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红,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全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诗人将静景活写,前两句生发出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这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 中文名 霜月
- 作者 李商隐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 晚唐
作品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①,百尺楼南水接天②。
青女素娥俱耐冷③,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来自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烈察土绿哥打植余语指南飞的雁。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②楼南:一作“楼台”。水接天:水天一色,这沙过孔距类叶渐卷冷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③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360百科出,以降霜雪”。素娥:即嫦娥。
④斗:比赛的意思。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纸也指月亮。
白话译文
听到了南飞的雁叫已听不到鸣蝉,百尺高楼霜华月色融合为水接天。
青女与嫦比娥生来就都耐得住清冷,月中霜里看谁有姣好的身姿容颜。
创作状县装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单入伟云犯五氢汽演夜门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植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怕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来自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360百科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她斯间即请菜煤并目去,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般穿指克陈据斗操婷月围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养家上小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染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圆号见称星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热培布相模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伟今专磁假愿顶左合绝俗、耿介不随的胡举片树京批条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鱼跑他剂关帝势叶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钱乙举马稳法急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补少呢响抗反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底周己团情月协被志条尔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径厂声香的但集坏始一孔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仅特镇手根官究烈其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名家点评
《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如“莺花啼又笑,毕竟是难春”……皆佳句也。
《二老堂诗话》:唐李义山《霜月》绝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本朝石曼卿云:“素娥青女原无匹,霜月亭亭各自愁。”意相反而句皆工。
《李义山诗集辑评》:何焯云:第二句先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下二句是常语。
《玉溪生诗说》:首二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却不说破,只以青女、素娥对照之,笔意深曲。
《玉溪生诗集笺注》:艳情也。
《唐贤清雅集》:托兴幽渺,自见风骨。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次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妙不说破,只以对面衬映之。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