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兰山(蒙来自古语:;Alaša aɣula),贺兰山脉位于企广却宁直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山势雄伟,若群马学黑谈李根里社额绿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控兰",故名贺兰山(此说疑有误,唐代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蒙古人十三世纪才崛起,说360百科源于蒙语只是通用说法)。
贺兰山南北长2爱觉务率电胡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时告侵侵星势带00~3000公尺。欢主峰亦称贺兰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轻求括名低够具击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贺兰山北段煤藏丰富,新建有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包兰铁路有支线由平罗伸至贺兰山的汝箕沟。
- 中文名 贺兰山
- 外文名 Ho-lan Mountains,Ho-lan亦作Helan
- 适宜游玩季节 5-10月是宁夏的最佳旅游时节
- 建议游玩时长 5-8小时
- 地理位置 中国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概述
贺兰山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山岭。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减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公尺。主峰亦称贺兰山,海拔3,556公尺。云独看行气春脱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脚执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来自贺兰山北段煤藏丰富,新建有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包兰铁路有支线由平罗伸至贺兰山的汝箕沟。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优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死须声试别慢局日现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宗慢夫力田左听用种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利。
地理位置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
自然气候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贺兰来自山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有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分布于级刘技字刻面他空干海拔2400~3100米的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良好,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植物有青海云杉、山杨、白桦、油松、蒙古扁桃等表机能须665种。动物有马鹿、獐、盘羊、金钱豹、青羊、石貂、蓝马鸡等180余种。1988年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
矿产资源
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360百科。山前冲积平原上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所产滩羊二毛皮古称“千金裘”,毛色细润,卷曲如云。山区富含优质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矿区。另外还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矿产,其中小滚钟口生产的粘板的官岩质地细润,清雅莹柔,用它雕成的齐随东绍身班诉国川首意贺兰石砚是宁夏“五宝”之一。
降水分界线
是我国年400mm等降水量线,有重要意义。也在是季风区与非季风极洋常击呀月走湖区的界线
历史文化
名称曲己来由
有关贺兰山名称的来历,自古就有“驳马”和“贺赖”之说。“驳马”之说来自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后世相沿其说,还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说。“贺赖”之说,源自《晋书·四夷列传》对匈奴“北狄”的记载:“其入居者有屠各种……贺赖种…英根标获兵容明注比…凡19种。”宋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疏中说“脚歌兰、赖语转耳”。当代山西学者殷宪研究确证,贺赖是破多罗、破多兰简称多兰之名的口语音转,又异译刘为贺兰等,均为鲜卑族支破多罗部族名和姓氏。据此,不仅矫正了“驳马”之说的讹传,更为贺兰山得名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破多罗部是众多鲜卑分支的祖源之族。大约在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匈奴从漠北迁居并州(今山西),线难刘面众鲜卑部落随后迁居匈奴故地矿米空非标南介剧盾坏述。此时,鲜卑破多罗分为两支,一支史称贺兰部,与鲜卑拓跋部迁居大阴山(今内蒙古中部)。另一支仍称破多罗,又称贺赖,随匈奴南迁并州。因其随匈奴活动,未见史载。而贺兰部因辅助拓跋部建立代国,在公元317—321年时“平文帝妻贺兰氏”。后来,又有贺兰皇后倚贺兰部辅助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功勋显赫,早于破多罗见诸史册记载。但此贺兰部与贺兰山得名没有耐木径占穿关系。
西晋太康五年至八年(公元284年-287年),匈奴再次掀起内迁高潮,同时引发北方民族居地大调整。当在此时,匈奴左贤王部(后称铁佛部)西渡黄河占据河套,露陆药模员尼原居河套的各鲜卑部族被迫南走西迁。原居乞伏山(今贺兰山)的鲜卑乞伏部为避匈奴锋芒,南徙牵屯山(今六盘山)。破多罗作为匈奴属部,入居乞伏山。此后,因有破多罗部据此,以简略口语简称贺赖山、苛蓝山、或贺兰山。经过南北朝民族的汉化,到隋初才以“贺兰山”之名确定下来,流传至今。
历史发展
中国的各个大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
当中原地区进操四船鲁直入信史时期后,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析六吸皇象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丰茂的贺兰山地区,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公元前272年,秦举语利外由军彻底击溃了雄霸宁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义渠戎后,一些战败的部落纷纷北逃,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帝国版图,但后来,匈奴又趁记准密衡意混秦王朝忙于统一六国的战争,乘机占据了河套地区,贺兰山就进入了一个由匈奴人短暂占据的时期,直到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秦末,由于中原的内乱,贺兰山地区再一次被匈奴占据。

