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毛尖的原料及采摘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
沩山毛尖的制作对原料有很高的要求,茶农一般在谷雨前6~7天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摘时必须做到不采紫色叶、虫伤叶和鱼叶,并做到当天采当天制,以保证芽叶的新鲜度。
沩山毛尖的制作工艺
鲜叶摊青→杀青→初揉→闷黄→初烘→复揉→二次闷黄→足烘。
摊青:摊放厚度≤10厘米,时间为6小时—8小时;
杀青:温度为260℃—280℃。要求杀匀杀透,叶色呈暗绿色,手捏略粘手。用大型平锅杀青,锅温150℃左右,每锅投叶2.0~2.5公斤。下锅后,迅速翻炒,待叶色变成暗绿,即可出锅。
揉捻:揉捻时速度宜慢、时间宜短,以保持芽叶匀整,揉至叶缘微卷即可。
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12分—15分;杀青叶趁热进行堆闷,堆积厚度10~15厘米,上盖棉布,保温保湿,历时6~8小时,中间翻堆一次,直到全部茶叶均匀变黄为止。闷黄后的茶叶先散堆,然后再轻揉。
初烘:温度为100℃—120℃,烘至6成干,摊凉;
二次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8小时—10小时;
足烘:温度为80℃—90℃,分2次,每次20分。
沩山毛尖的品质特征
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沩山毛尖的获奖荣誉
清同治六年(1867年),沩山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沩山毛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刘少奇主席生前把沩山毛尖作为家乡茶,款待国内外友人。华国锋同志题词称“沩山毛尖,具有独特风格”。
综上,沩山毛尖不是绿茶,而是黄茶。沩山毛尖是毛尖茶中的一种,除了沩山毛尖之外还有古丈毛尖、白马毛尖、都匀毛尖、信阳毛尖、秀山毛尖、赣州上犹毛尖等等。

沩山毛尖是绿茶吗
沩山毛尖属于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黄茶跟绿茶无非是加工工艺有区别,如果是沩山这个地方出产的毛尖,按绿茶工艺做,就是绿茶,按黄茶工艺做,就是黄茶。这两种茶,市面上都是有卖的,如果特指历史名茶中的古丈毛尖,则应该指黄茶。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沩山乡,因产地位居“沩山”而得名,属于黄茶的一种。与岳阳的君山银针一起,有“潇湘黄茶数两百山”的说法。沩山毛尖在唐代已有名气,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宁乡县志》云:“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度处,皆产茶,唯沩山茶为上品”。
[精选]沩山毛尖名字的由来
沩山毛尖名字的由来,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大沩山,故得名沩山毛尖,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建国初期50年代,毛泽东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刘少奇主席生前把沩山毛尖作为家乡茶,款待国内外友人。
华国锋同志题词称“沩山毛尖,具有独特风格”。
沩山毛尖的制作工艺:
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无残伤、无紫叶的鲜叶,经杀青、闷黄、轻揉、烘焙、熏烟等工艺精制而成。
其中熏烟是沩山毛尖的独特之处。被视为礼茶之珍品,历代名茶驰名中外,畅销各地。
沩山毛尖的品质特点: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
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