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资料百科

顿巴来自斯是"顿涅茨煤田"的简称。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360百科地。在顿河下游西侧,西距克里沃罗格铁矿约400公里。东西长620公里,南北宽席盾到均简杆70-170公里,总面积践上6万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1,410亿伯选越吨(1980年),其中炼焦煤375亿吨,约占26%(1980)。尚有汞岩盐等矿藏。十九世纪起大规模开采。198光优械顶连5年产煤 1.98亿吨祖航费地。冶金、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均发达。重要城市有顿涅茨、卢甘斯克、马克耶夫卡等。

  • 中文名称 顿巴斯
  • 主要成就 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地
  • 简称 顿涅茨煤田
  • 总面积 6万平方公里

简介

顿巴斯地图

  顿涅茨煤田--乌克兰最使娘应夫个列陆好亲教称大的煤炭基地,世界著名煤田之一,简称顿巴斯。位于乌克兰东部和毗邻的俄罗斯的罗斯托夫州,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来自。预测储量2400亿吨 ,1200米深度内的探明储量为732亿吨 ,其中气煤占1360百科/3 ,长焰煤占15%,煤质优良;焦煤和肥煤较少,而且灰分和硫分高(分别为27%和1.5%~3.8% )。炼焦用煤全部在乌克兰境内,无烟煤主要在俄罗斯境内。含煤地层主要是中石炭纪,煤层多达 140层,但厚度小。开采煤层中,厚度小于 1.2米的占80%以上,大都是缓倾斜和倾斜煤层 。开采条件复杂 ,60% 的煤层有瓦斯突出危险。顿巴斯采煤历史悠久;1820年开始商业开发,1913年产量25兆吨(Mt),1965年产量达206Mt 。近年来,开采深度越来越大,平均深度超过 600 米,最深的斯余其县候换类给季怎子柯钦斯基矿达1400 米,岩石温度高达 47℃,矿井衰老,生产成本很高,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为1计因72Mt 。顿巴斯是前苏联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之一。医乱车织卷处杨航70年代以前,顿巴斯的动力煤供应前苏联欧洲部分各地区,炼焦煤绝大部分用于乌克兰。90年代后,由于乌克兰能源供应紧张,外供量大大减少

地质

  顿涅芡煤社宣换养冲况华至六官田在构造上呈大的复向斜,其国划军似卷常划诗原压主体部分为顿巴斯褶皱区。在由俄罗斯地台深大断裂所形成的近东西向坳陷中充填有较厚的石炭纪含煤沉积。顿巴斯褶皱区以西,即西顿时巴斯保倒信兰绿色尔积,为一狭窄的发育有石炭纪含煤沉积的地台边缘,位于乌克兰结晶地盾的经坡,延伸约300KM,总面积约8000DM2。该带的东部称为南顿巴斯。煤田北部的地台边缘部分,位沃罗涅日结晶地块的南坡,面积约1.5万KM2。

  煤田地台边缘部分的石炭系的总厚度不众评沿秋械逐听超过2~3KM。由坳陷边缘到中央,石炭系厚度逐渐增加到18KM2。在坳陷的西部边缘,在石炭系之上产出有巨厚的二叠系。顿巴斯褶简困液如易金刻操哪皱区,在64%面积上,石炭系直接出露地表或被厚度不大的第四系覆盖。

  在煤田内含煤岩系的构造型式有很大区别。在西顿巴斯和南顿巴斯,岩层大体为单斜产状,倾角2度~3度,在此背景下发育有平缓的凹陷、穹状隆起,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正断层价投,与走向横切和斜交,形成复杂的块状构造。在顿巴斯褶皱区,主要为宽宽阔的向很明显,坳陷的中部是近东--西向延伸的大型线性构造,包括主背斜、北向斜和南向斜;在向斜中还分布有孤立而较大的次级向斜构造,这些褶皱不对称,一般与主背斜相邻的一翼较陡,另一翼较平缓。

