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杀青
即高温炒制,灭活茶叶中活性物质。翻炒时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杀青叶要求毫尖完整,梗叶相连,自然挺直,叶面舒展。
5、理条
即将出锅的杀青叶一根一根用手捋直,均匀、整齐的铺放于特制的木质铁纱网盒上。捋直时,要求用手指将两叶包裹住嫩芽,形成太平猴魁独特的两叶报一芽的特征。
6、压制成型
理直的茶条放到特制的成型机上,用木制滚筒轻轻滚压,手工压扁成型。
7、毛烘
毛烘又称头火,用炭火烘焙。按一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依次为100℃点90℃、80℃、70℃。边烘边捺,至六、七成干时,下烘摊凉。
8、足烘
火温控制在70℃左右,用锦制软垫边烘边捺,固定茶叶外形。经过5一6次翻烘、约九成干,下烘摊放。
9、复烘
又叫打老火,在60℃左右火温下,边烘边翻。足干后趁热装筒,筒内垫箬叶,以提高猴魁香气,故有“茶是草、箬是宝”之说。待茶冷却后,加盖焊封。如此,一片树叶便完美转身为美味的太平猴魁了。
在一天的的辛劳之后,泡上一杯浓浓的太平猴魁,望着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一朵朵茶叶上下飞舞,岂不就是好些小猴子在对你调皮耍闹么,想来一天的疲惫也就烟消云散了。

太平猴魁为什么叫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为什么叫太平猴魁:王魁成为猴岗地区的茶农,擅长茶叶加工,之后在一处叫泼水凼的高山茶园选出壮挺的一芽二叶进行制作,制出的干茶品形端正质量高,称为王老二魁尖,因该茶品质为尖茶魁首,创始人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猴岗,故此茶称为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的历史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黄山北麓太平县附近的一位山民上山采茶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味。
他在四周到处察看了一番,却什么也没发现,他不死心,又细细寻觅后,终于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发现了几丛嫩绿的野茶,而香气就是那里传来的。
他想爬上采一些,却又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不快地离去。
在后来的日子,那股清香和那些嫩味总是让他无法忘怀。
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终于采到了那些茶叶。
从那之后,每到采茶季节,他都会让猴子去攀岩采摘,品尝之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后人干脆取名为“猴魁”。
太平猴魁的猴韵是什么
1、所谓太平猴魁的猴韵,指的是喝茶之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受,口腔的咽喉部位有少量味蕾,当太平猴魁茶汤流经这些部位时便会对茶有所感受,有的茶,咽下茶汤时,能明显感觉到茶汤到达喉底甚至更深的部位;而有的茶,所有感觉在口腔内就完全结束了。
2、我们常常能看到茶友在品茶的时候,并不是一口咽下,而是让茶汤在口腔当中稍作停留,感受茶汤对舌尖,舌面,舌底的刺激,甚至有些朋友会有咀嚼的动作,来感受茶的厚度。
3、最后才是做吞咽的动作,吞咽的过程,就是感受喉韵的过程。
4、茶叶中的某些内含物质,会对我们的口腔带来甜感,甜感表现在口腔,我们就称之为回甜,当甘润的感觉到了喉结以及喉结往下的部位,我们就称之为回甘。
5、当茶汤穿喉而过的时候,依然可以有甜感,穿的越深,强度越强,我们就说这款茶喉韵越好。
6、喉韵一直深受茶友的青睐,尤其是一些资深茶友都会较为注重喉韵特色,因此喉韵特色也被作为评价茶叶品质优劣与否的要素之一。
7、当茶汤经过喉部的时候,最常有的几个感受是:回甘、润、还有锁喉。
太平猴魁简单介绍
1、太平猴魁在泡茶前,不需要洗茶。洗茶的目的是将茶叶上的浮灰或者残留物清洗掉,但是太平猴魁的制作过程相对干净,不用洗茶。
2、太平猴魁,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是尖茶中的极品,主要产自于安徽太平县一带。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着“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
相对于之前的传统种植,现在太平猴魁产区很多都是有机产区,很少会在茶叶生长的过程中喷洒农药,因此,在喝太平猴魁的时候,可以省略洗茶步骤。但是从卫生的角度来说,清洗一遍茶会更加的卫生。
太平猴魁的茶汤回味甘甜,即使放置的茶叶过量,而不会出现苦涩的口感。泡一杯正宗的太平猴魁主要有四个步骤,分别是煮水、温杯、投茶和泡茶,这样泡出的茶,会带有一股清香,喝的时候才有醇鲜甘爽的滋味。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