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中国祖先养蚕种桑的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梅堰遗址发故八现了新石器时期的蚕纹装饰,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丝绢残片等实物。春秋吴、楚两国曾因争桑而引发了一场战争。阖闾夫人用蚕作陪葬品。三国孙权曾发布"禁止蚕织时以役解括可拉钟石事扰民"的诏令,时形成"海上丝绸路"。晋朝时的科学养蚕使一年达八次之多,故为"乡贡八蚕之来自帛"之说。明黄省曾总结了养蚕法而撰写了《养蚕经》。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部例严读重就效友沙介节、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360百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一爱记裂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文化遗产

世界公认的中国文化
无或2009年9月30晚属拉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卫报待难玉础双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织造技艺、轧蚕花、扫蚕花地丝活却肉与呀抗冷减倍故希绸生产习俗等。
蚕桑北帝察斤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江苏、四川等三省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门联合行动,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媒体报导

新华网阿布扎比9月翻稳30日电(记者安江孙瑞军)联合镇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30日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七空皮践尽模包括中国申报的22小延杨参每南正大矛利南个项目。 列入名录的22个中国项目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我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识绝鲜啊式最露据假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培着练期胡谁银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与会。为期三天的会议思师丝粒什势探主要讨论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率团与会的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兴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说,中国此次被批准列入名录的项目在数量上高居榜首,得到了与会各方代表的热烈祝贺,他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不愧为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中国为世界创造了丰富多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世界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于兴义说,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订工作,并成为首批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还制定了国家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每年6月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提高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或传统表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
历史进程

黄河流域的蚕桑文化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所以我们先来谈谈这一地区的蚕业历史。《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总集。从《诗经》中可以看到黄河中下游各地都有用蚕桑丝织为题材的诗篇。例如《豳〔bīn宾〕风·七月》中有一段:
春日载阳,〔译文〕春天里好来自太阳,
有鸣仓庚。黄莺儿在歌唱。
女执懿筐,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
爰求柔桑。去采肥嫩的桑。
这是描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暮春季节,农村姑娘们为采桑养蚕而忙碌的诗句。
