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卫司二很往味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印支轻刻针超河(yìn réng)(1674-1725年),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母为坚仁孝皇后赫舍市评案甲果杂望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故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他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国官方正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代为祭祀、监国,颇具令名,康熙帝对皇太子最为重视与宠爱,却因教子失当、兼之康熙来自朝后期党争纷乱,致太子人格分裂,历效尼亚哪经两立两废,终以幽死禁宫收场,被追封为亲王。有诗见《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
- 中文名 胤礽
- 外文名 yìn réng
- 别名 保成
- 性别 男
- 国籍 中国
婴儿太子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巳时,皇后赫舍里氏诞育皇子,由于难产,在两个时辰后的申时便去世。再得嫡子与突丧皇后两件事的同时发生,给年轻的皇帝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他为皇后做出诸多出人意料的善后之事后,做出一个更加惊人的决定:册立襁褓中的婴儿为皇来自太子。
康熙十四年六月初六日,康熙360百科帝即欲立刚满周岁的胤礽为皇太子,谕礼部曰:"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缩最绍川翻青优章省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罗议凯安鱼大架先双宣棉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册封吉日选定在当年十二月十三日(该日恰为胤礽亲兄、嫡长子承祜的生日)。吉日前一天,即十二月十二日,康熙在亲自检视了祭祀用各项祝版后,以册立皇太子,祭天地、太庙、社稷,及太子母后仁孝皇后。
十二月十三日,周岁仅一岁零七个月的胤礽即被正式册封。康熙入太和殿举行册立大典。皇帝亲自检视御座前桌上放置的金质册、宝,落座后接受众人三跪九叩之礼。由于太子年幼,本十分繁杂的程序有些许损益础否否块远:如皇帝派使臣(以辅国公叶伯舒、都统大学士图海为正使,户部尚书觉罗勒德洪、兵部尚书王熙为副使)到达景仁宫(康熙生母慈和皇太后昔日所居寝宫)后,先把册、宝、御杖放于宫前铺着黄缎的桌上。太子太小,完成不了必要的礼仪,于是授权其乳母抱着他跪在桌前接受册、宝(正使授册,副使授宝),在御杖前行三跪九叩礼,向皇帝谢恩,原害美督换改使者亦向小太子叩头。之后,她抱着太子,跟随手捧册、宝的太监至皇帝前复命。最后,皇帝使臣把御杖送到皇帝宫中,向皇帝并报庆典完成。

当日,康熙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侍卫等,诣太住父主发父处肉轮措作纸皇太后、皇太后宫行礼钟我证步负专介复威王今。
以上立储全部庆典仪式均沿袭明朝。
十二月十四日,康熙临太和殿负备节注胜接受文武百官对册立皇太子的朝贺,并颁诏天下。诏曰:"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天称,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孩温车油太后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题真考型完画述毫以系四海之心。大典告成,洪恩宜霈,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于戏。主器得人,益笃灵长之祜。纶音式涣,架原温余包根假变夜供用昭浩荡之仁。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诏书中还包括三十三条皇帝赐予百姓的恩典,诸如蠲免赋税,特赦死囚等。
同时,设立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配备官员。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富爱苏斯州混动学士陈廷敬,并为詹事府满、汉詹革事。
皇帝公开册立皇储,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这件事情意义重大,于朝内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康熙十四年底玄烨初立储君为始,他与皇太子胤胞礽之间长达近四十年的皇帝、皇储关系,从此拉开了序幕。

立储原因
满洲历史教训
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几乎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农苗分裂的危险。
皇权旗权矛盾
实别非使角粉 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夜坚异帝审者态久资植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人。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学习汉族经验
康熙帝学习并接受汉族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朝皇位嫡长制(正妻长子)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平定叛乱所需
当时发生"三藩"之乱,伪托"朱三太子"蛊惑人心,以之为号召,煽动起叛乱,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人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还有特殊原因