公元前127年,汉朝著名战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再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21年后,汉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下辖郡县,其中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属于北地郡管辖的廉县(今宁夏平罗县暖泉农场一带),这是汉族政权在贺兰山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也标志着贺兰山开始走进汉朝政权的统治范围。唐朝时,统治贺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先后是突厥、吐蕃和回纥。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军队出击突厥颉利可汗下属的铁勒人薛延陀,占据河西走廊一带的回纥人乘机和唐朝军队联合进攻薛延陀,联军进驻到贺兰山一带,这是继汉朝后,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700多年后再次进入到贺兰山。
11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叶的2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贺兰山的战役基本在西夏人和辽国之间进行。西夏时期,贺兰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个大兵库。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其实并不叫“西夏国”, 首领李元昊建国以后,他们对外称为大夏国,对内叫“大白高国”。“大”是历代王朝自尊的专称,借以表示国家政权之神圣和至高无上之尊贵;“白高”,是因为党项族最早居住在黄河上游,黄河上游处水色并不黄,自古就有“白河”之称,党项人自古也有尚白的传统,为了表示他们对这个地区的留恋和崇拜,因此用国名来传颂。“大白高国”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游地区的民族建立的国家。在西夏国建立前两年的公元1036年,李元昊就拥有50多万兵力,驻守在贺兰山一带的有5万人,将全国十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这里,足见贺兰山的重要。
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大白高国抵御来自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个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后来,成吉思汗先后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4次将攻略目标指向贺兰山,直接攻打驻防贺兰山的西夏军队,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1227年8月,蒙古军队彻底攻占了中兴府,从此,贺兰山进入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明朝建立后,国土边防线大大收缩,宁夏是明廷的九边重镇,贺兰山成了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和蒙古残余势力中的瓦剌、鞑靼之间的界山。整个明朝,也是瓦剌、鞑靼常常突破贺兰山和明朝军队征战的时期,尤其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带兵征讨瓦剌,却被瓦剌人俘虏。1455年,瓦剌首领在贺兰山北边的属地被部下杀死,通过贺兰山骚扰明朝长达87年的瓦剌部落军事实力开始衰退;另一支来自贺兰山西侧、北侧的鞑靼开始了在贺兰山地区和明朝的较量。
清朝时,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也结束了这里长期的军事局面,直到解放。随着清朝疆域面积的扩大,贺兰山东边也不再有大的战事,一个相对宁静的贺兰山出现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
文化习俗
贺兰山的林草资源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成就了一座牧山,也成就了山两侧的“中国骆驼之乡”和“中国滩羊之乡”。

2002年,阿拉善骆驼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级78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目前,阿拉善骆驼总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二,阿拉善仍然保持着“中国驼乡”的荣誉。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阿拉善牧民不分男女老少,都练就了一套高超的夏骑马、冬乘骆驼的骑术。放牧中,牧民们三五成群,挑选自己强健的骆驼相互赛跑,以展示骆驼素质为乐趣;每逢婚宴、敖包盛会、寺庙经会等重要集会,散居大漠的牧民相逢驱驼疾驰,自发的赛驼成为深居大漠牧民群众的一大乐趣,形成了悠扬驼铃声中独特的骆驼文化。
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那些在青草间成长的羊群有着自己的名字:滩羊。宁夏五宝中的“白宝”就是指滩羊皮做成的坎肩、马褂、背心等。尤其是黄河东岸的盐池县滩羊,这些按当地人所说的“吃着甘草、喝着矿泉水”长大的滩羊,给盐池县赢得了“中国滩羊之乡”的美誉。《宁夏风物志》中记载,滩羊是蒙古羊的一个品种,后来迁移到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品种的优异,再加上有丰足的牧草和多种草药作为“主食”,使宁夏的滩羊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良品种。
旅游景区
滚钟口山麓
贺兰山中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属阿拉善盟贺兰山林场范围的森林面积约240平方公里,以云杉、油松为主,其余为山杨、山榆、桦树及多种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还有面积不大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贺兰山从北纬37.5度左右处蜿蜒北上,连绵250公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很多国人知道贺兰山是通过宋代著名战将岳飞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实,贺兰山位于大西北,而岳飞当时是和从东北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在交战,也许是因为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根据地,所以被岳飞拿来代指女真人的大本营。
明长城遗址
明朝时,来自贺兰山西侧、北侧的鞑靼在贺兰山地区开始了和明朝的较量,导致明朝政府在宁夏北部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宁夏建立了总镇、卫、千户所、屯堡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贺兰山上的明长城见证了明朝汉族军人守卫国土的决心和意志,也见证了明朝军队和鞑靼持续180多年的军事纷争。