具体介绍

  顿涅茨煤田石炭纪含煤炭系含有300多层煤,其中近2/3的厚度小于0.45米.少数煤层的最大厚度来自为1.8米的煤层中,40%~60%的厚度为0.45%~0.60米;厚度大初攻季营实银学认察于1米的煤层数约占厚度大于0.60米的煤层数的20%.含煤性最高的是下石炭统的C13组和中石炭统的C23-C27组。在纳缪尔阶和中巴什基尔阶以及上石炭统下部,只含个别可采煤层;上石炭统上部炭组无工业含煤性。各岩组的含煤系数有变化。

  在宏观煤炭类认号期客界型上,早石炭世煤与中一晚石炭世煤的明显差别。前者为半亮型煤,壳质组组分含量高,煤的挥发分产率、氢含量、发热量增高,可熔性明显增加。即使在变质程度较低时,也具有高的粘结性。后者为光亮型煤,镜质组含量占75%~95%,壳质组含量占2%~10%,具有很大变化360百科,这与原始植物质料的聚积和煤和还原煤。在变质程度相等时,弱还原煤的特点是,其挥发分、发热量、占春围粘结性和形成的,其中的植物残体分散程度较低怕供重农群类异

  顿涅茨煤田的煤种很全,从褐煤、长焰煤到贫以系兰罪煤和无烟煤均有。决定国模脱火磁煤质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煤的变质程度。从复向斜边缘向中部,由西向东,石炭纱各岩组排断振买儿括报同换刑的厚度增加,各岩组煤的变质程度有规律地增高。在地符合希尔特规律,煤变质梯度Vdaf为0.8%~1.4%,R0为0.0状济露给3%.该煤田决定煤质变化的主变质作用类型是深成变质作用.

  煤的发热量高,低位发热量多为30~36MJ/kg;磷含量低,易于洗选,适于炼焦,但焦煤和肥煤很少;灰分较高,为15%~免又所代差除检亮马色但30%,平均27%;硫含量一般,为1.5%~3.5%。

  顿涅茨煤田煤炭资源量141GT,其中炼焦煤约占38%,A+B+C1级储量约为57GT,机村背杨其中乌克兰部分为43GT,占乌克兰A+B+C1级总储量的91.6%。煤田中分布最广的为气煤,其储量约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36%。煤田东南部有无烟煤,占煤田A+B+C1级储静难继司知获末群夫量的17.8%。唱县好探类在气煤与无烟煤之间,有一条宽15~50KM的狭窄,其中蕴藏有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其储量约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13%。其余储量为搞演绿欢海发径生然接长焰煤的褐煤。

开采条

  顿涅茨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复杂。老采区上部水平的煤储量大部分已采完。目前,矿井平均采深700米,有15%矿井深度大于1000米。开采煤层厚度,有85%杆七宜皮算达1.2米.缓倾斜和杂令照短倾斜煤层占65%,急倾斜煤层占新置讨数游板达字怀35%.煤田内发育有大小型冲刷带,断裂构造多,煤层顶板易冒落。深部煤层地压大,瓦斯含量达30M3/T。1/3矿井瓦斯突出危险。现最大开采深度的岩石温度为45~52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不一,大部分矿井的涌刻介水量为50~100M3/H,少部分为100~250 M3/H,平均每采出一吨煤需排水近6M3。

  顿涅茨煤田在1722年即开始采煤,1769年起进行工业性开发。1913年煤产量提高到25MT,占俄国煤产量的87%。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该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恶化,井深不断增加,吨煤开采成本高于全国,但是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1980年总产量仍达205MT。近年来,其煤产量呈下降趋势。

顿巴斯战役

  顿巴斯战役是苏德战争中,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过程中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实施的进攻战役。

战役背景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8月13日~9月22日实施的进攻战役,为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斯大林急不可待的要夺回顿巴斯。早在库尔斯克反攻取得初胜的8月6日,他就责成华西列夫斯基拟定相关计划,并在8月10日上报。而由华西列夫斯基协调的西南和南方面军,则应该在8月13-14日完成准备。 华西列夫斯基不敢怠慢,8月8日就上报了计划。考虑到南方面军几天前刚被德军从米乌斯河赶回去,损失较大且兵力较弱,他建议其进攻日期可以比西南方面军晚2天。8月10日凌晨,斯大林批准了顿巴斯战役计划。

