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资料百科

《采莲曲》是来自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姑娘的描写来展现采莲姑娘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征夫显探的深挚的思念,同时表现出初唐统治者扩边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这首诗运用七言支乎零,篇幅宏大,抒情性较强。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果画销但千脱考讲形式,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

  • 中文名 采莲曲
  • 别名 乐府作采莲归
  • 作者 王勃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古体诗

作品原文

  采莲曲

  采莲归,适胞研英顺注洋蛋优应绿水芙蓉衣1。

  秋风起浪凫雁飞2。

  桂棹兰桡下长浦3,罗裙玉腕轻摇橹4。

  叶屿花潭极望平5,江讴越吹相思苦6。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7。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8。

  官道城南把桑叶9,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10。

  叶翠本羞眉11哪度浓模用,花红强如颊12。

  佳人不在兹13,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14,折藕爱连丝15。

  故情无处所16,那巴酒争继皇井新物从华滋17。

  不惜西津交佩解18,还羞北来自海雁书迟19。

  采莲歌有节360百科20,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21。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22!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2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绿水”句:意谓绿决云省等耐按害促水上面长满了莲花。
  2. 凫(婷田胜全见fú):野鸭
  3. 桂棹(zhà搞态植大那片晚异球o)兰桡(ráo):桂兰均为船桨,此处均青场入属完兵树评鲜养统指船。下长浦(pǔ):沿着水边向下游去。
  4. 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玉腕(wàn):洁白温润的手腕。橹(lǔ):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这里可理解为船桨。
  5. 叶屿花潭:屿潭之间满是荷叶荷花。屿,水中洲渚。潭,水边深处。
  6. 江讴(ōu)越吹:泛指南方民歌。讴,徒歌。吹,有乐器伴奏的歌。
  7. 佳期:这里指采莲女和征夫约会的时光。驻:停留。
  8. 渠:伊,她。娼(chāng)家:乐妓之家。
  9. 官道:大道。把:采。
  10. 稠叠:稠密重迭。
  11. “叶翠”句:谓双眉凝翠,荷叶因之而羞愧。
  12. “花红”句:谓双颊透红,荷花难比此娇艳。
  13. 佳人: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兹:这里。
  14. 共蒂:即并头莲,一茎有红白两花。古人常用以比喻好夫妻。
  15. 丝:谐“思”,喻情思相连。
  16. 故情:旧日的欢情。无处所:无所寻觅。
  17. 新物:花和藕。华滋:长得很茂盛。
  18. 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
  19. 羞:此处意为忧,怕。北海雁书:指塞外征夫寄来的书信。
  20. 节:节拍。
  21. 徘徊:指月影慢慢移动。
  22. 吴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带的采莲女,丰茸(承纪要村维头róng):茂密的样子,指人多。
  23. 关山:关隘山岭。

白话译文

  采莲归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样盖满绿水,秋风吹起浪,野鸭大雁飞。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现在已经日暮,采摘莲花,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城南大道采摘桑叶,哪比得上江上采莲免验担朝李转西片花?莲花,有一片莲花,花叶是多么茂密重叠。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思念的人不在这里,怅望别离的时候。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往日欢情无处寻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赠,还忧愁北海雁书太晚。采莲歌有节拍,采莲整夜没有停歇。正碰到江风浩荡,又正值江月徘徊。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如此之结始轴接起短笔多。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盾多酒探路程、征夫的消息。

采莲首执曲(乐府作采莲归)画作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际存婷皇途经江南时所写。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王勃的这首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代表着初唐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气。

  诗写一位采莲女子怀念征夫的感情。诗人选择了傍晚同分采莲归来的特定背景来打写。一开始,诗即写女子采莲归来、绿水荡漾,沾湿了她的衣裳,又杂来自和着荷花的清香。这是女子360百科经过一番采莲劳动的形象。这时,秋风吹起浪涛,野鸭和大雁受惊而高飞,也触动了采莲女的内心情感。这句写景有“兴”的意味。下面四句,接写这位联汉轴五二如先书年青漂亮,服饰华丽的女子,轻轻地摇着精美的画舫随波而下,极目眺望无边无际覆盖着绿叶的岛屿和开放着财达识磁号套分加荷花的水潭,耳中听着远诗古存跳怎沙断利苗氧处传来的江上渔歌、吴越小曲。这些所见所闻,都惹起了她的相思苦恨,“相思”二字就是全诗的旨意。接着又用四句点明相思的由来,是因为岁月流逝,而出塞的征夫至今尚未归来,思妇在水上采莲,消磨时光,感到孤独寂寞六刻;现在到了傍晚时分,她独自归来。触景生情,因而心中产生了思远的情微树变肥怀。“今已暮”三宇,呼应首句的“归”字,表明这首诗所写的是采莲女子日暮归来时的相思之情。继而诗又探入一层,写思妇的品质。尽管傍晚采莲归来,独宿空床的生活令人难以煎熬,但采莲女还是忠贞于她们的爱情,坚持自已的操守,“那必尽娼家”,用反问句式,谓女子并没有都沦落为娼女,意即她自己决不会因为亲人远戍而电妈协度著部汽宪做明变心。不仅不会变心,名界相反,比别人还要坚定。“官道”二句以疑问的口气,将采莲女和采桑女加以比较对记队汽最按照,认为前者比后者在爱情上更加忠诚,这其实是诗中思妇的自我表白。“城南把桑”系用汉乐府典故,《陌上桑》里的女子罗敷,是一个忠实于爱精的典型形象。此诗里的采莲女自云对丈夫的感情超过罗敷,可见,她对爱情是多么执着。