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的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亲噶布喇是康熙朝的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索额图则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12岁嫁给玄烨,两人非常恩爱,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康熙帝为缅怀爱妻在天之灵,遂决定立其遗孤为皇太子。
皇父爱子
特殊的身世与地位,使得胤礽在康熙帝的50多名儿女中格外突出。因此康熙对胤礽十分宠温攻于爱,甚至是溺爱,康熙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因此即使是日理来自万机,康熙仍坚持亲自抚养这个生而丧母的孩子。
无忧童年
具钟始号谓手 康熙十七年十一月,5岁(虚龄)的皇太子胤礽出痘。痘疮又名天花,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在当时界为不治之症,一旦出痘便使人无比恐慌。出于爱子心切,康熙帝下旨从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自十二月初九日止,挥除们各部院衙门奏章俱送内阁,自己则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陪伴太子度过病危期。待太子痊愈,康熙还特地祭扫了方360百科泽、太庙、社稷等,并向天下臣民宣示这一喜讯。
康熙十八年,康熙又特命修葺紫禁城东面斋宫与奉先殿之间的明奉慈殿,改为毓庆宫,作为皇太子东宫,以示恩宠。
由于康熙帝毕讲然掉制适拉作离收生以孝道治国、齐家,故他也十分希望皇太子做一位如他一样的孝子:
康熙十称身错位条针量山买球九年五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后去世六周年之际,康熙特命胤礽至陵寝为无缘谋面的母鲜局及广很胜察异较动等亲致祭,以尽孝道;康熙二十年异在送仁孝、孝昭二后的梓宫至陵寝之前,康熙又命太子前往致祭,至后又运台厂吧盐读文大祭。之后亦不乏遣皇太子致祭先皇后探兵杀面妒已没获过钟杨陵事。
在胤礽九岁时,为完成曾祖母孝庄太后游览五台山的心愿,遂同皇父陪伴老祖母往游;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重时,十三岁的太子更是衣不解带,陪着父亲一同悉心照顾工四斗美肉起应各子临款年迈的曾祖母,宿于慈宁宫城快讲蒸频商山眼爱外,康熙亦不忍视;对待皇父的训令,太子更是严加恪守,不敢懈怠。
完美学生
幼年时代的胤礽是跟随皇父康熙帝一同生活的,康熙亦为太子的启蒙老师。康熙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为此他亲自厘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针与步骤: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康熙命修文华殿,以便作为太子日后出阁讲书处(早在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时,御史戴王缙即者女服奏皇太子应出阁读书载掌轻激)。
当胤礽还很年幼时,康熙便开始了对他的精心培育。康熙帝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练少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康熙曾当众讲明自己一天中有两件要事,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胤礽六岁以前超亮米杀商师,是由皇父"亲教之读书"。康熙"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与又门听政之前,必另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复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由于皇太子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毫不懈怠,因此学业进步很快。康熙自己说过"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因此太子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正在孝陵祭拜的康熙得到克复云南权什难传敌的捷报后,遂召集众臣进前,亲自宣读汉文捷报,又命年仅八岁的太子宣读满文,胤礽小小年纪,毫不畏惧,其声清朗之极令人叹服。
胤礽六岁就傅,皇帝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
胤礽的读书处最先为皇城毓庆宫内;之后,康熙亲定皇太子读书处为畅春园无逸斋(无逸斋位于康熙所住澹宁居旁,康熙不喜奢华,故命于无逸斋外种上庄稼,以告诫太子稼穑艰难之意),其辅导老师有汤斌、徐潮、高裔、熊赐瓒、耿介、达哈塔、尹泰等:康熙帝对太子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太子亦勤学好问,对待学习认真严肃,从无懈怠,史载皇太子读书"自初读至终篇,为时甚久,目不傍视,身不斜倚,无惰容,无倦志,正襟端坐,口诵手披。诸臣仰睹睿容,罔不欣忭。"
勤奋好学的胤礽曾说:"温故知新,尽人以合天,方为不负所学,不可以讲完而忽之。"对所读书籍,譬如四书中《大学》,《中庸》,五经中《礼》,《易》,又《贞观政要》等政学理论等,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一百二十遍方罢--他读书"声韵清远,句读铿锵,反覆抑扬,讽咏不辍";他讲解书义亦是要言不烦、精妙绝伦:"皇太子于书义无所不贯,即讲一、二句而通章关键俱灵……贯穿精妙,出人意料之外,乃知皇太子天纵聪明,学力深至。""皇太子睿质岐嶷,学问渊通,实宗社万年无疆之庆。";在书法方面亦有极深造诣,所书汉字、满文,随侍官员赞曰"皇太子书法于端楷中有飞动之致,兼晋、唐人之长,真一笔不苟。""皇太子书法精工,笔笔得体,虽钟、王不是过也"等语。而在读书时太子的"谦冲温和"更令师父们受益:按礼制,为太子讲课的官员必须要跪着授课,胤礽不忍看着年迈的师父们下跪,遂特许他们就座,并十分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赐予膳食。有一次,老病的耿介由于中暑倒在了无逸斋内,太子见状,亲扶起,令起回家养病,并嘱托以后方可坐下授书。
