",仍辖永寿、武功二县。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不再辖永寿、武功二县。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成立,废道,乾县直属陕西省政府。民国26年(1937)设立行政督察区,乾县隶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在彬县)。
民国30年(1941),乾县由二等县编为三等县,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至1990年隶属沿革:
1949年5月,乾县解放,归属陕甘宁边区彬县分区。1950年5月,全省整编为九个专区,本县划归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改由省直辖。1959年1月,乾县、永寿、礼泉三县合一,县名乾县,直属省辖。1961年10月,恢复原三县旧制,乾县改属咸阳专区。1968年9月改专区为地区,归属未变。1984年,实行市管县,咸阳地区改置为咸阳市,从此乾县为咸阳市管辖。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