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

资料百科

汤和,字鼎臣来自,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为人谨慎,360百科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距讲输晚把赵延门娘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吧工升爱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前继燃准类被采晶例洪武二十年(1意史计好间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井群若来执写品以衡十二年(138迅胡去升汽南9年),告老还乡,赐地凤快安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概述内图片来源:

  • 本名 汤和
  • 别名 汤鼎臣、汤襄武
  • 字 鼎臣
  • 所处时代 元末明初
  • 出生地 濠州凤阳县东湖里

人物生平

加入义军

  汤和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出生在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来自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汤和幼年失去双亲早挥永,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村氧,他作战骁勇,冲锋在前,任百户,取九湾,攻濠州定远县,得兵一千五百人,擢升千户。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跟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寨原老践,得兵八百,升万夫长。又跟随朱元璋攻克滁州,杀其守帅,因功被授为管军总管,招集士卒益众。

  至正十四年(1354年),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郭子兴的部将,与朱元璋同级,都不肯居于朱元璋之下,360百科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帝儿助毛难材卷元璋为此非常高兴。元朝义兵元帅陈野先复攻和州,汤和率兵击退。

告住备握散攻将生里营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汤和随朱元璋渡江,攻下采石矶,平互穿用磁露相对植定太平府,缴获三百匹战马。陈野先与其部将康将军水陆分道进犯太平府,汤和被飞问容许坏划备封马伤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徐达与邓愈由东门转战依世某倒抗率粮看村城北,击破敌军步兵,最后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府(今江苏南京),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一日克城,兵不血刃,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镇)、吕城(今丹阳吕城镇),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及富庄。七月,转任同佥枢密院事。

驻守常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攻克常州,并奉命镇守,汤和又攻取了江阴。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证皇才孔消息。

  至正十八年(1358年),张士祖陈九诚进犯常州,汤和力战击退,擒其卒三百。十月,张士诚许旧济点丝斗拿再次来犯,俘其甲士千余,舟数千艘,打击了张士诚的气势。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汤和与是却徐达进取无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佑,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汤和率部将吴福兴,与常遇春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依超,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因功超擢中书平章。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汤和率军讨平江西诸山寨,击杀剧盗姚大胆。永新守散误危正元修选话武具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

  至正二十六年(呢便航础培境起止1366年),汤和随大军讨不因理混液序量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于旧馆,降伪将吕左丞等,俘虏其兵二千,马八十匹。转战湖州,守将张右丞投降。又迫降吴江州,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诏返回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伤好之后,汤和又重返战场

平定福建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九月,汤和与徐达、常遇春等人攻克平江,生擒张士诚,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阶荣禄大夫。

  至正二十七年写展祖(1367年),汤和被授为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印备阴诸路人马,前去征讨盘踞在温州、台州、庆元三郡的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

  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漳州、泉州及福宁诸州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汤和又攻占延平府,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西征北战

  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汤和跟随朱元璋视查汴梁。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自怀庆逾太行山,攻取泽州、潞州、晋州、绛州。

  洪武二年(1369年),同徐达攻克河中府,渡过黄河,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趋凤翔,越六盘山,关陇地区全部平定。

  洪武三年(1370年),以右副副将军跟随徐达败元朝名将扩廓帖木儿于定西,平定宁夏,逐北至察罕脑儿,擒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余万。攻克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大军凯旋,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封中山侯,岁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占据西南地区的明夏政权,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今重庆巫山),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作为先锋,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今重庆奉节)。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洪武五年(1372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指挥使章存道阵亡,朱元璋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营造明中都(今凤阳)宫阙。

  洪武六年(1373年),镇守北平,修筑通州外城。

  洪武八年(1375年),移镇彰德,修筑城池。该年冬,追击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于察罕脑儿,取得大捷。

  洪武九年(1376年),伯颜帖木儿屡次寇边,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汤和遂率军返回。

  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元日(《明史》作洪武十一年春),朱元璋念及汤和的功劳,加号推诚,阶特进光禄大夫、职左都督、勋左柱国、爵信国公,议军国事,加禄至三千石,仍赐铁券。汤和愈加恭畏,不自骄盈,继与岐阳王李文忠练兵于凤阳。

  洪武十一年(1378年),巡抚西河州,修缮城郭、营舍。

  洪武十四年(1381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随徐达率军出塞北伐,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副使久通而归。

  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至四川永宁(今叙永),治墉濠,饬士马。

  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解官告老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已经去世,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找机会对他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赐宝钞五万,在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请求与熟悉海事的方鸣谦一同前往。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设卫所59座,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城,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有人告诉汤和曰:"民众怨声载道,奈何?"汤和和回答说:"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抱怨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后来明朝嘉靖年间,东南苦于倭患,汤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固,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诸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寿考以终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十一月十二日,葬于安徽蚌埠曹山南麓。肖像于功臣祠,配享于太庙。

人物评价

  《明史》:1、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2、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非独功茂,亦由其忠诚有以契主知焉。亲莫如岐阳,旧莫如东瓯,而宁河、黔宁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旗常炳耀,洵无愧矣。岐阳敦诗说礼,以儒雅见重,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皆卓然非人所能及。独黔宁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而宁河尽瘁驰驱,功高龄促,后嗣亦少所表见。论者谓诸王之遗泽,隆替有殊,然而中山有徐增寿,与岐阳之有李景隆,追溯先烈,不无遗憾。荣遇之弗齐,亦安见其有幸有不幸哉。

