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积

资料百科

食积,九积之一。食滞不消来自,日久成积者。《儒门事亲》卷场件妒迫三:"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食积,食物不能消化,成积痞闷也,宜青礞石、鸡内金、枳实、巴豆、香附,方用保和丸,连萝丸、佐脾丸。"《医医偶录》治肚腹胀硬拒按,吞酸嗳腐,不思饮食,用大和中饮。脾虚者,参用六君汤。参见肉积、面积、果菜积等条。

  • 中医学名 食积
  • 其他名称 积滞
  • 所属科室 妇儿科 - 儿科
  • 主要症状 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
  • 主要病因 饮食过量 ,脾胃虚寒

症状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绝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来自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耐微督线飞儿容易反复发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积证"和"积滞"的病名。 《保婴撮要·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伤于乳者,多因乳哺不节,倍句食乳过量或乳液变质,胜调弦士真研渐降苗块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脾胃,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饱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厚腻却列间果免见终次、柿子、大枣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发病。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乳食停积中焦,胃失总吃静路负层钱住和降,则呕吐酸馒不消化之物;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脘腹胀痛,大便不利,臭如败360百科卵;或积滞壅塞,腑气束曲不通,而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此属乳食内积之实证

  食积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纳失常,复又生目左际怕让孔针抗际充练积,此乃因积致虚;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失运化,而致乳食停滞为积,此乃因虚致积。二者均为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之候。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三误护吗读训信标,呕吐酸馊,大便溏泻,臭如败卵或便秘。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二、鉴别诊断

  厌食为喂养不当,脾运布基回复款失健所致。除长期食欲来自不振,厌恶进食外,一般无嗳督派交广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之症。

辨证论治

证要点

  1.辨伤乳、伤食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者为伤乳,呕吐或大便中可见较多360百科的乳凝块;普通饮食的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史,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

  2.辨虚实病程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疲形瘦,多属虚中夹实证。

治疗原则

  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积轻而脾虚甚者,则用补中兼消法,扶正为主,消积为辅,正所谓:"养正而积自除"。

  食积的治疗,除内服药外,推拿及外治疗法亦常运用。

分证论治

  1.乳食内积

  证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展龙号亮利略仍盾需减卧不安,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红苔腻。

  分析:乳食内积,气机郁滞,故脘腹胀镇复源款还铁维稳触备对满,疼痛拒按。胃肠不适,则夜卧不安,烦躁哭闹。中焦积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步线管压队府味太执程因食;腐秽壅积,脾失运化,则大便秽臭。中焦郁积化热,则有低热,肚腹热甚。舌红苔腻为乳食内积实证之象

  治法: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常食经除候用药:山楂、神曲、莱菔于、麦芽消食化积,陈皮、香附、砂仁理气消滞,茯苓、半夏健脾化湿、消胀除满,连翘清解郁积之热。脘腹胀满疼痛加厚朴、枳实行气消滞宽中;便秘加木香、槟榔消积导滞;重者暂加大黄通腑;呕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呕;低热、舌红、苔腻微黄,加胡黄连消积清热。

  2.脾虚夹积

  证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注六势界行怕乎失重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而滑。

  分析:脾胃虚弱,中气不运,不能化生精微变为气血,濡养机体,则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唇舌色淡。脾胃虚弱,运纳失职,乳食积滞,气机不畅,故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液议换喜按,上则呕吐酸馊乳食,下则大便溏薄酸臭夹不消化物。胃不和则卧不安。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皆为脾虚夹积之所致。

  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楂、神圆河地希伯渐专曲、麦芽消食导滞,枳实、陈皮理气消胀,虚实兼顾,消补并施。苔腻、纳呆,加藿香、砂仁化湿醒脾;舌淡、腹胀、便,加炮姜、厚朴、苍想妈灯扬式为眼新帮杆术温中运脾。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王氏保赤丸每服1/3-1支,1日2-3次。用于乳食内积证。

  2.枳实导滞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食积重且化热便秘者。

  3.小儿香橘制哥胶丹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脾虚夹积证。

  4.小儿健脾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脾虚夹积证。

  5. 食积颗粒 每服2g, 1日2次。 用于食积停滞所致偏食,厌食。

  二、单方验方

  1.炙鸡内金30g,研细末。座肥每次1g,每日2-3次,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证。

  2.炒黑白丑、炙鸡内金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0.5-1s,每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便秘者。

  三、药物外治

  1.玄明粉3g,胡椒粉0.5g,规扩硫掌附共研细末。填人脐中,外盖油布或油纸,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食积较重之实证。

  2.炒大黄30g,芒硝20g,研粗末。混和装入布袋,外敷患儿脐腹部。用于食积腹胀腹痛便秘者。

  3.酒糟100g,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放腹部热熨,每日1次,每次2-3小时。用于脾虚夹积者。

  四、饮食疗法

  1.白萝卜500g,切成细丝挤出汁,炖热后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食肉过多而致的食积。

  2.槟榔l0g,金橘3只。二味打碎入锅,水煎20分钟,取汁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数次,代茶饮。用于小儿食积兼有气滞者。

  五、推拿疗法

  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2分钟,揉按足三里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乳食内积者,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缝。脾虚夹积者,加补脾土100次,运水入土100次。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应过饥过饱。食品宜新鲜清洁,不应过食生冷、肥腻之物。

  2.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相适应的辅助食品,不应偏食、杂食,合理喂养。

  3.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二、护理

  1.饮食、起居有时,不吃零食,纠正偏食,少吃甜食,更不要乱服滋补品。

  2.呕吐者可暂禁食3-6小时,或给予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腹胀者揉摩腹部。可用粟米饭焦锅巴,研细粉。每次5~10g,每日2次,用糖开水冲调服,有助运消食之功。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夫乳与食,小儿资以养生者也。胃主纳受,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

  《幼幼集成·食积证治》:"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作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愈虚衰,因而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消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