才华横溢的皇太子让博学大儒们惭愧不已,故有汤斌几次三番以学问浅陋为由辞请不敢担任太子辅导的重任。因此在为太子择定老师的问题上群臣一再推辞,深怕博学的太子考倒了自己,最后弄到康熙帝不得不动用特权,改推举为直接指定太子辅导老师的地步了。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十三岁的胤礽在刚刚竣工的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学,此后,胤礽又多次在文武大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因已苦学多年,又经过反复训练,少年太子毫不怯场,深得众人赞誉。
在武功方面亦为优异。胤礽娴骑、擅射,出于众皇子之上,"射法熟娴,连发连中,且式样至精,洵非易" ;其马上功夫出众,能左右开弓。这样的出众本事早在他幼年时便形成:胤礽五岁时随父往景山射猎,连发五箭,射中一鹿、四兔;其八岁时,在射猎时遇到野兽扰驾,他勇敢地同伯父福全一同射死野兽,康熙龙颜大悦。
优异的学业,使得胤礽得到上下一致好评:"皇太子聪明天纵,睿学大成,皇上犹亲为谕教,惟圣祖神宗之家法是遵,惟天人性命之精微是究,以及五经、诸史、睿法骑射靡不博洽贯通,殚精人妙。"
代理国政
太子稍长,康熙向他传授治国之道,传授皇太子"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帝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因此在皇帝屡次外出时,一般都会将太子带在身边,"望其谙习地方风俗,民间疾苦",以便作为日后治邦安民的参考。太子"从上行幸,赓咏斐然",其外出视察时不乏与文人骚客的诗词唱喝,渔阳山人王士禛即是其中一位。其相关诗作,在江南文人笔记中多有提及,但大多载于《钦定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中。
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之际,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皇太子处理;事重要,诸大臣议定,启皇太子"。此时期也是玄烨与胤礽父子之间感情最深厚、融洽的时期。他曾上奏皇父曰:"臣从来依恋膝下,习以为常。今自三月二十一日,奏章近二十日未畿回示,臣心寝食不宁,正在悬念之际,四月十一日辰刻,捧接谕旨。……臣展诵时,不胜忭喜,罔之所措。又,塞外所产草物付来观看。臣在京闲居,皇父慈爱,将塞外之物远道寄来,臣何以克当!……"
由于皇太子不负众望,克尽厥职,"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满意,他给皇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
这时的胤礽贤明、敦厚,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完美皇太子,因此他深得朝臣赞许,更是皇父的骄傲。康熙屡次外出,皆不忘问候留在宫中的爱子;有时胤礽可能对于给皇父写信的事不太重视,康熙便十分焦急,在他心中,太子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有一次,他甚至给太子的书信中说"此间尔请安文书隔绝,朕内心不安。"当康熙帝亲征准噶尔之时因"对尔不胜思念",故谕京中皇太子将其"所穿棉、纱、棉葛布袍四件、褂子四件寄来,务送旧物",以"为父思念尔时穿之"。而且他身体健硕,眉清目秀,一表人才,颇具令名,甚至连当时在清宫供职的法国神父白晋,他在给其国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也对胤礽大加称赞:"可以说,此刻已二十三岁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
潜在威胁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包括胤禔为多罗直郡王,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佑、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诸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对皇太子是又一次考验。同时,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皇太子及皇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后,朝中就出现了拥护皇太子与反皇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太子党首脑人物索额图,是康熙幼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子、仁孝皇后叔父、皇太子叔姥爷、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曾经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康熙二十八年他担任中俄议定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主张尼布楚、雅克萨两地当归清朝,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但他后来陷入了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的旋涡。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康熙帝又命逮捕索额图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并命:"若别生事端,心裕、法保当族诛!"大臣麻尔图、额库礼、温代、邵甘、佟宝等,也以党附索额图之罪,被禁锢,"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就是说,只要与索额图稍有牵连者,都受到株连。