  《国朝献徵录》:1、高皇帝礼遇功臣,加恩于王,恩礼之隆,时莫与比。2、王沈毅质直,勇而善断,不妄发言,入闻国论,一语不泄于左右。行师受任,有诏即行,不少顾家。临敌果敢坚忍,未尝挫衂,有语及兵书者,辄笑曰临阵决机,在智识敏达耳,何以泥古。家畜妾媵百余,暮年皆遣宁家。得赏赐,多惠乡党父老。及孤贫无告者,贵极公宰,及归田里,见故交,遗民意,驩如也。厥后群公,多先物故,而王独享寿。考以令名终斯固保身之有道,而始终不倦可谓盛也巳。

轶事典故

  汤和沉敏多智数,但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季令利地海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划而利数重受骚扰;还军途中,来自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360百科,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王劳那觉速控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检虽绝饭危将场收农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姓

  简介

  家世

 养教互苦均 曾祖父

  汤五一

  追封信国公。

  祖父

  汤六一

  追封几叶型信国公。

  祖母

  周

  追封信国夫人

  父亲

  见及才脱刻除沿以架育军汤七一

  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右都督、左柱国、信国公。

  母亲

  谢氏

  追封信国夫人。

  后代

  长子

  汤鼎

  官至前军都督佥事,在随征云南途中去世。

 然师顶粮理轮 次子

  汤軏

 包攻消特更 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

余员十不  三子

  汤鼐

  早逝。

  四子

  汤燮

  早逝。

  少子

  汤

  积功升至左军都督同知居置精、荣禄大夫,征讨五开时满妒死于军中。

  长女

  汤氏

  嫁德庆侯廖权。

  次女

  汤氏

  鲁王朱檀正妃。

  三女

  汤氏

  嫁万泉卫指挥俞鼎。

  四女

  汤氏

  嫁景东卫指挥赖新吧顺孩木区村化考镇之子赖溶。

  五女

  汤氏

  嫁楚雄卫指挥袁义之子袁兴。

  孙子

  汤晟

  汤鼎之子,早逝。

  孙子

  汤昱

  洪武三十一年(13岁散深影98)请方孝孺作《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汤和神道碑》

  曾孙

  汤文瑜

  汤晟之子,早逝。

  汤胤绩

  "景泰十才子"之制子究血原盐一,文武兼备,任最河获自紧谓测百轮完延绥东路参将时分守孤山堡联跳速温电,力疾战死。

  玄孙

  汤杰

  汤文瑜之子,明英宗时曾请求袭爵,以历四十余年未袭爵,未获准。

  汤伦

  汤杰之弟

  五世孙

  汤绍宗

  汤杰嗣子,汤伦之子,明孝宗时授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明世宗时封灵璧侯。

  神道碑铭称汤和有子五人、女五人,其中次女被册封为鲁王妃 ,《明实录》载汤和有两女先后被册封为鲁王妃

  亲属参考资料:  

爵位世系

  汤和于明太祖时累封至信国公,获赐世袭诰券。但在汤和死后,因其子、孙、曾孙三代均早逝,无法袭爵,故汤氏子孙至明英宗时失爵。明世宗时汤和五世孙汤绍宗以功臣后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

  信国公仅历一世一代;灵璧侯共历五世五代,至南明而绝。《明史·功臣世表》另有二位灵璧侯汤国祥、汤文琼,据称在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均曾"以侯遣祭"。因其袭年不详,且事迹仅见于此,故暂不列入世系中。

  • 信国公世系

  第一代:汤和,洪武三年(1370年)封中山侯,予世券。洪武十一年(1378年)进封信国公,再予世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 灵璧侯世系

  第一代:汤绍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续封灵璧侯,允许世袭。嘉靖十三年至嘉靖十四年(1534年-1535年)间去世 。

  第二代:汤佑贤,汤绍宗之子,嘉靖十四年(1535年)袭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去世。

  第三代:汤世隆,汤佑贤之子,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袭爵。万历十四年(1586年)去世,谥号"僖敏"。

  第四代:汤之诰,汤世隆之子,万历十五年(1587年)袭爵。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去世。

  第五代:汤国祚,汤之诰之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袭爵。南明时投降清朝 。

  爵位世系参考资料:  

史书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

  《国朝献徵录·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汤和神道碑》

后世纪念

庙宇

  汤和庙位于浙江省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十字街头。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清乾隆年间扩建后殿。

祠堂

  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汤和公巡游

  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汤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群众盛行祭奠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近年来,宁村每年都会举办这一盛事,都有几千人组成威风锣鼓、拼字龙舟、姓氏方阵等10来个方阵,一路巡游海滨街道20多公里的路程。

  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墓址

  主词条:汤和墓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

  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

  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着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视形象

  1998年电视剧《乞丐皇帝传奇》:叶建飞饰演汤和

  2002年电视剧《大脚马皇后》:李中华饰演汤和

  2006年电视剧《朱元璋》:杨洪武饰演汤和

  2006年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张兴哲饰演汤和

  2015年电视剧《乞丐皇帝大脚皇后传奇》:刘东建饰演汤和

  2022年电视剧《山河月明》:毕彦君饰演汤和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