又如《大雅·瞻印》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妇女们既不担负劳役,怎能不从事蚕织?急”可见当时养蚕缫织是妇女的主要色工作。
再如《卫风·氓》中的一段:
氓之蚩蚩,〔译文〕那个笑咪咪的汉子,
抱布贸丝。抱着麻布来换生丝。
匪来贸丝,哪里是真的来换丝,
来即我谋。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这首诗告诉我们,远在周代,生丝和丝织品已在市场上物物交换。
西周到春秋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既然歌咏蚕桑缫织,说明当时蚕桑缫织确已比较普遍了。
在黄河中下游各地中,又以山东的蚕桑业最为发达。山东在周代是齐、鲁两国的封地,所以我们现在还把“齐”、“鲁”两字作为山东的简称。古代有不少齐、鲁的故事同蚕桑有关。
《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接哪王共祭服。”所谓“王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妇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一下蚕儿。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无非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重视。以后历代王朝也常玩这一套,史360百科书中不乏记载,而以《谷粱》的这条记载为最早。桓公是齐国的国君。《谷粱》中特别记上“王后亲蚕”这一笔,说明齐国统治渐老甚化液真者很重视蚕桑。
浓管仲是齐国的相。据《管子》的记载,管仲曾建议:百姓中有熟悉蚕桑技术,能防治蚕病的人,政府应该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给予黄金和粮食等实物奖赏,而且予以免除兵役的优待。预斗事实管仲如此重视蚕病防治,反力针消映蚕桑已是齐国很重要的段读生产事业。
《左传》里还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公子重耳,由于家庭纠纷,长期流亡国外,后来逃到齐国。齐桓公待他很好,还把自己同族的一个女子姜染同氏嫁给了他。这样一来,重耳再也不作积极打算,只想长期呆在齐国过安乐日子了。可是跟随重耳一道从晋国逃来的载声球述处免职使语人,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有一天,他们在桑林中密到仍么止农志句适表谋如何促使重耳早日返回晋国。这时,姜氏的女奴正在桑树特斗乡陈志固常首承上采收桑叶,重耳随从们的密谋全被她听到了。女奴回家后便把此事告诉了姜氏。谁知姜氏也不赞成丈告商给怎夫无所作为,为了源凯概河点防止泄密,她竟把女奴杀了,并设法帮助重耳离开了齐国。重耳便是后来晋国的国张神色势渐代君晋文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齐国大贵族家中栽有大片桑林,栽桑养蚕是奴隶们的一项重要生产劳动。
古书中还有不少失额研齐、鲁两国同蚕桑有关谈阶叶巴的故事,据此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代山东的蚕业相当发达。
长江流域蚕业的发展
我们说唐朝浙江的蚕桑缫织技术不及北方,这不等于说当时浙江的蚕桑缫织还很落后。不,到唐朝,长江流域包括浙江在内,蚕桑缫织技术已有相当基础,只是比起北方某些地方来,还略逊一筹而已。这里,我们再来谈谈长江流域丝蚕业发展的历史。
《吕氏春秋》和《史记》两部古书都记载有吴国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吴楚两国因为边境女子争桑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在这次战争中,吴公子供并日其形组指律展光占领了楚国的居巢(今安徽巢县)和钟离(今安徽凤阳)。吴楚两国都在长江中下游。吴、楚边境女子争桑,当然是为了养蚕。吴楚战后不久,建都在今浙江绍兴的越国也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方针中,也有“省赋敛,劝农桑”一条。后来终于强盛起来,灭了吴国。
上述两个故事都是春秋后期的事情,它告诉我们,春秋时代,栽桑养蚕已成为建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吴、楚、越等国比较重要的经济事业。秦汉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继续被开发,蚕桑生产当然也继续发展着。
至于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很早就有蚕丛氏在蜀中教民养蚕的传说,说明那里蚕业起源很早。成都平原所产的丝织品,秦汉时代就很有名。西汉文学家扬雄写的《蜀都赋》里赞美成都所产的蜀锦,“自造奇锦,紌〔qiú求〕、繏〔xuǎn选〕、■〔fěi匪〕、■〔xù序〕(都是蜀锦的名称),……绵茧成衽〔rèn任〕①,阿〔ē柔美〕丽纤靡〔mí迷,华丽〕”。这种“阿丽纤靡”的蜀锦,行销全国,为各地人们所喜爱。
据说三国时,曹操有一次在邺城(今河南安阳)的铜雀台举行宴会。宴会时。他命近侍取出一件战袍,挂在垂杨树上,要到会的军官比赛射箭,谁射中的,这件战袍便奖给谁。比赛结果,中的的不止一人。他们互相争夺战袍,竟把它扯碎了。曹操笑着说:“你们不用抢了,我给诸位各赠锦一匹。”这件战袍就是“西川红锦”做的,每人赠得的一匹锦,又是“蜀锦”。由此可知,即使分裂割据的三国时代,成都平原所产的锦,仍为黄河流域的魏国人所珍视。
