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在清代已是贡品。外形独特美观,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冲泡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清香馥郁,味浓甘爽,并有特殊清香。可冲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名茶。
其具有明目清心,止渴解暑、利尿解毒、提神消腻之功效。
历史
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据考证,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嫩芽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时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另据《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可见三百多年前,涌溪茶就相当有名了。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产量有百余担,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时期。
茶叶产地
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受高山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所致,这是茶树的生物遗传学特性所决定的。涌溪火青茶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叶自然品质为上。《泾县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盘山(今盘坑)南趋至溪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茶叶制作
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火青的烚干特别精湛,是其他炒青类绿茶炒干技术无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术之精华在于炭火烚干。古有诗云:"摘来岭上白云赊,夜烚风前处士家,三月报残春末头,东园谗说锻梅花"。涌溪火青采制工艺独特,茶树品种要求为当地的中型柳叶种。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
茶叶品质
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正品火青外形腰圆(茶友们可以把干茶图放大看,火青和珠茶、龙珠等其它颗粒形茶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火青是"腰圆"通俗说就是像腰子),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白毫隐伏,毫光显露,形如珠粒,落杯有声,入水即沉,回味甘甜。
禁忌
涌溪火青茶不可冷饮,冷饮会导致腹泻。
冲泡方法
取少许茶叶放入杯中,冲入约茶杯四分之一容量的开水稍等片刻,将杯中水倒掉,然后再将茶杯冲满,即可饮用。每次放入的茶叶可冲泡5-6次。
该茶宜用75-85℃的开水冲泡,切忌用沸腾的开水冲泡,那样将会使它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C将受到破坏。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