对索额图如此严惩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后废太子时,康熙帝才作了明确解释:"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到第二次废太子时,康熙帝更明确说皇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就是说索额图之罪在于结皇太子党,骄纵皇太子,图谋篡夺皇位。所以康熙帝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而给皇太子敲警钟。
不得不提的是康熙帝对皇太子的骄纵与溺爱:默许索额图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许裁剪);纵容儿子挥霍浪费,如历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较皇帝上乘,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东宫内花销亦高于皇帝;太子脾气暴躁,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康熙却加以包庇,甚至"以身作则"处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认私生活不检的太子放肆地广罗美女、豢养面首……总之,皇太子胤礽的一切过错在康熙处均能得到包庇,康熙不厌其烦地选撤太子的侍从,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儿子无甚过错,唯有儿子身边的小人教唆坏了太子。
长期的姑息养奸,使得高高在上的胤礽养成了不可一世、蛮横无礼的性格,之前的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变得乖戾暴躁,四周早已树敌无数。后来康熙帝更是训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训"。
父子决裂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
1)胤禔等皇子向康熙报告了许多太子的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种种不仁的表现,都令康熙非常不满。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辞,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而且不满皇太子的越位处事。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2)康熙帝巡幸途中,刚满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帝十分焦虑,皇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帝一方面疼爱年幼的老来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天颜消瘦,竟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康熙认为这位皇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让他先回北京。当时只有16岁的胤礽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皇父的不满,但是康熙认为这说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可见此事给康熙留下多么深的印象。康熙气愤地责备皇太子:"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但是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蛮横地与皇父顶嘴。
3)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皇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康熙帝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命皇太子胤礽跪下,痛哭流涕,数落胤礽的罪行。之后,老皇帝因为太过痛苦以至于扑到在地,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帝王威仪。
同日,康熙帝为了打击太子集团的势力,下令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不久胤祄病死,对康熙帝来说,真是祸不单行,感情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康熙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废斥皇太子。但废斥之后,又很难过,愤恨、失望、惋惜、怜爱,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涕泣不已"。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命在皇帝养马的上驷院旁设毡帷,给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与皇长子共同看守。当天,康熙帝召集诸臣于午门内,宣谕拘执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亲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皇太子幽禁咸安宫,二十四日,颁诏天下。
皇太子从康煕十四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帝55岁,皇太子35岁。为了培养太子,康熙帝可谓费尽苦心。废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愤叠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时,康熙已经进入老年,而接班人却变得渺茫。他哀求皇子们说:在同一时间里发生皇十八子死和废太子两件事,心伤不已,你们仰体朕心不要再生事了。然而康熙帝的儿子太多,他在位时间又长,夜长梦多,皇子们早已形成了几个利益攸关的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不是争夺房子、银子、珠宝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诱惑,使这种争夺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缓到急,由温到烈,势不能止。康熙帝废掉皇太子的举动不仅没有制止这种争夺,反而让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储位之争更为激烈。