成都自古被称为“锦官城”,成都附近的一段岷江被称为“锦江”,看来都同这地区织锦业非常发达,所产的锦又非常精美有关。成都是蜀汉的都城,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望于锦。”就是说蜀汉百姓穷困,国库空虚,现在同魏国作战,所需的军费,只有寄希望在锦上了。军事费用决不是一笔小数字。从这几句话可知,当时成都平原所产的锦不仅质优,数量也一定很多。所以晋朝的左思所作的《蜀都赋》中,就描写了成都地区“机杼〔znù柱〕之声彼此相闻”,织锦业非常繁荣热闹的情景。
锦是用蚕丝织成的。成都地区的织锦业如此兴盛,那末这一带的蚕桑生产的发达也就可以想见了。
隋唐之初,长江流域进一步被开发,蚕桑生产也进一步发展,长江中下游,尤其是太湖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发展得更快。这里可以述说一下新、旧《唐书》里都记载的一个故事。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韦坚的大臣,他是唐朝皇室的勋戚。天宝初年任陕郡太守兼水陆转运使。韦坚为了便于漕运,整理了长安附近的水道,并在长安城东九里的长乐坡,开凿“广运潭”,潭边建有“望春楼”。工程完成后,举行了一次类似现代的通航典礼,唐玄宗亲率在京的高级官员登楼观赏。为了博取皇帝欢心,韦坚预先准备了大批小船。船头分别挂上牌子,写上各个州郡的名称,船上又分别堆了各该州郡的著名特产。船工一律穿戴“大笠侈袖芒履”,并有少女在船上轻歌曼舞。在一片粉饰太平的丝竹声中,二、三百只小船缓缓从望春楼下鱼贯而过。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二、三百只小船中,“广陵郡”船上堆的是锦,“丹阳郡”船上堆的是“京口绫、衫缎”,“晋陵郡”船上堆的是“官端绫绣”,“吴郡”船上堆的是“方文绫”,“会稽郡”船上堆的是“罗、吴绫,绛纱”。会稽、广陵、丹阳、晋陵、吴郡就是现在浙江的绍兴、江苏的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地方。这五郡船上堆着各种丝织品,就充分表明,在唐朝前期,这些地方生产的丝织品虽不是国内最好的,但也已相当精美。
蚕桑文化的南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转折点。在这次战乱中,北方又遭受极严重的破坏,“荆棘丛生,豺狼嗥叫”,“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破坏如此惨烈,不用说必然严重地摧残了那里的丝蚕业。
安史之乱对长江流域没有什么破坏。这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着。唐朝后期,太湖流域已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唐末诗人陆龟蒙在诗中描写太湖边上农村景物有“高下兼良田,……桑柘〔zhè浙〕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quán全,捕鱼用的竹器〕”等诗句。处处堆着养蚕用的蚕箔,家家用渔筌捕鱼,这是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经营捕鱼和蚕桑副业的写照。
唐亡以后,太湖地区是吴越国的疆域。吴越建都杭州,杭州有一座奉祀吴越国王钱镠〔liú留〕的“钱武肃王庙”,庙中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有“世方喋〔dié迭〕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两句话。这是说:唐亡后中原地区正在大动干戈,互相残杀;钱镠却闭关自守,注意发展丝蚕生产。钱镠所以特别重视蚕桑,还不是因为蚕桑缫织是太湖流域十分重要的生产事业,密切关系着吴越小朝廷的财政收入吗!
长江以南,尤其是太湖流域,长期以来,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又比较优越,那里的蚕桑业在唐朝中叶以后,已经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成为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方。到宋朝就更为突出了。
北宋时期,北方的蚕桑业虽然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已落后于江南。长江以北,包括整个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长江以南地区大得多,可是它向北宋朝廷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反比长江以南地区少。而以现在的浙江全省和苏南大部分地方为范围的“两浙路”,只是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可是它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这就清楚地反映当时江南的蚕桑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
南宋建都杭州,太湖流域更成了统治阶级以及富商巨贾集中的地方。他们奢靡的消费,增加了市场上丝织品的销路,大大刺激了这一地区的蚕桑生产。从北方南逃过来的人口中,也有许多是劳动人民,他们更是江南地区发展蚕桑不可缺少的劳动力。
