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申

资料百科

金申,北京人被住岩长父,回族,自幼画、通文史。中国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国学名家、禅画名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早年在日本研究佛教考古5年。归国后多年来,为国家文物局培训班、海内外高校授课;为国内外博物馆鉴定佛像;在佛教文化、考古、鉴定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对来自禅意书画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成就斐然。

  • 中文名 金申
  • 国籍 中国
  • 民族 回族
  • 出生地 北京老三届
  • 出生日期 1949年12月9日

人物介绍

  金申,男,北京中国艺术研究让紧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古代来自造像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博艺苑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金申

  多次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

  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

​人物经历

  金申从小就喜爱画画,他是北京66年的老三届,1968年文革中到内蒙古上山下乡,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360百科后在内蒙古搞了5年文物考古工作。调回北京后在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工作,师从周绍良先生。以后又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研究了5年佛教美术。

  自幼酷爱文史,杂览群书,这对以后从事古代美术史点湖景观行反今制和文物鉴定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多年的考察和下粮其克实践中,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练就了一套独特专长,被学术界戏称为“能文能武”型的专家。

金申精品书画

  金申鉴定方放厂心既巴设皮晶第境面“能文能武”并不是一件兵福普多么复杂的事情。画画的经历对于金申领悟鉴定的精髓起着很大的作用,他认为文物本身就是美术,因此行祖端编省菜小特础第一眼直观的美术基础很重要,如果第一眼的感觉不对,就不用再从史料里生搬硬套或者采取化验等别的手段了。

  除了美术研究所的工作意杂放容容罗乱准被织任务之外,金申还为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博物馆鉴定文物和讲学,培训佛教文物鉴定人才。此外还多次应邀为国外和港澳博物馆、公司收藏机构鉴定文物,期间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某一件东西啊,失之交场传臂,后来拐了几个弯,最后又碰见了,这种故事太服点权扬己田报多了。

  2004年秋,没保伟对金申等人去山东青州周边的几个县市博物馆考察,东营博物馆展厅内一尊名为张郭的石造像引起了他的注意——此像通高264厘米,颇为高大,一佛二菩萨,主尊为螺发,褒衣博带式大衣,二团尔足混若比部无和率科菩萨头戴宝冠、帔帛、缨络低垂至膝。第一眼看到主尊头部,金申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斤色把棉把命孩光再看,又觉得哪里不太自然严孔占苗区北。东营博物馆馆长见他总琢磨此风选数成沿像的头部,说道:“这尊像原来是露天的,佛头前几年被盗了,这是现在复原的。”

  听到这里,金申突然式承处阳阿根乡粉台探想起一件事。2000年初夏,首都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工持范作人员约他到赵公口附近的110巡警支队的办公室,说是请他去鉴定两件查获的石刻。一进办公室,桌子上早已放着一大一小两尊石雕佛头,大的约30多厘米,鼻子和下巴略有修补,刀法较质朴,获助父三级买油供路好小头约十几厘米,也十分精致。后来虽然也有相关单位过来认领,但一直没有找到出处,两件佛头后来只得移交给首都石刻艺术馆。

  金申当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张郭断首佛像很可能是与当年北京查获的佛头是一体的。回京后,他将佛像各角度的照片与四年前在京拍摄的佛首图片比对拼合,没错!就是他!金申迫不及待地将佛首图片用电子信箱发给了东营博物馆。不久,馆长一行数人专程来京到石刻艺术馆,带着当年未盗的石佛照片,与石佛头仔细比对,竟然丝毫不爽,连微小的斑痕和石筋也恰好吻合,天衣无缝。张郭造像已身首完聚了,在山东东营博物馆展出。

代表作品

著作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

  《佛教雕刻名品图录》

  《佛像的鉴定与收藏》

  《佛像的系谱》(译作善告粮划盟践争值教居)

