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鲍勒束丝壳)白粉病

资料百科
蚕豆白粉病除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来自)引起的白粉病以外,还有鲍勒束丝壳引起的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荚果,病部表面初现白色粉斑,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多在叶背360百科面,有时形成错移技量调查红成斑片,消失或近留存,后过春室本技比期在粉斑上长出针头大出营区备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本菌侵害幼嫩器官易导致变形、肥肿或皱缩,幼荚畸型。
  • 中文名称 蚕豆(鲍勒束丝壳)白粉病
  • 病原中文名 鲍勒束丝壳
  • 病原拉丁学名 Trichocladia baumleri Neger
  • 病原分类地位 子囊菌亚门
  • 病害类型 真菌

病原形被刑压题语践则态特征

  鲍勒束丝壳(Trichocladia baumleri(Magn.)Neg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果散生战油吧突策胡聚刘班或聚生,暗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径66~120毛判全盟处白年论微米,具7~18根附属丝,长226~693微米,长为子囊果直径2.4~8倍,无隔膜或偶具1隔膜,多分枝2~3才胡庆叶军次,含4~11个子来自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具360百科短柄,大小38~70×28~43微米,含3~5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至椭圆形,大小14.5~25.1×9.1~15.5微米。

蚕豆(鲍勒束丝壳)白粉病

传播途北度注穿底搞径和发病条件

  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散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育本宗传播进行再侵染,经多次重复侵染,扩大为害。在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干旱少雨植株往往生长不良,抗病力弱,但病菌分生孢子仍可减装圆便铁萌发侵入,尤其是干、湿交替利于该病扩展,发病。

蚕豆(鲍勒束丝壳)白粉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白粉病品种。如优胜者。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管理,提高抗病组浓奏逐素承期衡述英力。

  (4)发病双条迅吗右支乱初期喷洒2%武夷菌素来自200倍液或10%施宝灵胶悬剂10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6%乐必360百科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