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农村中丝蚕业十分繁荣。南宋诗人范成大住在吴县的石湖镇上,在他的《田园杂兴》诗中,有好几首是以蚕桑缫织为题材的。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养蚕季节,农村中家家闭户,专心养蚕。邻里们没有闲暇往来探望,只有在朝暾〔tùn吞,初升的太阳〕初上,晨风拂面,晓露未干,奔向桑园采桑的路上,偶一相逢。蚕忙季节,蚕农们多么辛劳忙碌啊!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qí其〕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养蚕才完毕,农妇们又立即采收蚕茧,连夜缫丝,上机织绢。绢还在机上,官府的胥吏已如狼似虎,迫不及待地来催租索赋了。遇上收成好的年头,农妇们还可在缴纳租税之余,留一点儿黄丝织绢,给自己裁制一件夏衣;如果年成不好,缴纳租税还不够,千辛万苦几个月,最后落得一场空。
浙江吴兴县一本南宋时纂修的《吴兴志》上说:“湖丝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种田人没有饭吃,养蚕织绸人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在剥削社会里,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宋元时代,太湖地区不仅生丝和丝织品的产量超过了北方,而且蚕桑技术也比北方先进。
蚕儿吃的是桑叶。桑叶是否肥美,密切影响丝茧的产量和质量。现在太湖地区所产的丝茧质地特别优良,看来是同这地区叶质肥美的湖桑有一定关系。“湖桑”,顾名思义,谅是太湖地区农民育成的桑种。宋代太湖地区的农民是否已经育成湖桑,我们不能肯定,但是北宋时桑树嫁接在浙江湖州已经十分流行。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用种子繁殖,容易改变它的优良性状;嫁接则是保存桑树优良性状的好办法。浙江农民采用嫁接繁殖桑树,所以桑树的优良性状,虽经一代代繁殖而历久不变。北方蚕农当时还没有运用这种先进的技术。
宋元时代北方养的都是三眠蚕,南方养的一般是四眠蚕。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而且比四眠蚕容易饲养。但四眠蚕的丝茧比三眠蚕优良。长江流域的蚕农能够饲养丝茧质地较优但比较难养的四眠蚕,这也说明长江流域的养蚕技术比北方进步。另外,生产技术进步的程度,往往从生产工具上表现出来。宋元时代,北方的蚕座构造基本上还同汉朝农书上记述的差不多。快要养蚕了,蚕农就在屋子里架起蚕座。蚕座的架法是这样的:先在屋里竖起四根柱子,柱子上架上一些叫做“蚕椽”的横木条,再在蚕椽上铺上一层用芦苇编织的蚕箔,蚕儿就养在蚕箔上。北方这种蚕座是固定在室内的,不能任意移动,蚕事结束后再把它拆除。长江流域的蚕座同北方不同,它是由竹制的蚕匾和竹木制的蚕架构成的,蚕匾放在蚕架上。蚕架和蚕匾可以随时移动,自然比北方那种固定的蚕座方便些。这种蚕座的构造同现在太湖地区蚕农沿用的差不多。宋元时代,北方一般农家还沿用着古代的老办法:在蚕儿老熟以后,把蚕簇放在室外,让蚕儿在室外的簇上结茧,这种方法叫做“外簇”。这固然是因为北方春雨较少,可以外簇。但北方也并不是一点春雨都没有,如果蚕儿上簇后万一遇上春雨,就将影响蚕茧的质量。而且室外温度日夜变化较大,这对蚕儿结茧也是不利的。所以外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办法。南方蚕簇放在室内,蚕儿在室内的蚕簇上结茧,有利于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其他蚕桑工具,长江流域一般也比北方的齐全便巧,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蚕桑文化展

《丝府流韵-浙江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珍》展览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临时展厅
展览时间:2008年5月18日-10月15日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不断延展、生息繁衍所不可替代的自存经验,是其对自身进行臧否评判、确定未来方向的宝贵依据。具有五千年历史的蚕桑丝织,就是具有厚重底韵的浙江文化印记之一。
为迎接5月18国际博物馆日和配合中国丝绸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5月17日-10月15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民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丝府流韵-浙江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珍》临时展览。
