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资料百科

长安大顺降前把甚跳学公路学院是长安大学的二级学院。1956年1月,南来自京工学院、中南土建360百科学院、成都工学院及同济大学的"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陆续并入西安公路学校。19运司58年4月,以西安汽车机械学校为基础建立西安公路学院。1959年4月18日,交封顶故住期通部批复西安来获握觉科公路学院开设"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与隧道"两个专业。1965年9月6日,力各似龙交通部批复将大学和中专相同专业加以组木饭各肉京袁剧厚合,成立公路系。1995年3月,学促听少娘保呀向校改名为西安公路交解怕例推通大学。2000年1日杆程已2月,长安大学设立公路学院,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合并而成。

截至2019年7月10日,学院设有7个系,共有3个本科展落专业。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土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学院有教职工322人(专任教师268人),学院在校本科生2841人,硕士研究生1699人,博士研春属密鸡突土快究生529人,怎规的海影造矛临呼外国留学生102人 。

  • 中文名称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 外文名称 School of highway,Chang'an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 2000年
  • 办学性质 二级学院
  • 学校类别 理工

​学院简介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来自展,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从创李责呼话下落重律始初期仅有两个专业,发展建设成为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行业学科齐全、专业配套、规模较大的重点学院和主要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人才济济,名师荟萃,现设有五系八所四办,教职工200人(专任教师156人,工程实验、管理人员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8人,硕士生导师109人;绝大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全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65%。

  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截止2007年1月,学院教职工总数为205人,其中正高职57人,占教师总数的36.77%,副高职58人,360百科占教师总数的37.42%;博士生导师36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7人,占教师总数的43.22%。

师资队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学院现有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宗外头端四磁门”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织形要七毫做铁算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18人。

  交通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交通部“十百千”继今很子想际8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8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3人;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员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员1益石服节程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科建来自

长安大学公路学

  多年来,学院(研管否镇第延福样境究院)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建设发展为方360百科向,不断完善和创新用人机制,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成绩卓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目前,学院有国家级有突出告奏素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4人,教育找变汽江呢举左杆官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交通部“十践制发这百千”人才工程7人,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6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学留接按要红短拉边析担院重视学科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多规格、多层次、多方位的学科体系。1981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温易唱合省只只座光必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快案盾帮背注答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两河台鸡过国率损规划与管理、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道路经济与管理、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材料学、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企业哥英把需镇算染互感此管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交通工程、道路经济与管理等l1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过段认记室从似顺触5年学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而愿德孩阻价稳始丝配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公路建设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列入国家“2ll工程”重点建设行列,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方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脸样杂教育部批准的保留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是全国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交通部路、桥继续教育中心”和“交通部西安公路工程检测中心”设在学院。学院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和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培养人才

  学院才俊辈出,目前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博士研究钱搞生近300人,外国留学生20余人。50多年来,转很已培养出各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数万人,其中大批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李登武少将、十六大代表周伟等等,他们在各通怕大他向自的岗位上开拓创新,勤奋求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学院历史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1981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道路经济与管理、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材料学、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企业管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交通工程、道路经济与管理等l1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先后建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公路建设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方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保留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同时,学院是全国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交通部路、桥继续教育中心”设在学院。学院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和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科研创新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学院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民经济和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70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2年合同金额达8200余万元,2003年合同金额达6700余万元,2004年合同金额近8000万元,2005年合同金额9066余万元,2006年合同金额9700余万元。发表科技论文16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60余部。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院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科研机构和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学院现有公路桥梁与隧道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建成的冻土工程实验室在全国高校首屈一指。学院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设施和检测系统,包括美国“MTS”公司的电液伺服闭合循环试验系统,英国“ELE”公司的自动马歇尔仪,丹麦“B?K”公司的测振试验系统,日本“三荣”、“共和”等公司的超级数据采集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等,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同时也可为公路交通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百余项。

  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2合同金额达8200余万元,2003年合同金额达6700余万元,2004年合同金额近8000万元,2005年合同金额9066余万元,2006年合同金额8000多万元。近10年来,发表科技论文16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00余部。学院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民经济和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合作交流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美、英、德、俄、澳、日、南非、巴西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促进了学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开拓创新,开放求是,团结协作,力争把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为将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使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成为一所国际化、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多年来,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积极组织开展,参与、推进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在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广泛而扎实的交流与合作联系网络。

下属机构

道路研究所

  道路研究所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1982年以来,先后取得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设立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拥有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特色鲜明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道路研究所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4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及高工15人,24人获博士学位(博士后6人)。研究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2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2人,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员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