诸子夺嫡
由于胤礽的狂傲不羁,致使其除与三弟胤祉"素亲睦"外,与其余兄弟皆关系冷漠;以至于被废,皇太子位空缺,诸皇子为争夺储位展开激烈斗争:
皇长子胤禔
其有利条件是:一则居长,二则原大学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则得到皇父的宠爱。为了争夺储位,他可谓煞费苦心--
1)争取立长: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觉。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执胤礽同时,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2)请杀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储位,竟欲杀害胤礽,若是得逞,后果严重。康熙帝一再批评胤禔,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3)推荐胤禩:胤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想推荐与己关系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时为长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抚养)。认为一旦保对人选,自己便会飞黄腾达。
4)制造舆论:胤禔利用张明德相面事,为胤禩制造舆论,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康熙帝派人追查张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
5)镇魇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有来往。经查,发现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其母惠妃绝望,向康熙帝奏称胤禔不孝,请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杀亲生儿子,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皇八子胤禩
胤禩精明能干,在朝中有威望,党羽多,声势大。胤礽被废后,胤禩很有希望当皇太子。但康熙帝从相面等事发现他有野心,对张明德等谋刺皇太子事知情不举;又发现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时,到处拉拢,妄图虚名,将皇帝所赐恩泽、功劳归于自己。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痛斥胤禩道:"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今其事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皇九子胤禟告十四弟胤祯详情,胤祯进入,营救胤禩。康熙帝大怒,拔出佩刀,将诛胤祯。善良敦厚的皇五子胤祺上前,跪抱劝止,康熙帝愤怒少解。这件事情闹得宫廷乌烟瘴气。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帝召满汉文武大臣齐集畅春园,令从诸皇子(皇长子除外)中举奏一位堪任皇太子之人,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康熙帝的意思是复立皇太子。令诸臣推举皇太子之前,康熙帝曾找李光地,询问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试图启发臣下,复立胤礽。很明显,胤礽的病由废皇太子而引起,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症下药,只有复立。李答:"徐徐调治,天下之福。"李光地为少惹是非,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以致推举时,诸臣将胤禩推举出来。这次推举过程是:"集议日,马齐先至,张玉书后入,问:众意谁属?马齐言众有欲举八阿哥者。俄,上命马齐勿预议,马齐避去。阿灵阿等书'八'字密示诸臣,诸大臣遂以胤禩名上,上不怿。"
康熙帝指出:皇八子未曾办理过政事;近又罹罪,其母出身微贱,故不宜立为皇太子。康熙帝传谕李光地,提醒说:"前召尔入内,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这时诸臣才恍然大悟。
与此相反,皇四子胤禛却表现平静,不露声色,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康熙帝深恶皇子结党,内外勾结,上下串联,蓄谋大位。他说:"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再立太子储位空缺,诸子纷争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认识到有必要把这个缺位补上,以堵塞诸子争储之路。鉴于朝中保奏胤禩的势力大、呼声高,康熙帝考虑惟有用嫡长子抵制一途可行。后来他说:"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
回光返照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以复立皇太子胤礽,康熙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
三月初十日,以大学士李光地为正使,刑部尚书张廷枢、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伦为副使持节,授胤礽册、宝,复立为皇太子。三十六岁的胤礽,也许当初因年幼未能体会到第一次册封大典的隆重,此刻的感受,于他而言,真如梦幻一般。
同日,分别将胤祉、胤禛、胤祺晋封亲王,胤佑、胤礻我晋封郡王,胤禟、胤祹、胤祯,俱封为贝子,胤禩在此前已复为贝勒。康熙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子之间的团结。
