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强

资料百科

项强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舒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太阳经络,经气不舒所致。项强常与头痛并见,是太阳病的主症之一。

  • 中文名称 项强
  • 类型 症状
  • 原因 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太阳经络
  • 出处 《素问·至真要大论》

疾病概述

  证名。颈项部肌肉筋脉牵强末二机一生守作单银效察僵硬。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亦称颈项强急。因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脉,或感受暑温,或津血耗损、筋脉失养所致。见于伤寒、暑温、中风、痉病等。《伤寒括要·项来自强》:"太阳项强,无汗,脉浮紧,麻黄汤;有汗,脉浮缓,桂枝汤;痉症独摇头,卒口噤,项强,小续命汤;结胸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大陷胸丸。"又有因刀伤感染风邪而致者;因挫闪、久坐、失枕而致项强不可转移者,详见有关管岩置穿政径提常怕经之各条。本证见于脑炎、脑血管意外,项肌痉挛等疾患。

  项强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舒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八毫证宗太阳经络,经气不舒所致。项强常与头痛并见,是太阳病的主症之一。也有由于湿邪阻滞肌肉,或热邪灼伤筋脉而致者。急诊中多见的颈项部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并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等,卷感日治良力属本节讨论的范围。项强一名出自《素问.至真布举汽亮定要大论篇》。汉代《360百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称之为项背痛。针灸治疗首见于《素问.骨空论篇》:"大风,颈项室散曲宪算担句阳立科术痛,刺风府。""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据统计,自秦汉至明清,有关本证针灸治疗的文献有190条之多,表明古供般及皮训代医家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现代医学中的项背部急性软组织损伤、落枕等可归入本证范畴。

病因病机

  真格本证多因风寒外袭太阳经脉,致气血凝滞,脉络不通,项失所养,引发疼痛;或因颈 项部用力不当、夜寐位置欠佳、外力损伤等造成血瘀气滞速欢端频翻怎,经脉痹阻,而致项强不利,疼痛难忍。

辩证分型

  (一) 风寒强痛:项背疼痛如掣,痛无定处来自,或项痛拘急而冷,痛连背脊,得温稍缓,脉浮或紧

  (二) 气滞血瘀强痛:痛有定处,如锥如剌 ,日轻夜重,难以转侧,脉涩。

疾病治疗

风寒强痛

  1.治则:疏风散寒止痛

  2.取穴:天柱、后溪、风府、秉风。

  3.方义: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360百科足主阳主一身之表,针之可解表而风祛风寒,又属局部取穴,更可疏调项背部经气;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小肠经主表而通于颈项,故取之可增强解表镇痛之功;风府为治项部病症要穴,与天柱穴相伍,相得益彰;秉风亦为手太阳经穴,是古人治疗项强痛的验穴。

  4.治法:天柱直剌,进针1.2寸,施提插泻法;后溪,进针后,边施捻转手法,边嘱患者活动头部,行针约2分钟;风府、秉风进针得气后,行泻法。均留针。局部可拔罐。

  5.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颈项强,身寒,后溪主之。

  《神应经》:头项强急:风府。

  《循经考穴编似述》:秉风:项强不得回顾,腠理不得致密,风邪恶易入。

  《本草纲目》:项强:『风湿』防风:凡腰痛项强,不可回头,乃手足太阳症,必须用此。荆芥:秋后作枕及铺床下,立春去之。

气滞血瘀强痛

  1.治则:活血化瘀止痛

  2.取穴:风、委中、肩井、养老、阿是穴。

  3.方义:风池、阿是穴均为局部取穴,以疏理项部壅滞阻塞之气血;委中为足太阳经之经穴,又称血郄,足太阳通颈项拉划,取之可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养老,为手太阳之郄穴,急病多取郄穴,且为治项部损伤的验穴。

  4.治法:风池可采用透剌法,即风池透风池;委中以28号毫针点剌出血;阿是穴剌络拔罐;肩井,进针得气后留针,不可针之过深;养老,直赵界普装社赵剌至得气后行提插泻法,令患者活动项部,并留针至症状缓解。

  5.古方辑录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挫枕项强,不能回顾:少商、承浆、后溪、委中。

  《针方六集》:风池:颈项强急。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