  从“两罪激济莲花复莲花”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围重超知钟煤言服赶”,主要是咏物写人,抒发思妇的离愁别恨。江上莲花朵朵定考,莲叶田田,花叶纷披,十分稠密。荷叶的翠绿色,比否食市不上女于的禅娟蛾眉;鲜红娇艳的荷花,也只能差可与女子红润的脸庞相比美。这几句由纯为写物转到以物比人,着重突出女子的年青貌美,从而唤起她的离恨。“佳人不在兹,帐望别离时。”尽管江上环境很优美,自己也是韶华容颜朝移谓硫县游冷丝,但因为征夫远在塞外,她惆怅地遥望那别离的地方,回忆当初难分难舍的情轮普杨房山苦古景,心中充满了悲作之感,转而咏物。“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牵动荷花,喜爱它们并蒂开放;折肉可促成如断莲藕,喜爱它们丝丝相连的缠绵形象。这两句寓情于物,选理没正红刑气府调钢借白藕的丝丝相连,荷花的同根并蒂,表达思妇征夫的柔情蜜意。今天,当日的两情依依己经无处可以寻找了。虽然物态还如同过去一样,但在思妇看来,它们只不过是一片生长得很茂盛的荷花荷叶而已,想到这里,不禁无限伤情。自己为爱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到头来则长期为离愁别恨所折磨。“西津交佩解”,用晋葛洪《神仙传》记载的郑交甫在江边遇到两位神女,十分爱慕她们,神女解下玉佩以相赠的故事。这句意谓采莲女过去曾与征夫以身相许,而毫无悔恨。“北海雁书”,用汉班固《汉书·李广苏武传》中苏武北海牧羊,雁足传书的典故。此句则谓征夫在边塞上,久无书信,不免使女子产生担心和怀疑。这种忆昔伤今之情,归结到底,表现了采莲女深沉的相思情怀。这一节从时间和空间上反反复复地交错写来,对于女子的“相思苦”确实写得很深刻,富有感染力。

  从“采莲歌有节”到篇末,诗情再作转换和深化。本来,采莲女己经在日暮时分归来了,这里则写她夜间又到江上采莲。她一边采莲,一边有节奏地唱着采莲曲。夜间江上的景象和白天大不一样。傍晚,吹起了秋风,此时更是凉风萧瑟。高远的天空里,一轮明月伴随着采莲女来往徘徊,清淡的光辉照耀着江水,闪动着粼粼波光。江风冷月,传达出了采莲女深沉的枨触,再一次表达了她的“相思苦”的情怀。这里完全是寓情于景,没有从正面写情语。它与上文写其“采莲归”来时的情感,对照起来加以体会,颇得详略映衬之妙。采莲女在江上来往采莲,遇到了其他夜间出来采莲的吴娃越女,她们都打扮得很娇艳美丽。姐妹们相见,互致问候,都探问从这条寒江到达征夫所在的关山千里的边塞,究竟是山儿重,水几重。可见,饱受着别离的煎熬、相思的苦恨的女子,不是一个采莲女,而是许许多多日夜辛勤劳动的采莲妇女。这就在前文写采莲女“相思苦”的基础上,描写了广大劳动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将征夫思妇的普通题材,提高升华为一个富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主题,写得非常深刻,是十分可贵的。

  梁、陈以来,《采莲曲》是诗人常用的乐府旧题,大多或摹写水容物态,或描绘采莲女的容貌服饰。特别是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比较浮艳绮靡。王勃的这首诗,虽然抒情主人公同样是采莲女,自然景物的描绘乃至遣词造语,也都明显地受到南朝诗人的影响,但所塑造的伤离恨别,刻骨相思的女子形象,尤其是思妇征夫的主题揭示出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则是南朝诗人所无法相比的。王勃在理论上对六朝余风深致不满,而在创作实践上又未能摆脱其影响。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初唐诗歌从六朝余风向唐诗刚健爽朗的风格变化发展的轨迹。

  王勃以前的诗人拟写此题,都是五言短章,此诗则运用七言,篇幅也比较宏大,表现出初唐七古崇尚铺陈赋写的一般倾向。不过,此诗在“四杰体”七古中抒情性较强,很注意将人物的感情寄寓在客观景物的描写刻画之中,具有强烈抒情效果。诗以七言为基本句式,大量运用五言句,又灵活地参用“三五七”、“三三七”句式,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结体方式,也加强了诗的抒情性。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更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诗中“采莲”、“莲叶”、“莲花”、“花”、“叶”等字词多次出现,造成重迭复沓的形式,显然具有南朝民歌《西洲曲》的风味。并且重迭复沓的形式还往往与蝉联方式交织运用,节奏铿锵,音韵和婉。总之,虽然此诗具有叙事诗的骨髓,但它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乃在于抒情。此诗中几个主要表现方法,都对加强其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名家评价

  明·顾璘《批点唐音》:繁词急节,收尽前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诗意亦君子采芳怀远之词,是即“涉江采芙蓉”之意也。宛转相生,探篁引翠。又曰:情之所到,兴之所会,便为格调。如朝云暮霞,有何定质,时变化自在。解此,方可读子安此等什。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骆好征事,故多滞响;王工写景,遂饶秀色。······《采莲曲》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光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