  《历代佛像真伪鉴定》

  《海外及港台收藏古代佛像珍品》等。

论文集

  《佛教美术丛考》

学术贡职径飞孙

  金申在学术上的硕果累累,其早年撰写的北京房山云居寺终找术动石经研究的论文《房山县云居寺千人邑会碑初探》,至今都是国内外学界研究辽代刻经史和北京辽代佛教史方面必读的参考资料。后又陆续写出了数种辨伪的专著和论文。此外,他省不掉机套害述急还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参加美国、日本、韩国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讲演,如:曾代表中国方面参与日本种智院大学赖富本宏先生为首的“中国现存金铜佛的调查”课题,于2004年来自3月出版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报告书。

  闲暇时,金申就喜欢在家里写写画画,本身是由美术介入鉴定,现在又从鉴定回到美术上,这两样自己都放不开丢不下,实际上可以说是触类旁通。他一再向记者强调,画画和鉴定其实是共通的,就在一个悟性,换句话说,是对艺术、对美的领悟。自己画达摩、画佛教360百科题材,主要是体验一种心境,也受到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启发。

成长过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

金申

  金申,回族,1949年出生在记治洲座向北京一个医生家庭,与新越热攻庆送中国同龄。1968年和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命运一样,上山下乡,金申去了内蒙古。在内蒙古,金申得益于从小积累的绘画基础,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不同,他没有在农村过多地从事体力劳动,就被抽调到县电影院放映站做美工和放映员。1973年他考入内蒙古条兰陈娘认苏胞师范大学美术系。作为班长的金申,绘画水平出类纸死己答拔萃。1976年金申云院期创望可甚当牛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当了3年美术教师。由于自幼酷爱文史,且以杂览群书为乐,在听说包头市成立文物管理所的时候,他毛遂自荐进入了文物管理所

  在包头文物管理所及晚清贵合犯既工作期间,他主要从事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和文物其印输款快不想价乙史调查工作。包头的清代喇嘛庙很多,而且那时有很多喇嘛庙需要修复,这样,修复寺庙、征集寺庙文物的工作,就自然而然落在既有美术基础又喜欢文史的金申肩上。据他说:“20多门销灯只自年前在内蒙古搞这门学问,基本上可以说是问学无门,虽也向有些研究蒙古佛教史的学者不时请教,但佛教美术不是这些先生研究的专长。所以那时所获知识主要是靠我调查寺院和采访老喇嘛而得来。在读文史书时,遇到有关寺庙的段落就摘录下来,一麟半爪,集腋成德造适协别这伟认福裘。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李安宅先善旧米伟气欢生在20世纪40年代调查甘青藏藏传波议佛教寺庙的多篇文章,文中有止京缺征啊领关佛像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的成果,让我第一次知道藏传佛教的佛像具有这么深奥的学问。是以每日翻阅,从不离身。以后又陆续找到日本当代学者赖富本宏、真锅俊照等人的著作。直到1983年前后李冀诚先生著《西藏佛教密宗艺术》香港版发行,一下让我弄懂了许多问题。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从佛教图像的角度介绍藏传佛教的著作,图文并茂。”

  就这样,金申在包头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一晃就是春秋五载。

  寒窗苦读十余载

  1985年金申返京,在北京法源寺内的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从事佛教文史、佛经版本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幸在中国著名的佛学家、文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周绍良先生指导下工作。提及恩师周绍良,金申感慨良多:“当年我在周先生的指导下参与整理过房山云居寺石经拓片。周先生认为现存云居寺的千人邑会碑对研究辽代佛教史和云居寺刻经很重要,令我琢磨琢磨写篇文章。我抄录了数百张卡片,几易其稿,中间周先生还亲自帮我操刀斧正,并将成文推荐到《文物》杂志发表。通过写作那篇论文,使我在学术的研究方法上有了重大突破,找到了路数。”

  那段时间,金申将治学范围集中在佛教文史、经籍版本考证方面,在广泛搜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考证古代佛教史实,不囿前人旧说,撰写的《房山县云居寺千人邑会碑初探》,至今都是国内外学界研究辽代刻经史和北京辽代佛教史必读的参考资料。对明代的方册大藏经《嘉兴藏》的始刻年月、刻经经过、版本特征等,金申也都一一下大力气研究,许多观点均是他首次提出。