卓著的蚕桑生产技术及高超的染织绣绝技,是浙江冠以“丝绸之府”美誉的本源,本展览以浙江省级和杭州、温州、宁波、台州等市级有关传统染织绣技艺和蚕丝民俗为基本范围,展示浙江省的蚕桑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观众更直观地领略浙江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蚕桑丝织遗产,在展览中穿越古今,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燃起对传统手工染织绣遗产的传承与守护热情。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部分,即蚕俗遗风、蚕丝记忆、织染奇葩和刺绣绝技,主要通过图版、实物、摄像片等展示方式,真实展现这些具有鲜明浙江地方风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蚕丝文化的关注,保护那些即将消逝的蚕桑染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展览是浙江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既有在承续中获得新生的杭嘉湖清明蚕花庙会、杭绣、单色拷花绸、丝绵制绵工艺,同时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染织技艺和古老蚕俗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相当一部分蚕俗和技艺正处于失传或濒危困境中,如 “马头娘”等蚕神崇拜、蚕花戏、扫蚕花地表演等蚕花风俗、土丝缫制、蚕猫等养蚕习俗、双林绫绢、夹缬、杭罗、彩拷等织染工艺、嘉兴围身刺绣、瓯绣等浙江地方刺绣。展览对此以大篇幅的版面进行了介绍和实物展示,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并被重新认识,走过沉寂,焕发生机,得以永久承传。
为配合此次展览,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分赴嘉兴海宁的周王庙镇、斜桥镇、桐乡的石门镇、乌镇;湖州德清的新市镇、乾元镇、石淙镇、南浔市;杭州的半山镇、余杭塘栖镇等浙北杭嘉湖蚕区和温州、台州、宁波等地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前期专业调研,对即将消逝的蚕事月令习俗、浙江先进的湖桑栽培、养蚕、缫丝、染织、刺绣技艺重新搜寻、挖掘和整理,收集了大量反映蚕乡生活的传统纸蚕花、剪刻纸、泥猫、嘉兴农民画、嘉兴地方刺绣、蚕花戏道具、女儿陪嫁的彩拷被面,同时还有已不多见缫丝车、织机等,并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像、录音记录。这些调研工作为本次展览提供了生动的图片和洋溢着乡土生活气息的展品,为展览的顺利展出打下了基础。
技艺濒临消亡
清明时节,对杭嘉湖的蚕农来说,除了扫墓,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轧蚕花”,为今年的收成求一个好彩头。4月2日,德清新市举办蚕花庙会;今天,双庙渚江南水上蚕花盛会热闹开场,而湖州含山的蚕花节则从今天一连举办三天。在热热闹闹的蚕桑民俗文化活动背后,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蚕桑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绝活’变‘绝唱’的危险处境。”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在这场传统文化的守望中,带着更多的焦急与无奈:“目前我国大量蚕桑丝织传统技艺及相关风俗都处于一个濒危的状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丰建议,要将“中国蚕桑丝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包括杭嘉湖三市市长在内很多代表的支持。
轧蚕花 商业氛围渐浓不再原汁原味
4月2日一大清早,桐乡的王凤花大妈就领着两个孙女早早出门了,因为这一天她要去赶一年一度的新市蚕花庙会。
早晨8点钟左右,通往新市古镇几公里的路上就已经有些拥堵。有从本镇上来的,还有从余杭、桐乡、江苏吴江、上海等地赶来的。有虔心祭拜蚕花娘娘的,有抓准机会做生意的小摊小贩,还有很多来凑热闹的年轻人。
买朵蚕花吧?”72岁的马老太从黑色塑料袋里掏出一枝枝的鲜艳花朵,插在塑料泡沫上,如同影片中在戏院里卖香烟的小姑娘一样,向每个经过身边的路人推销。像马老太一样轧闹猛来卖蚕花的有很多,但生意似乎一般。蚕花是那么地鲜艳夺目,黄的鲜黄,红的绯红,乱了人眼。还有自己用泡沫做的蚕宝宝粘在花朵上,所以叫“蚕花”。“现在条件好了,都是塑料花了,一朵蚕花一块钱。”买蚕花者大多数是正宗的蚕农。一位村民说,回去后她将“蚕花”放在蚕房里,盼望今年和往年一样能有一个好收成。
9点钟,蚕花庙会的主打项目“蚕娘迎春游”开始。整个庙会的巡游队伍由舞龙队、蚕花娘娘花轿、腰鼓队等组成,来自各个乡镇的蚕花娘娘在花轿巡游车中缓缓前行,预示着蚕娘踏青贺吉祥;巡游队伍中穿插着地方特色戏曲和锣鼓表演,两只腾飞的巨龙在巡游车中舞动穿行。
据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四邻八乡的蚕农,全都纷纷赶往大小庙宇烧香敬拜蚕神。去烧香拜神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在头上戴上一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小花,名为“蚕花”。女的纷纷将那蚕花插在鬓边或头发上,男的则将蚕花插在自己的帽檐上。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蚕农头上都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挤来轧去,煞是热闹。故此俗以“轧蚕花”为名。