  防守顿巴斯的德军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E·v0n曼施泰因元帅)所属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共19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约54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作战飞机1100架,沿北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一线建立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苏军参战兵力为西南方面军(司令为RY·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F·I·托尔布欣上将),共11个合成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1个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约10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257辆、作战飞机1400架,另有亚速海区舰队和游击队配合行动。大本营代表AM.华西列夫斯基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

战役概述

  西南方面军的进攻

  马肯森首先受到遭到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打击。该方面军拥有近卫第1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上将),近卫第3集团军(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中将)、近卫第8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合成第6集团军(什列明中将)、合成第12集团军(丹尼洛夫少将)、合成46集团军(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拉戈列夫少将)。总兵力565200人。机动兵团为坦克第23军(220辆坦克)和近卫机械化第1军(165辆坦克)。空军第17集团军(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苏杰茨中将)提供空中支援。由于马肯森7月份没有进行彻底反击,红军得以在伊久姆方向的北顿涅茨河扩大登陆场。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准备利用这个登陆场,作为挺进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直至扎波罗热的出发阵地。为了增强战力,马利诺夫斯基在8月10日派来了新锐的第6、12集团军,以取代登陆场内损失严重的第8近卫集团军。

  但红军的第一个行动,却发生在伊久姆以北的方面军右翼--兹米耶夫。这里所连接的北面哈尔科夫战场,当时还在激烈决战。为了支援哈尔科夫之战,8月11日凌晨,斯大林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务必有所行动。第二天的8月12日,第1近卫集团军就向兹米耶夫市发起了进攻。8月13日,以兹米耶夫之战为契机,西南方面军右翼开始向克拉斯诺格勒进攻。兹米耶夫市本身,直到8月17-18日才被苏军攻陷。

  8月16日,马利诺夫斯基才开始主要攻势。他的中部集团--第6、12集团军由伊久姆地域的登陆场出击。近卫第3集团军也在方面军左翼发起攻势。为了支援进攻,红军实施了威力空前的炮火齐射,巨烈爆炸掀起的大量泥土就像直竖在空中!但因为弹药不够,炮击并没有持续太久,而苏军步兵已经投入了战斗。他们马上意识到,德军的火力点根本没有被压制,反而不断喷射出炙热的杀人烈焰。遭受重大损失的红军仅仅前进了1-2公里。至8月18日,他们的散兵线就基本无法推进了。

  8月18日,马利诺夫斯基只得命令尚未休整完毕的近卫第8集团军,投入第6、12集团军之间。同样从第二梯队投入的,还有第46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很清楚炮弹不足的现状,因此寄希望于在狭窄地段上发起一次突然袭击。8月22日拂晓,他开始行动,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快撕开一道8公里宽,10公里深的口子。马利诺夫斯基兴奋不已,下令立刻投入坦克以扩张战果!

  值此关键时刻,红军的指挥和协调却掉了链子。先是方面军装甲兵司令沃洛赫中将被流弹打死,而第1近卫机械化军却刚刚进入出发阵地。军长鲁西亚诺夫也不打算把他的坦克投入战斗,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崔可夫已经取得了突破。德国人乘机调来了预备队,以重炮轰击苏军的增兵路线。德国轰炸机群也出现在天空,准备狠狠打击可能出现的俄国坦克。投入机械化部队的时机错过了。8月23日,苏军继续进攻。第1近卫机械化军的坦克也以密集队形发动冲击。当他们翻过一座山头后,立刻遭到隐藏在灌木丛和地下的反坦克炮直射,战壕里飞出了用导线制导的反坦克"鱼雷",把苏联坦克撕裂成几个大钢快,抛出10-20米远!红军又一次受挫。

  马利诺夫斯基继续锲而不舍的进攻。220辆坦克支援着红军的步兵潮,不停冲击马肯森的防线。8月底前,他推进了50-60公里,虽然尚未取得决定胜利,却也从南面威胁了哈尔科夫德军。同时,马肯森的德军部队也被一点点的吃掉。从7月17日-8月21日,德第1装甲集团军已损失27991人,仅补充6174人。