  1987年金申东渡日本深造。他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又系统地研究了5年的佛教美术。期间,他了解到日本学者领先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上当时日本在文献检索、资料查阅上更为便捷,相关的展览和书籍也多,其学养精进迅猛。回国后金申没有停滞,而是系统、深入地对全国大部分石窟进行实地调查,并考察了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日本、韩国等国的佛教遗迹,以及欧美各国的博物馆。知行合一的他终于在佛教文物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视角。

  别开生面技境高

  1992年金申在编写《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的过程中,因要对流散海内外的单尊纪年佛像按年代排序列,他发现了很多佛像上呈现的信息相互矛盾,无法排序,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所谓的世界名品实际上是经不住推敲的赝品。“佛造像鉴定的重要性在于,赝品一旦被人承认,财力上招致损失尚且事小,有的精心伪作,甚至被某些学者用来修正和补充佛教史和艺术史,那可实在是贻害不浅。”

  时代需要金申,当然他也足可胜任。“科学地研究佛教造像,其实是西方人开了这个风气。我国过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特别是对单尊的流散佛像,一旦脱离了当年存在的环境就不容易考证,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容易使学者上当。我是摸索着走出来的。每尊造像背后都涉及很多门类的学问,考证起来其乐无穷。特别是面对伪作,作伪者出于获利的目的,不管怎样费尽心机,精心模仿,若运用综合学识鉴定,发现某个问题就穷追不舍,肯定能找出赝品的破绽来。”他这样说。金申每发现典型的特别是早已被中外学术界承认的伪造的“世界名品”,就顺手写论文考辨一通,以正视听,文章却越写越刹不住。凭借着真知灼见,他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广受关注。这时候又恰随应了国内收藏佛像热潮的需要,文章被渴望收藏古代佛像的藏家们反复嚼读,学了就用,马上见效。

  学以致用报社会

  2000年,民警在北京赵公口汽车站查获了一尊被窃运走私的佛首,相关部门请金申给予鉴定。虽然很快确定了其艺术风格与制作年代,却因不知盗取自何地的佛像之上,只好将此佛首暂存在北京石刻博物馆。2004年秋,金申应邀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参观时,他敏锐地发现一尊佛像的头与身不符。询问后方知佛首是被盗后的替代补救复制品。经联想并进一步观察,发现佛身无论艺术风格还是制作时代,均与在4年前北京查获的佛首有着诸多吻合之处。于是向馆方说明情况,回京后于中斡旋,终促成这尊佛像身首完聚。现在这尊古代就著录过的名品“张郭造像”旁还摆放着一块说明牌,记载着这段神奇的故事。金申以此事为荣,这也印证了他一直推崇的观点:学术研究应该学以致用,最终目的应是服务于社会。

  金申还不辞辛苦,多年来为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博物馆讲学,培训鉴定人才。第一次为国家文物局举行讲座是在1993年,当年听过我课的很多学员现在已成了各地文博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金申研究成果的滋养下,民间收藏和研究佛像的水平也显著提高。他也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从事收藏,藏品从可遇不可求的早期十六国佛像到明清金铜佛像,形成时代系列。

  无心插柳柳成荫

  成为一位佛像鉴定专家对于金申来说,仿佛是命运使然的一项无心之举,因为他学生时代的梦想是当油画家。不过近些年来,金申,又重拾画笔,作品时有在一些知名拍卖行参拍,让人见识到了这位能文能武专家的另一面。

  金申的画作立意高远,画风质朴,不落窠臼,很有看头。他因烂熟历代造像,即兴挥就的达摩、钟馗往往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神态生动,直入佛教境界。又因内蒙古多年的生活素材积累,所画的草原风光清新自然,绘马更为拿手,直追黄胄先生,生动泼辣。但耳顺之年的他心态平和,也从来没有与美术界知名画家拼个高低的心态。他大块文章不想写了,画画只是技痒难忍而为之,虽说画笔扔了30多年,但还能捡起来,如今有空了才终于重操故业。他说画好画坏随人评说,他不是美术圈里的人,画起画来更没有负担,尽兴即可。有人说他的画有一股气息,这很有道理,这是因为金申先生的文史底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金申说他画不了死气沉沉的东西,画画往往一气呵成,古人所谓画画第一就是气韵生动,实为真知灼见。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