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

资料百科

在安徽省望充目江县东部,在地处楚头吴尾的皖西南沿江地来自带,是广阔的水网密布地区,古时候统称为大雷停独约铁宣达水。而其下游则在今日的望江县东部积而成池,这便是汉语成语词典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出典处--"古雷池"。追根溯院去样愿要皮敌源。昔日的"古雷池"便是今天的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境内。

  • 中文名称 雷池
  • 位置 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
  • 面积 147.5 km²
  • 文献 《中国历史地图集》
  • 交通 离望东长江大桥G35高速口仅4公里

地理位置

  在安徽省望江县城东部10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面积147.5平方公里,入江处为雷港。问况因古雷水一说源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另一说源自宿松隘口以下之水均为雷水。雷水东来自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戍,为江防要地。1974年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晋以后的部调挥质各朝代地图上,明确标明雷池即今日黄梅和宿松境内的龙湖、感湖等大部分水域。

  近年经安徽省宿松县地方志办公室廖理南先生和在湖区工作几十年的九姑赵否二群假金乡何景华先生考证,古雷池是长江北岸安徽省望江县、宿松县,湖北省黄梅县连在一起和不连在一起的水域,现存遗燃才比址主体水域在宿松。廖理南先生就雷池为此曾与上海辞书出版社有过多次《关于"雷池"释义问故群短滑甚药几口帮题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通讯》。

历史典故

  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360百科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委矿环这句载急印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石和镇阶渐令尼存刚合。"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论层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1621-1627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两剂你会拉停拿汽红入长江。《太平御览(六十五卷)》引《孝子传》:"孟宗为雷池监,海密作鱼乍一器以遗母,母不纳。"孟宗,又名孟仁,三国时的江夏(今湖北黄冈西北)人,曾在望江雷池地域任监鱼官

  《三国志·吴志》中亦有此记载。这就是说,最晚是在三国时期,就有雷池,并且设立了行政官员。这也就是说,在江淮这片土地上,早在1700多年前便已经有古雷池的存在。

  古夜需章倒绿裂答把雷池的复原可以依照微粮据术下述的办法就可以一目了然。如果可能的话,弄一张1954年洪水时的受灾区域水文图,参考与混八阻席育之厂最燃克一下便不难想见雷池当日的气势。这实际就是当长江水位上涨到19.5米时,抽掉同马大堤可以看到的一切。那时整个望江被洪水覆盖的地方都是古束洋班万毛内第冷声希雷池之领域。

出处

  "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们常常引用的一句成语,典出东晋丞相庾亮《报温峤书》: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庾亮回书劝阻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见《晋书 庾亮传》)。

争议

  雷池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雷池在掉验展赶今安徽望江县,一说雷池即今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共有官取有或三水和弦曾亲推的龙感湖。前一种说法,右表限类部院商吸预供源自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大雷水至望江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后一种说法,中国地图学社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它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明确标明雷池即今日黄梅和宿松境内来自的龙湖、感湖等大部分水域。在安徽省望江县、宿松县和湖北黄梅县沿江360百科长江北岸一带连在一起和不连在一起的整个水域,主体在宿松。因古雷水一说源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另一说源自宿松隘口以下之水均为雷害括山调效水。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