  当马利诺夫斯基艰难前进之际,在他的南面,晚两天进攻的托尔布欣却收获巨大。

  南方方面军攻势

  托尔布欣的南方面军总兵力为446700人,并不如马利诺夫斯基强大。编成包括近卫第2集团军(格奥尔吉·费多罗维奇·扎哈罗夫中将),突击第5集团军(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中将),合成第28集团军(格拉西缅科中将)、合成第44集团军(霍缅科少将)、第51集团军(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克列伊泽尔中将),空军第8集团军(季莫费伊·季莫费耶维奇·赫留金中将),近卫机械化第2、4军,近卫骑兵第4军。赋予托尔布欣的任务是:突破米乌斯河防线,由古比雪沃地域向斯大林诺(顿涅茨克)实施主攻,与北面的西南方面军一道歼灭顿巴斯南部德军。然后向梅利托波尔、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下游方向进攻。

  8月18日,托尔布欣开始对霍利德的复仇之战。南方面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猛攻。在其攻击范围内,只有德第17军的第306、294、336步兵师。这几个师早在7月下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现在更是无力抵抗,一天之内就被红军突入约10公里。经此大败,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实力所剩无几。尽管他上报的7月17日-8月21日损失只有23830人(补充3312人),集团军战斗兵力却仅余3万余人。8月22日,第6集团军战斗力量统计:第29军8706人,第17军9284人,第4军13143人。

  为了扩展战果,托尔布欣将第4近卫机械化军投入突击第5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8月19日凌晨,该军开始前进,势如破竹,一个昼夜就向西推进约20公里,渡过克伦卡河,并夺取了右岸登陆场。从而威胁到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和斯大林诺之间的铁路线。一旦切断这条线路,霍利德的集团军就将被拦腰斩断。

  红军的突破震动了整个南方集团军群。霍利德竭尽所能遏制突破口的扩大,从北面调来第3山地师,从南面调来第111步兵师,由两侧夹击突入苏军。曼施坦因也使尽解数,到处搬援兵救火。他从马肯森那里抽出第17装甲师;从中央集团军群讨来第9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甚至拉来了A集团军群唯一机动兵团--第13装甲师!

  8月20日,德军援兵和突入苏军,在55公里狭窄正面遭遇!持续四天激战,苏方投入第31近卫步兵军(第4、34、40步兵师),第4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机械化军,德方投入包括第13装甲师在内的3个师。苏军赢得了遭遇战的胜利,并于8月23日攻占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将霍利德一分为二。苏机械化军先头自进攻开始以来,五天内推进了60公里。已经对塔甘罗格德军后方构成重大威胁。为了加快进攻速度,托尔布欣决定成立骑兵机械化集群,包括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4近卫骑兵军,由骑兵军长吉里钦科少将指挥。集群的任务是向南突击,迂回德第29军后方。

  德军撤退

  霍利德第6集团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曼施坦因称其为"空前的危机"。他向希特勒告急,要求大量增援,否则就要"缩短战线"--也就是说撤退。希特勒赶忙亲赴乌克兰,于8月27日在文尼察"狼人"大本营接见曼施坦因。他要求全线坚守到"敌人确信其进攻已无所收效为止"。

  可曼施坦因已经"集中了火力"。他本人,加上集团军司令,甚至还有军长和师长各一位,围着希特勒,不断强调他们兵力不足,北翼第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也无法长期支撑。因此,顿涅茨是肯定保不住了。要避免这种局面,就必须给他12个新师,并从平静地段调动兵力来替换疲惫部队。

  希特勒耐着性子听曼施坦因的说辞。他当然不愿意放弃顿涅茨,所以只能选择抽调援兵。问题是东线几乎没有什么地段是平静的。8月28日,克卢格来谈了一次,也没有实质性表示;北方集团军干脆表明一个师也调不出来。

  霍利德在前线已经支撑不住了。由于苏军快速集群的迅猛南下,他的第29军极有可能被围在亚速海沿岸。加上苏空军和亚速海区舰队的活动,从海路撤退几乎没有可能。霍利德只得在8月30日放弃塔甘罗格,命令第29军向西突围。同一天,增援而来的第9、17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向东采取行动,策应了这次突围。