原汁原味的风俗是如此美好,但似乎只是在记忆中流传。蚕花庙会的组织者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蚕花庙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最初的祭祀、狂欢,发展到如今的蚕娘迎春游、寺前轧蚕花、蚕农赛蚕事、仲春祭蚕神、百姓听社戏、科技话蚕桑等活动,今年更是增加了经贸洽谈会与古镇老照片展示两项新内容。”
在这场巡回中,让人不自主地就联想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个地方政府的流行做法。“今年蚕花娘娘都很漂亮,可惜不是民间选出来的。”围观的人群中一位大妈同身边的同伴说。“以前蚕花娘娘都是各个养蚕的乡镇选出来的,队伍前的牌子是蚕桑乡镇的名字。”记者留意到整个巡游队伍中领队的牌子和巡游的花车中,都是各商家的名字。
蚕桑丝织 申遗保护时间紧迫
谁来传唱蚕花谣 丝绸专家跟时间赛跑提出为“蚕桑丝织”申遗
对于渐行渐远的民间遗存,留恋的不仅仅是这些老艺人们。“我们希望能够多找到像娄金莲这样的老艺人,把这些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如果不抓紧,真的来不及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今年初开始在浙北收集桑蚕丝织的文化遗存。调研收集工作似乎变成了一场和时间的赛跑,“现在从农村里收一个老式的缫丝机都难。”
蚕乡丝府蚕丝文化渐退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在这场赛跑中努力地奔跑着,带着更多的焦急与无奈。“目前我国大量蚕桑丝织传统技艺及相关风俗都处于一个濒危的状态。如在我省,受到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影响,大量桑地被改作它用,年轻人不再养蚕,国家正在实施东桑西移的计划,历史上的蚕乡丝府无法保留传统的民俗,而新开辟的蚕桑基地只把它作为一种产业,不可能来保存传统文化。其他相关的传统生产技艺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也需要保护。”
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丰建议,要将“中国蚕桑丝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多代表的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蔡奇认为,类似蚕桑丝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缺少系统的保护而日益衰落,现在不仅要大力提倡送文化、种文化,更要有意识地挖掘文化。
年轻人认为养蚕不如打工
“三月(台格拉)天气暖洋洋,家家(台格拉)护种搭蚕棚。蚕棚(台格拉)搭在高厅上,台窗纸湖得泛红光……”今年已经67岁的娄金莲,仍然能够极富感染力地把这首在德清民间流传几百年的《扫蚕花地》歌曲原汁原味地演唱。
目前德清能够这样演唱《扫蚕花地》的仅有娄金莲一人了。作为一种蚕桑民间文化,娄金莲成了《蚕花谣》的代名词。两年前,央视七台、央视一台先后闻讯而来采访,娄金莲也成了“名人”。
娄金莲是钟管镇东舍墩人,还在10多岁时,她是村剧团成员。因经常和县曲艺剧团合演,认识了杨筱天。杨筱天有一手绝活——唱《蚕花谣》,杨筱天一眼就相中了小姑娘的悟性。娄金莲便拜杨为师,在文化馆跟着师傅一学就是半个月。
一说起《蚕花谣》,娄金莲兴致特别高。儿媳王学芬说,婆婆尽管一天忙到晚,可稍有空就会哼起《蚕花谣》。《蚕花谣》原名《扫蚕花地》,听年长者讲,清末民初,当时专门有一种人,从正月初一到清明,给养蚕人哼曲、讨彩头,然后大家送他一升米,慢慢地,春蚕饲养前夕成了乡村庙会上的必备节目,俗称“唱蚕花”。
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杭嘉湖地区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民俗,渗透到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个方面。蚕花庙会上热闹非凡,而这种民间文化似乎只是与记忆有关。
娄金莲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有《蚕花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赶着凑热闹,如同今天的“追星族”。演出前,演唱者身穿花裙子、红衣服,脚踩花鞋,头戴两块拼尖角帽子。还没开场,气氛已先高涨。清明前后,是她最忙的时候,挨家挨户到蚕农家去唱,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娄金莲说,自己岁数大了,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把《蚕花谣》继续接唱下去。有没有把蚕花谣传承下去?媳妇王学芬听到这话在一旁抿嘴笑了,随手递上一张名片“下渚湖风景区红灯笼土菜馆经理”。“前些年一家人搬到镇上来,也停止了全家世代为生的养蚕历史。妈妈唱蚕花谣成了文艺表演。我也不学这个了,没有用处。”
娄金莲叹了口气:“养蚕不如打工,现在农村里养蚕的很多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家了。”