实际上,康熙重新认识到胤礽的罪名原多不实。当初,他最怀疑胤礽企图谋杀他,太子申诉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康熙听了,不但未斥责太子,反而认为说得对,令将胤礽项上的锁链取下。本来,自废太子后,康熙帝就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十八子胤祄病死;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太皇太后,"远坐不言,颜色殊不乐,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去南苑行围,忆昔皇太子及诸阿哥随行之时,不禁伤怀。终于在十月二十三日病倒。当日回宫,立即召见胤礽,并将召见胤礽事谕告臣下,谓:"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此后经常召见胤礽,每"召见一次,胸中疏快一次"。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帝召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满大学士、尚书等入宫,亲自向他们宣布:"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命人将御笔朱书,当众宣读。谕曰:前执胤礽时,朕初未尝谋之于人。因理所应行,遂执而拘系之,举国皆以朕所行为是。今每念前事,不释于心,一一细加体察,有相符合者,有全无风影者。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不但诸臣惜之,朕亦惜之。今得渐愈,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朕尝令人护视,仍时加训诲,俾不离朕躬。今朕且不遽立胤礽为皇太子,但令尔诸大臣知之而已。胤礽断不抱复仇怨,朕可以力保之也。
这是一份平反昭雪文书,意向已极明白,将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召废皇太子、诸皇子及诸王、大臣、都统、护军统领等,进一步澄清事实,说胤礽"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接着,当众将胤礽释放。胤礽表示:"皇父谕旨,至圣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从而陷之杀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诸恶,天亦不容。"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太子党的事件。这次抓的是步军统领托合齐。
托合齐原为安亲王家人,后转为内务府包衣,曾任广善库司库。以其为定嫔之兄、皇十二子之舅,故受到康熙帝信任,于康熙四十一年六月出任步军统领。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日,以托合齐有病为由,将其解职;同时任命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托合齐被解职七天后,即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大西门内箭厅召见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宣称:"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于是当场逐个质问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众人矢口否认结党,康熙帝令锁拿候审。另外,命将已经解职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拘禁宗人府。
至次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经刑讯取供:刑部尚书齐世武受贿3000两,步军统领托合齐受贿2400两,兵部尚书耿额受贿1000两。这在贪污大案中本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因有皇太子党一事,处罚特重。这三个人与主犯沈天生、伊尔赛等一样,俱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命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另据记载:齐被判绞之后,又改发遣伯都纳,雍正二年卒。十月二十九日,议托合齐将其"即行凌迟处死",不久于监所病故,命将其"锉尸扬灰,不准收葬"。其罪主要是:胤礽潜通信息,求托合齐等人,借助手中之权势,保奏他尽早即帝位。这就是说,是皇太子在策划逼皇父尽早让位,因此,康熙帝怒不可遏。
缘断毓庆
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十月初一日,以御笔朱书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重新废黜胤礽的理由,主要是:
1)自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
2)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
3)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4)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
康熙帝要求诸臣:"各当绝念,倾心向主,共享太平。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
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数月之后,针对有的官员奏请册立皇太子,康熙帝答复说: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
终老咸安
