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毛尖属于绿茶吗

精选问答

首先,从品质特征看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从沩山毛尖的品质特征可以看出,沩山毛尖可能属于黄茶,也可能属于绿茶。

其次,从制作工艺看

黄茶的制作工艺: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绿茶的制作工艺: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

沩山毛尖的制作工艺:

1、采摘

三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按标准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两叶嫩梢。

2、工艺要求

鲜叶摊青→杀青→初揉→闷黄→初烘→复揉→二次闷黄→足烘

摊青:摊放厚度≤10厘米,时间为6小时—8小时;

杀青:温度为260℃—280℃。要求杀匀杀透,叶色呈暗绿色,手捏略粘手。

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12分—15分;

初烘:温度为100℃—120℃,烘至6成干,摊凉;

二次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8小时—10小时;

足烘:温度为80℃—90℃,分2次,每次20分。

3、具体操作

杀青:用大型平锅杀青,锅温150℃左右,每锅投叶2.0~2.5公斤。下锅后,迅速翻炒,待叶色变成暗绿,即可出锅。

闷黄:杀青叶趁热进行堆闷,堆积厚度10~15厘米,上盖棉布,保温保湿,历时6~8小时,中间翻堆一次,直到全部茶叶均匀变黄为止。闷黄后的茶叶先散堆,然后再轻揉。

揉捻:揉捻时速度宜慢、时间宜短,以保持芽叶匀整,揉至叶缘微卷即可。

烘焙:烘焙是在特制的烘灶上进行,茶坯分次一层层地加在烘折子上,用松柴或枫木文火烘焙,火温控制70~80℃,每烘可加2~3层,约7厘米左右。待第一层烘至七成干时,再加第二层,第二层七成干时加第三层,直到烘干为止。中间不需翻烘,以保持茶条直而不曲。如果气温低,闷黄不足,可在烘至七成干时提前下烘,再堆闷2小时,以促黄变。下烘后要剔除单片、梗子、杂物,使品质匀齐划一。

熏烟:熏烟是一道关键工序。先在干茶上喷洒清水或茶汁水,茶水比例为10∶
1,待茶叶回潮后才上焙熏烟,发烟燃料宜用新鲜芳香的枫果球和黄藤,暗火慢焙,以提高烟气浓度,以便茶叶能充分吸咐烟气中的芳香物质。熏烟时间约16~20小时,烘至足干即为成茶。

从沩山毛尖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沩山毛尖属于黄茶,沩山毛尖有很明显的“焖黄”工序,这是区别于绿茶的主要手段。

综上,沩山毛尖属于黄茶,沩山毛尖也是毛尖茶种为数不多的黄茶。在市面上有名的毛尖茶中,沩山毛尖是唯一的黄茶。

沩山毛尖是绿茶吗

沩山毛尖属于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黄茶跟绿茶无非是加工工艺有区别,如果是沩山这个地方出产的毛尖,按绿茶工艺做,就是绿茶,按黄茶工艺做,就是黄茶。这两种茶,市面上都是有卖的,如果特指历史名茶中的古丈毛尖,则应该指黄茶。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沩山乡,因产地位居“沩山”而得名,属于黄茶的一种。与岳阳的君山银针一起,有“潇湘黄茶数两百山”的说法。沩山毛尖在唐代已有名气,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宁乡县志》云:“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度处,皆产茶,唯沩山茶为上品”。

[精选]沩山毛尖名字的由来

沩山毛尖名字的由来,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大沩山,故得名沩山毛尖,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建国初期50年代,毛泽东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刘少奇主席生前把沩山毛尖作为家乡茶,款待国内外友人。

华国锋同志题词称“沩山毛尖,具有独特风格”。

沩山毛尖的制作工艺:

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无残伤、无紫叶的鲜叶,经杀青、闷黄、轻揉、烘焙、熏烟等工艺精制而成。

其中熏烟是沩山毛尖的独特之处。被视为礼茶之珍品,历代名茶驰名中外,畅销各地。

沩山毛尖的品质特点: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

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