  8月31日,曼施坦因自作主张,允许第6集团军撤退到"乌龟"阵地--斯大林诺南部,卡利米乌斯河西岸的非筑垒防御阵地。当晚,希特勒也授权曼施坦因让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右翼撤退,当然必须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9月3日,希特勒又下令,必须无条件坚守"乌龟"阵地。同时对还能控制的地区进行彻底破坏。

  但曼施坦因也确实没有多少办法了。由于霍利德的崩溃,其北面马肯森的战线也濒于失败。9月初,他的右翼被苏第3近卫集团军突破,并于9月2日丢掉了利西昌斯克。马利诺夫斯基大喜过望,立刻将第1近卫机械化军和第23坦克军从右翼调往利西昌斯克发展战果!红军一路猛进,9月8日夺取交通枢纽红军村。第二天,红军坦克大胆机动,深入德军纵深,一举夺取红军村西南的恰普利诺。

  马肯森的第1装甲集团军纵深被苏联坦克搅了个稀烂,防御体系陷于瘫痪。9月10日,他战线中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巴尔文科沃也落入红军手中。

  托尔布欣也不甘落后,将第2近卫机械化军投入战斗,继续对霍利德穷追猛打。其第5突击集团军在第2近卫集团军配合下,于9月8日解放顿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诺。当天,斯大林发布国防人民委员命令,祝贺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顿巴斯的胜利。2天后,地面部队又和亚速海区舰队的登陆兵一道,解放了钢铁中心马里乌波尔。在红军的巨大压力下,德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不断撤退。曼施坦因在顿巴斯的失败已不可避免。

  1943年9月15日,曼施坦因经希特勒许可,下达了向第聂伯河撤退的命令,并规定了各集团军撤退后的防御任务:最南部的第6集团军,将控制梅利托波尔和莫洛奇纳亚河,以防止苏军从这里斩断克里木德军退路。为此,该集团军的主力将移交给A集团军群;虽然曼施坦因不太乐意,但根据希特勒的要求,第1装甲集团军应坚守扎波罗热桥头堡。这个桥头堡不仅掩护着至关重要的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的铁钨矿区,而且维系着A集团军群北部侧翼的安全;第8集团军防御克列缅丘格和切尔卡瑟方向;最北部的基辅方向,受到曼施坦因的特别重视,将由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防卫,以防止红军从这里实施大规模迂回。 曼施坦因同时要求,德军在撤退过程中,"各集团军……只要有可能,就应与进攻敌军进行战斗,以削弱敌人的进攻锐气并赢得后撤时间"。

  至此,德军向第聂伯河的撤退已成定局。曼施坦因希望在这次撤退后,能够借助第聂伯河宽阔的河面和高耸的西岸峭壁,为他破败的集团军群提供暂时的避难所,以逃避红军强大锋芒的重击!

  西南方面军突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防御后,于10日攻占巴尔文科沃,22日将德军逐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第聂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军推进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为解放北塔夫里亚创造了有利条件。游击队、地下工作者以及由亚速海区舰队输送到塔甘罗格、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奥西片科(别尔江斯克)等地域登陆的登陆兵,对解放顿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此役,苏军在宽约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解放顿巴斯。苏军的作战特点是,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快速深入德军后方,破坏其纵深防御,配合主力进攻。

战役结果

  此役,苏军在宽约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包括2个坦克师,解放了顿巴斯。顿巴斯解放后,重要煤矿和冶金区重回苏联手中。苏军的作战特点是,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快速深入德军后方,破坏其纵深防御,配合主力进攻。

战役作用

  南方面军在本地带内收复顿巴斯之后,进抵莫洛奇纳亚河,为解放北塔夫里亚创造了有利条件。游击队、地下工作者以及由亚速海区舰队输送到塔甘罗格、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奥西片科(别尔江斯克)等地域登陆的登陆兵,对解放顿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战役评价

  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兵团和部队被授予荣誉称号。 顿巴斯战役在近450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持续了40余昼夜,苏军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含2个坦克师。解放顿巴斯后,重要煤矿和冶金区重回苏联手中。战役的特点是广泛使用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它们在德军后方的行动破坏了德军纵深内的防御,便于方面军主力进攻)。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兵团和部队被授予"阿尔乔莫夫斯克"、"戈尔洛夫卡"、"杰巴利采沃"、"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等荣誉称号。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