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州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来自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360百科之上,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
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风总钟读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鄂州鸡源按观音阁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又集儒、查听植统品每显距释、道三教文化于余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散独重宣电此一处,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2006年5月25日,鄂州观音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斤示紧且红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鄂州观音阁
- 地理位置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
-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所处年代 元至清
- 保护级别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观音阁,又名龙蟠矶寺,位于鄂州市区东门外长江之中,与明清武昌城隔江相望,“观音阁”为宋代题名,时建有小阁,后系元代监邑铁山所建,距今达七百余年。

鄂州观音阁距离市中心约1公里。2006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 因浩浩长江自巴蜀至吴淞口中仅此一阁,故又被称为 “万里长江第一阁”。公元1280年,由元代监邑笔权严剧品红路切转铁山始建,明代弘治、嘉靖及清代均有修葺。解放后,历届政府或管理使用单位又多次进行脸消广轴路引阳维修。
该阁坐东朝西,阁长24 米,宽10米,高 14 米,基座厚1360百科米余,用长60、宽20、厚25厘米的条石垒成。阁身以红石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阁正门石碑上刻有出自清代官文手笔的“龙蟠晓渡”四字。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脱宽初情采印先九我据0多平方米,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和纯阳楼。
观音阁下如同船舷样的龙蟠矶,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阁与矶巧妙地融未切比程缩为一体,有巧夺天工之妙,更显得降抗某未交良也雄峻巍峨,气势磅礴清括危。展现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商凯运又确个部你历史沿革
始建
早在宋代时,长江鄂州段的龙蟠矶就建有庙宇,但因长江经常发洪水,把庙宇冲毁,而当地的百姓总会在庙毁之后,不断进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庙,取名观音阁。据《武昌县志》记护界载:宋时龙蟠矶建寺,富学先历代有兴废。元代再建龙蟠寺,又名观音阁。明代嘉靖6年(公元1527年)毁,后知县许穑卿重建,有观澜亭、寅宾楼等。
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驻节黄州,见有小岛横江而峙,上有亭台楼阁,奇而询之,为鄂州八景之一,于是去龙蟠矶,题书"龙蟠晓渡"四字,刻石嵌于寺门楣对的系齐良溶年天连回盾上。
重建
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重建。重建后被淹数次。直至三峡截流工程完工技全战倒曲讨束低,处在江中的观音阁才真正幸免于难。但因年久失修,整体外观保存完好,没有明显损毁迹象,但三思激都例镇内部破败,几近坍塌。
修缮规划
2013年2月,鄂州市相关部门着手研究整体维修方案,争取同年10月完成,报送到国家文物主管部门。
2015年,鄂州市国家级文保单位“观音阁”启动修缮工作,这也是2015年鄂州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修缮工作结束后,政府还将投入资金建设部分附属工程,如码头、围栏等。这也意味着市民今后可以登上龙蟠矶,近距离感受这座7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魅力。
建筑格局
万里长江第一阁--清罗乐尽究相重鄂州观音阁
观音阁坐东朝西,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余,用长60、宽20、厚25厘米的条石垒成。
阁护次收里概叫声兴身以红石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身正来自壁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
进阁正门石碑上刻有出自清代官文手笔的"龙蟠晓渡"四字。
掌再维 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斤制陆手便制,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和纯阳楼。
艺术特色
观澜亭上,俯瞰江流,胜景忧宏;三重殿里,国样仰瞻前贤,文章彪炳。
观音阁下如同船舷样宁调仍派千华的龙蟠矶,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阁与矶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巧夺天工之妙,更显得雄峻巍峨,气势磅礴。供械情饭资油展现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老井、古树和神鳖眼,被称作观音阁"三趣"。
文物保护
2001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鄂州观音阁360百科》普通邮资封一枚,采用铜版画技宗客法设计的邮资图,江水共蓝天一色,很好地表现出万里长江第一阁威镇江天的气势。
2006年5月,观音阁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