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茶是什么茶?峨眉山茶介绍

精选问答

生长环境

峨眉山自然气候奇特,素有"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全山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从低攀高计有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中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区域范围内拥有的丰富气候要素,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空间,为大量的野生古茶群落和人工茶园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区内土壤丰富,主要存在六大类型的土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峨眉山降水充沛,常年降水量均在1700毫米左右,境内空气湿润,植物生长茂盛。全年无干旱现象,森林储水量均保持在40%以上。

茶文化

文化概述

峨眉山茶史始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峨眉地区先民的农耕文化,始于公元前西周时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创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国隐士陆通。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时代,由山中道家焙制的茶已相当有了名气,汉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

峨眉山的道家和佛门所焙制的茶,从不作为商贸交易,施主香客品饮,道观、寺庙从不收取茶资。皆被道、佛两门视为仪品,有云游僧参学他山或有海内外大德高僧前来参拜普贤,佛门都会将寺中上品雪芽作为仪赠礼品。

佛门茶事章制

山中佛门的茶事活动弥漫禅意精神,每年春茶开摘之际,茶僧皆要沐浴洁身,在采茶和制茶过程要默颂弥陀,以示敬佛虔诚。每年的第一道新茶必须先敬诸佛与普贤。

佛茶茶艺皆成礼序仪式。寺院品饮有所区别,茶艺所场十分讲究。

民间茶文化

峨眉山茶史发展中,从茶园的生产种植管理到茶叶采摘到加工生产等茶事活动,在晚清以前,一直由山中道、佛弟子所为。如果人手不够,各寺庙亦请周围的农民帮助管理茶园或采摘鲜叶,茶事生产中的一些技术由此流向民间。明代末年,万年寺茶园由于种种原因,曾佃租给当地乡绅经营,每年按契约收取一定数量的茶叶抵作佃金,直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才由康熙帝下谕诏,由地方政府鬻回,重新归属寺庙。

各寺庙的茶园顾请附近的山民进行管理后,茶事生产与生产技术流向民间。高桥乡、峨山乡、净水乡、天景乡(后称黄湾乡)、悦连乡(后称普兴乡)、双福乡等地的山区农民与乡绅开始小规模种植茶叶。茶叶加工的品类有炒青、烘青、晒青三种;加工工具为柴火铁锅;加工程序为鲜叶摊晾、杀青、揉捻、铁锅高温干燥提香或晒青干燥。

采摘要求

每年2月上旬至5月底为采摘期。

鲜叶无病叶、紫叶、鱼叶和红叶。

(1)特级:全芽≥90%,一芽一叶初展≤10%,一芽一叶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大小均匀一致,色泽嫩绿鲜亮,粗壮饱满,匀齐完整,不得带蒂。

(2)一级:一芽一叶初展≥70%,一芽二叶初展≤30%,芽叶匀称,大小基本一致,色泽鲜绿,芽叶完整。

(3)二级:一芽二叶≥90%,一芽三叶≤10%,色泽鲜绿。

加工工艺

鲜叶→摊青→杀青→摊凉→理条→做形→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1)摊青:摊青厚度5cm至15cm,摊青时间4h至8h,期间间隙式鼓风。

(2)杀青:采用滚筒杀青、蒸热杀青及手工杀青等方式。

(3)理条:达到条索紧结挺直。

(4)做形:含水量40%至50%时进行,达到扁、平、直的效果。

(5)提香:含水量50%至60%时进行,达到扁、平、直、滑,控制含水量在5.5%以内。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