市长支持申遗
“我们非常希望蚕桑丝织作为一个整体,从它的传统技艺、特色产品、它的风俗等作为一个系统保存。”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代表的支持,杭嘉湖三市的市长以及中国美院院长都在建议上签了名。
赵丰认为,应将现有的中国蚕桑丝织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一条主线把同类型项目进行捆绑申报。具体而言,应以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苏南地区为核心,联合其他相关地区如广东、四川、新疆等地一起申报。申报内容应以蚕、桑、丝、织、染、绣等全过程中的传统生产技艺为核心,包括文化习俗、民间说唱和舞蹈等。他建议由国家文化部委托浙江省和江苏省等相关省市共同商议,组织全国性的申遗班子,并尽量争取在今年内推荐申报。
解读蚕桑文化
《山海经》是一部旷古奇书,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数千年,或曰地理书,或曰神话书,或曰鬼怪书。笔者漫步其中,意外探得关于桑蚕的诸多描写,中国丝绸文化渊源可见一斑,我们不妨作一番梳理和探究。
山海经中丰富的桑树资源
作为地理书籍,《山海经》向我们透露远古时期的生存环境和动植物、矿藏资源信息,而众多的桑树描述展现了当时丰富的桑树资源,这为我国成为世界丝绸发源地提供了有力的文字佐证。桑树在《山海经》中被赋予多种名称,或简洁,或含蓄,或神秘,呈现出桑树斑斓神异的身世风采。
1.1《山海经》中出现的与桑树相关的称谓
1.1.1桑
直呼桑树为“桑”的文字在《山海经》中为数最多,优雅一点的称作“美桑”,不过只有一处。
《东山经》中记载:“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
《西山经》中有关桑树的记载仅有一处:“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焉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桑叶婆娑,楮枝摇曳,鸟儿嬉戏枝叶间,好一幅生灵动人的美妙画卷。
最为丰富最为精彩的要数《中山经》中的记载了。《中山经》中多达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现归纳罗列如下:谷山——其下多桑,大尧之山——其木多梓桑,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煇诸之山——其上多桑,雅山——其上多美桑,衡山——其上多桑,丰山——其木多桑,夫夫之山——其木多桑楮,即公之山——其木多柳杻檀桑,柴桑之山——其木多柳芑楮桑,视山——其上多桑。不难想象,中山——带桑树的分布之广,生长之葳蕤,当属这几大地区之首。
1.1.2空桑
《东山经》中还提到“空桑之山”,如“主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空桑,有注曰“地名,在鲁也”。有典籍记载空桑在鲁北,有人推测就在今河南开封百留镇南,正是商王朝的属地。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在位时,七年大旱,成汤于桑林中以身祷雨,后人称为“成汤祷雨”。
“空桑”名称的由来当与空心桑树有关。在中国古代传说里,空心桑树成为上古伟人降生的地方。《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伊水》记载更为详细:“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疱,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尹后来成为商代开国君主成汤的名相。
空桑在《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楚辞·九歌·大司命》也提到:“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可见,空桑之地由来已久,而且声名远扬。
颛顼的降生神话,伊尹的身世传说,成汤的祷雨记载,都与桑树关系密切。这一切都能证明桑树在远古先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性,须臾不可分离,且闪耀着神圣的光辉。
1.1.3三桑
《北山经》中有一段描写颇为细致生动:“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洹山上不但遍布金玉,而且生长着很多繁茂葱茏的桑树,主干高大无比,而且绝无旁枝斜杈,可见此桑树种的健硕茁壮。
更为可喜的是在《海外北经》上也有类似的树种描写:“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知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三桑”一词同样出现在《大荒北经》中,如“丘方圆三百里,……竹南有赤泽水。有三桑无枝”等。
“三”字在汉语中具有数量多的意思,至于“三桑”称谓的起源笔者无从考证,是指一种桑树种属呢,还是取意桑树之多?有待进一步探究。
1.2我国桑树资源分布的广泛和悠久
甲骨文中的“桑”字造型为“”,以桑树为形。生产活动中的某一事物被形象地表现为文字,这是人们长期观察、琢磨的结果。毫无疑问,在商代以前,中原人民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已经在自己的住宅附近开始栽植桑树了。与《山海经》属同时期的《诗经》中缤纷多彩的种桑养蚕的诗歌也证明了这一点。