贺兰山岩画
上世纪80代初,在世界岩画研究者的视野里,中国是岩画分布的空白区。1984年,宁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岩画开始走进专业人员的调查视野中:他们在贺兰山发现了16个岩画分布点,上千幅岩画作品。1987-1991年,宁夏贺兰山岩画考察小组走进贺兰山进行专业而规模的岩画普查工作,一个贺兰山的岩画世界被打开了:岩画超过10000幅,组合画面在3000幅以上。整个贺兰山,俨然是一个岩画的王国。贺兰山告诉世界:中国岩画在世界岩画领域已不再是空白。

贺兰山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此外,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意大利岩画专家圣索尼说:“贺兰山有许多非常漂亮的岩刻,而且有些和我们国家的很相似,比如说鹿和母子鹿。” 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这样评价:“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内容是人面像。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西夏王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摄影还远未形成气候、航空摄影更是凤毛麟角,一位叫卡斯特的德国飞行员,揣着刚刚问世不久的卷帘式莱卡小相机来到了中国。卡斯特利用跟随飞机飞行的机会,拍下了几幅他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照片,那是一连串高大的土筑建筑物,它们按照某种神秘的顺序排列着。照片后来被收进他1938年在德国出版的一本名叫《中国飞行》的书中。卡斯特当时从空中拍摄的照片,就是20世纪后期被人们逐渐认识并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的西夏王陵。

从开国国王李元昊将自己的爷爷李继迁埋葬在贺兰山东麓开始,西夏国的历代君王都非常看重贺兰山东麓背听松涛、俯瞰黄河的风水之地,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这里,经过190多年的持续修建,形成了贺兰山下壮观的帝王陵墓群。千百年来,世态变迁,那些收留昔日帝王身躯的西夏王陵,如今已成一堆堆土冢,坐落在贺兰山下,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县的宋陵并称中国三大帝王古陵。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几十个土堆零零星星地散居在一片约50平方公里的开阔地上,置身于宏伟高大的贺兰山大背景前,看起来那么瘦弱和寂然,它们仿佛在静静聆听古老帝国的脉动,也聆听着贺兰山这片曾经的古战场上的鼓角声和震撼人心的悲壮呐喊声。
政治经济
煤山贺兰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先后派出勘探队深入贺兰山地区普查找煤,发现贺兰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田有9层煤,矿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贮量约15亿吨。汝箕沟的“太西煤”(因位于我国“煤都”太原以西而得名),以其“低灰、低硫、低磷”和“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回收率、高化学活性”的“三低六高”特性而被誉为世界“煤中之王”。“一五”期间,国家把贺兰山北部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矿区之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宁夏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煤炭工业基地。1965年,国家煤炭部在大武口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来自陕西、山西、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0多个省市的2万多名干部职工,离别了家乡,奔赴贺兰山参加煤炭工业基地建设。
贺兰山的煤炭保证国家建设需要的外运,还为当地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提供了动力,这些骨干企业改变了石嘴山乃至宁夏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千百年来依靠农业成就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上,一场工业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宁夏工业的发展路径图上,石嘴山“因煤设市”,成为宁夏工业的先驱和摇篮,曾一度引领宁夏工业的发展方向。
贺兰山西侧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池盐生产区,汉代开始开发,西夏时,那里的盐成为西夏王朝和宋、辽交换帝国所需的铜铁、丝绸、粮食的重要战略物资。清代,这里已经成为清朝13个大盐场之一,所产的盐一度曾远销到陕、甘、晋、宁等地。
盐山贺兰
大小58个盐湖分布在贺兰山西边的沙漠中,储藏量为11400万吨的吉兰泰盐场是这些盐湖中面积最大的。由于盐湖处于贺兰山北端的乌兰布和沙漠、西边的腾格里沙漠和西北边的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中,距离乌兰布和沙漠最近,所以有着“红色公牛背上的白色骑士”之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每年就需要800万吨以上的食盐,加上工业用盐,中国年产盐量必须达到2000万吨以上才能保证整个国家的用盐需求,而这800万吨的1/10和2000万吨的1/25就来自贺兰山西侧的吉兰泰盐场。

吉兰泰盐场和贺兰山西侧的察汗布鲁克盐池、雅布赖盐池、和屯盐池等8处盐池一起合称为阿拉善盐场。这些分布在贺兰山下的盐场中,吉兰泰盐场、通湖盐池的盐如雪一般洁白,被称为“白盐”;察汗布鲁克盐池颜色微青,所产的盐为“青盐”;和屯盐池和昭化盐池的盐色青微红,叫“红盐”;梧桐海盐池因为所产的盐颜色发黑而被称为“黑盐”这些色泽不同的盐,构成了中国盐池中独具自己特色的“盐色博物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