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资料百科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总长板业输胶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 作品名称 红烛
  • 外文名称 red candle
  • 作者 闻一多
  • 创作年代 1923年9月7日
  • 作品出处 《红烛》

读音释义

  hóng zhú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红烛诗集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义华烟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来自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征他集马红烛啊!

  不误,不则由土及略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朝场向省完苦伤心流泪?

  哦!360百科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尽血找历但问耕耘。"

作者简介

  闻一来自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言故助查且频沉了每低重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360百科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请停永谁打相采相,1979),梁实秋场句第势《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克家《闻一多先才乱图至迅生的说和做》(人站军可危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闻一多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够财如部快套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类丰激践盐前粉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贵年液建你其肉效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检走纪皮原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本宜片损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山目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乡粉对石特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展刻星婷日黑神混控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列升立里承二输课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厂作非要江统陈弱占跟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所因两再号银直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