康熙五十一年复废皇太子胤礽,禁锢在咸安宫内。在胤礽被幽禁期间,康熙仍苦念父子之情,故"时遣太监往视,赐物赐食",致使"二阿哥面貌今甚丰满。阿哥所生七八子,朕皆养于大内";但胤礽并不甘心,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病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又被发觉。自此,康熙帝十分戒备,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康熙六十年三月在康熙帝庆寿之日,有的大臣上疏立皇太子之事,康熙帝对此置之不理;事过数日,又有十二人联名上疏立储,康熙帝怀疑这些人为胤礽同党,均给予处罚。
胤礽第二子弘晳是为康熙皇长孙,自幼获得祖父宠爱,抚育宫中。在其父胤礽被废太子之后,弘晳已长成一名俊贤青年,他为人贤明谦恭,故时有传言康熙帝会因宠爱弘晳而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太子。据朝鲜《李朝实录》载,康熙临终前极言新君务必善待胤礽、弘晳父子。至乾隆四年时终于发生弘晳逆案,不可不谓为康熙朝储位斗争的余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69岁的康熙帝驾崩; 次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位,立即册胤礽之子弘晳为理郡王(雍正八年晋亲王),后命其移居至京郊昌平郑家庄王府(此府是康熙晚年时特为安置胤礽而营建的居所;弘晳入住后,此处成为理亲王府)。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戌时,心灰意冷的胤礽病死于北京紫禁城咸安宫内,终年五十一岁。
胤礽死后,雍正规定:依前二阿哥福晋石氏丧仪照和硕福晋例(实际规格高于亲王福晋),故胤礽丧仪照和硕亲王例;理郡王府人员皆穿孝(另命允祉、允祹、弘曙、弘晫、弘曦、弘昉、弘春、弘昂穿孝);令弘晳得尽子道,出殡时,每翼派领侍卫内大臣各一员、散秩大臣各二员、侍卫各五十员择定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厝。如此等等。
胤礽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位于今天津市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妻妾子女
◎嫡福晋(皇太子妃)瓜尔佳氏(?-1718)
三女(康熙三十六年八月-雍正十三年四月),郡主,嫁土默特达尔汉贝勒阿喇布坦
◎侧福晋李佳氏
长子(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康熙四十年十一月)
长女(康熙三十二年四月-同年五月)
次女(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同月)
次子弘晳(康熙三十三年七月-乾隆七年九月),(革)和硕理亲王
◎侧福晋林氏
三子弘晋(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奉恩辅国公品级
九女(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县主,嫁敖汉台吉七旺多尔济
◎侧福晋唐氏
四子(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
六女(康熙四十七年正月-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和硕淑慎公主,嫁科尔沁博尔济锦氏观音保
六子弘曣(康熙五十一年七月-乾隆十五年四月),奉恩辅国公,谥恪僖
◎侧福晋程氏
八女(康熙五十三年正月-乾隆二十五年十月),郡主,嫁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彭苏克拉氏
十女(康熙五十六年六月-康熙五十九年正月)
十子弘日为(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多罗理郡王,谥恪
十二子弘皖(雍正二年九月-乾隆四十年五月),奉恩辅国公
◎侧福晋王氏
七子弘晀(康熙五十三年五月-乾隆三十九年七月),(革)辅国公
十一子弘昞(康熙五十九年正月-乾隆二十八年三月)
◎庶福晋范氏
四女(康熙四十五年二月-生即殇)
五女(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康熙五十一年正月)
◎庶福晋刘氏
七女(康熙五十年十月-康熙五十五年十月)
十一女(康熙五十六年六月-雍正三年二月)
◎侍妾刘氏
五子(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生即殇)
◎侍妾钱氏
八子(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雍正四年六月)
◎侍妾邱氏
九子弘暚(康熙五十五年五月-乾隆四十八年正月),三等侍卫
◎侍妾祁氏
十二女(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乾隆四十一年三月),郡主,嫁科尔沁一等塔布囊喀英阿
◎侍妾朱氏
十三女(康熙五十七年正月-康熙五十八年四月)
◎侍妾裴氏
十四女(康熙六十一年三月-本年七月)
历史教训
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
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
明朝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无法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
清朝的皇位继承,无论是汉族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没有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历史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煕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大清皇朝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诗词作品
榴花
过开山庙
塞垣对月
黄河
陪驾幸五台山
恭侍圣驾阅视河堤
瞻仰盛京宫阙念祖宗创业
艰难恭赋
恭和御制见龙行
上苑观灯
塔山
渊钟斋观鱼
太液新柳
金莲花
恭侍圣驾阅视河堤
玉兰
墙灯
赋得青归柳色新
吴中农家多薮菜春深黄花偏野偶赋
竹花
庆雨
飞来峰
读性理有感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