种桑养蚕早已成为我们先民生活的一部分,众多出土文物上出现的桑树形象也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我国出土的绘有精美采桑图的战国青铜壶充分展现了早期的桑树形象,描画了“女执懿筐……爰采柔桑”的生动场景。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水陆攻占铜壶,第一层镶嵌饰有采桑场面,身着上衣下裳的妇女坐在树上采摘桑叶,篮子吊挂在枝干上。由此可见,桑树树型高大,需要攀爬才能采到桑叶。河南辉县出土的采桑纹铜壶的桑树图形,与人等高,还有山西出土的铜豆上铸有一组采桑图,几个婀娜女子围绕着桑树,伸手即摘,这两件铜器上的桑树当属低干型,由此可以分析到:此时已培养出了地桑、鲁桑等适合采摘的桑树种苗。
山海经中的神话蕴含的丝绸文化
我国作为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各地各民族都流传着丰富优美的关于桑蚕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记载的传说充满神秘和悱恻的感情色彩。
2.1“帝女之桑”与“女子呕丝”
《中山经》记载:“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据《太平御览》记载,这里有一个悲凄的传说:南方赤帝的女儿学道得仙,居住在南阳鄂山(今河南泌阳境内)的一棵桑树上,赤帝恼羞成怒,放火焚烧,其女随即升天,从此桑树就有“帝女桑”的别称。其实,这个古老的传说正好印证了先民们“男人主耕,女人主桑”的分工模式。
无独有偶,“女子呕丝”的传说似乎也印证了女子在丝绸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海外北经》中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欧丝”亦即“呕丝”、“吐丝”。据推测,这里的“一女子跪在树上吐丝”就是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的“蚕马”传说的雏型。晋代《搜神记》对于这个凄美的神话有细致的描述,大意是这样的:一女子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向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白马能找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白马载着父亲如期归来,却被知道真相的父亲杀死。马皮曝晒于庭,女子在一旁玩耍,一阵风起,马皮竟然将女子裹挟而去。“后经数日,得于大树之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身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2.2神树崇拜
几千年来桑树还成为我国神话传说中一种神树的原型,正因为桑树在先民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它才被艺术加工频频出现在古老的帛画、石刻砖画和各种文字中,被赋予神圣瑰丽的意象特征。
《海外东经》有文字“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太阳载着神气的三足乌在扶桑旁升升落落。在先秦典籍里,“扶桑”就是“扶木”,也有称谓“若木”、“建木”的,叶似桑树,枝长达数千丈,两两同根生,相扶相持,故曰“扶桑”。《辞源》对扶桑是这样解释的:“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扶桑总是伴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足见扶桑的神圣和尊崇。神树不是桑树,却以桑树比拟命名,由此可以推测:桑树在先祖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笔者认为扶桑就是古老的植物崇拜,是以桑树为原型创造的神树,正如印度的植物崇拜是菩提树一样。
在我国考古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玄妙的青铜通天神树,柔枝弯悬,九只鸟儿站立枝头,这里的鸟代表着九个太阳,正与我国神话中九个载着太阳(内有大鸟)出现于东方的扶桑形象相吻合;山东嘉祥武侯祠石刻画像树,虬枝盘节,桑叶繁茂,鸟雀旋飞其间,啄食桑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桑树造型;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国帛画是一幅构思奇特、玄妙壮观的艺术珍品,T形帛画的右上方绘有一轮红日,日中立一金鸟,红日下方两条应龙飞舞于扶桑树和九只太阳之间,从造型上看,那株神树枝条绵长柔韧,叶形极似桑叶。桑树充当着神话中的天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结语
桑蚕作为传承丝绸文化的载体,在《山海经》这本典籍中已被明确肯定,同时,中国是丝绸生产和丝绸文化的策源地也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缪良云.中国历代丝绸纹样[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