  道路研究所是原高等学校路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21世纪交通版高等学校教材(公路与交通工程)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目前拥有“道路建筑材料”省级精品课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1名。道路系成立以来,共培养本科生50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多年来为国内外公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其中培养出包括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公路交通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公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享有良好的声誉。

  道路研究所注重开展公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工作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研究领域覆盖道路工程所有方向,并以特殊地区道路、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道路建筑材料等为特色。近年来在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结构、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修筑技术、沙漠地区筑路技术、路面材料结构理论与改性技术、公路灾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包括“七五”、“八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

  道路研究所结合国家公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道路路面结构和道路工程材料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道路系(道路研究所)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6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等收录21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20余项。

桥梁研究所

  桥梁系(研究所)依托公路桥梁与隧道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桥梁与隧道工程重点学科,承担着为国家公路建设培养和造就不同层次专门技术人才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国家公路桥梁建设的重大研究课题。桥梁系学术队伍年富力强,31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科研实力雄厚,研究领域覆盖桥梁工程所有方向,并以桥梁结构理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桥梁评估与加固、桥梁施工控制等为特色。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省、部委重大课题和横向合作项目160余项,累计合同金额4000余万元.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国家专利1项。目前,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十五”重大科技项目1项,国家西部交通科技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7项。2000年以来,桥梁系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91篇,被EI、SCI、ISTP检索收录52篇。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桥梁系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总值1296万元,总建筑面积6156平方米。

  随着中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桥梁与隧道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桥梁与隧道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和安全评估监测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桥梁系着眼于桥梁结构性能评价及可靠性、桥梁结构抗震与抗风、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控制、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防火救灾等研究方向,为中国公路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桥梁系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力争将桥梁学科建设成为中国公路交通行业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专门人才,承担省部、国家级重大公路桥梁科学研究项目,在国内同类学科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的桥梁工程科研教学基地。

岩土与隧道工程研究所

  该学科八十年代初期已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研究人员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6人,工程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该学科八十年代初期已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是国内最早培养工科外籍留学生的学科。我校岩土与隧道工程学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早在1978年,“上埋式管道及洞室垂直土压力理论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近几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被EI收录的有2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2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结合大型工程的科研项目3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已达4000多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随着学校“211工程”的建设,实验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口了价值400多万元的多功能三轴仪,安装了中型土工专用离心机,建立了功能齐全且配有先进计算机软件的岩土CAD工作站。

交通研究所

  交通工程系(研究所)源于1982年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交通工程教研室,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于2001年成立交通工程系(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16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人,具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研究人员。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共65项。目前承担的有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等。现承担的科研经费合同金额900余万元,近5年来,发表科技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5余部。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交通工程系(研究所)在公路网规划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所提出的公路网规划的总量控制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传统规划与现代交通规划相结合,公路交通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具有研究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的雄厚基础,交通规划软件齐全,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通规划主流软件EMME/2、TRIPS、TRANSCAD,并具有相应软件的开发能力。实验室具有世界先进的试验设备,如日本“三荣”、“共和”等公司的超级数据采集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Autoscope 交通流量监测系统、Tramble 车辆轨迹定位系统、GPS/GIS数据采集和维护系统,为科研、教学提供良好条件。

道路勘测技术研究所

  道路勘测技术研究所依托于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交通部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试验室,服务于国家级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道路勘测设计和市政工程交通设施规划和设计。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实验室总面积360 ,通过“211工程”一期建设,道路勘测技术研究所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平台软件,如GPS、航片扫描仪、系列全站仪、高档图形工作站、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设备及ADMAS、Terra Vista、Vega等软件,实验设备总价值370多万元。道路勘测技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公路线形设计理论研究及设计新技术开发的单位之一,目前在道路线形设计理论、公路集成化CAD、互通式立交设计理论与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研究、公路设计仿真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近五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省、部委重点项目的研究及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EI收录的有12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和专著17部。

  现有科研成果介绍:

  ⒈集成化公路CAD系统

  集成化公路CAD系统是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思想和组件技术,基于工程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一套集路线、路基、路面、中小桥、涵洞、支挡、交叉等设计、修改、数据管理及图表输出于一体的公路设计集成系统。该系统总体设计合理,开发起点高,综合性强,系统集成方式具有创新性,提高了CAD系统对公路设计的支持深度和广度。课题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系统集成方式达到同领域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⒉新疆公路自然区划及环境参数的研究

  该项目在公路自然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和环境参数的研究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三级区划的空白,对新疆的公路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编制了《新疆公路自然区划指南》,为新疆公路建设提供了翔实的分析参数和基础数据,增强了区划的实用性。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