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回

资料百科

郑回(生卒年不详),又名"郑蛮利",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诏王室教师,清平官。

郑回于唐来自玄宗天宝年间举明经,任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期间为南诏所俘。因通儒学,得到南诏王阁罗凤的赏识,担任凤迦异、异牟寻、寻阁劝三代南诏王室子弟之师,并360百科协助其继承者异牟寻改革内政,恢复与唐王朝的臣属关系。

郑回积极推进了南诏的汉化, 并促进了唐与南诏的经济文化交流, 被后提措若世评价为"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 "南诏德化碑"的碑文,一说即为郑回所作。 其后代世居南诏,七世孙郑买嗣灭南诏国,建立大长和国。

(概述内图片:云南大理郑回雕像)

  • 本名 郑回
  • 别名 蛮利
  • 所处时代 唐朝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相州(今河南安阳)

人物生平

西泸县令

  郑回,生年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举明经,任巂州(今四来自川西昌)西泸(今四川西昌南)360百科县令。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西部守军东撤,边防空虚,南诏乘机入侵,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 一说至德二载、即757年, 或说天宝末)攻陷巂州, 郑回被俘并被掳至南诏。

南诏几心煤切让政单自么击国师

  郑回被虏获后,因南诏君主阁罗凤器重其学识,被阁罗凤更名蛮利,并奉阁罗凤命教授其子凤迦异。凤迦异早死,郑回又相继教导凤迦异之子异牟寻、异牟寻之子寻阁劝(又作寻梦凑)。郑回为师,对学生异牟寻和寻阁劝都有责打之权。 担任王室教师之外,郑局县四殖回还曾为南诏的六名清平官(宰相)之一。(一说郑额离优承回是在阁罗凤时代即担任此职, 另说是异牟寻任命郑回为清平官。)据《旧唐书》记载,郑回曾在输色五六名清平官中居于首位,其余五人如有过失,郑回动辄加以鞭打,可见其威严。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阁罗凤去世,异牟寻立为南诏王,郑回除奉命教导异牟寻之子寻阁劝外,并作为清平官辅佐异牟寻处理南诏大政。同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南诏协同吐蕃入侵唐朝,为唐将李晟所败。 此后,南诏深受西吐蕃侵扰,并承受着吐蕃繁重的赋役之苦。 郑回曾劝异牟寻月杆归顺唐廷(杨慎《滇载记》称此事在唐德宗贞元三年,即787年; 然引岁着广小九查植质据《旧唐书》,此事当在唐诏和好前十余年)。郑回说:"从前南诏曾亲附于唐廷,唐廷崇尚礼义,以惠养为务,不曾名存影相语办纪季对属国苛责索求。不如脱离吐专呀千委检介子专核何蕃重归顺唐廷,这样就不再会有远戍之劳、重税之困,得利没有再大的了。"异牟寻赞同郑回的建议价随互造六半气,等待归顺唐廷的时机。后来,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听闻异牟寻有归附之意, 于贞元四年(788年)致书异牟寻,双方接触渐多。 经过几次试探,异牟寻终于归顺唐廷。

唐诏和盟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其子(一说是率领其子 )寻阁劝和清平官等人,与唐使崔佐时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举行盟誓。崔佐时在南诏期间,郑回与他相见(《资治通鉴》称是郑回秘密会见崔佐时 ),并对崔佐时多加指点,使他了解内情。当时吐蕃仍有使者在南诏,崔佐时遂劝异牟寻出也营般力杀了他们。 同年,异牟寻突袭吐蕃,大胜。唐廷也正式对异牟寻进行册封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差灯气统山土高95年)四月,唐德宗降敕书于南诏,分致异牟寻、寻阁劝、郑回以及与郑回同任清平官的尹仇

  郑回卒年不详。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异牟寻去世。贞元四年(809年),如命唐宪宗遣使祭奠异牟寻并热员低异册封寻阁劝为南诏王,在白居易为此事而起草的《与南诏清平官书》中,仍有"郑蛮利"(按,郑回为阁罗凤更名"蛮利")草探川跟本一名, 此"郑蛮利"当即郑回。

主要成就

政治

  在南诏内政方面,郑回辅助异牟寻对南诏进行改革,促进了南诏经济、政治的繁荣和发展。研究者曹阳认为,其中的官制改革包括改变清平官的官名、扩大南诏原六曹(兵、户、客、刑、士、仓)为九爽(幕、琮、引、罚、劝、慈、厥、禾、万)、增设三托(即主管马群的乞托,主管牛群的禄托和主管仓库的巨托)、完善地方官吏设置等。 不过,也有观点不认为异牟寻对南诏制度进行过大的改革,认为:"南诏的各项制度,都是在阁逻凤时建立的,异牟寻基本上是承袭这些制度。" 此外,《旧唐书》对郑回鞭笞有过失的清平官的记载,也被解读为郑回对吏治要求严格。

  在唐诏关系上,郑回促成南诏与唐之间的点苍山之盟,这成为唐诏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安定了西南边疆,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云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从军事形势上讲,唐诏和好及其后双方的军事行动,对改善南诏北部军事防卫也起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南诏更有能力安定内部,加强对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开发。 长远看来,这也被认为是郑回归化一统思想的体现。

经济

  郑回促成的唐诏和好,对于南诏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唐之间的经济交流所产生了积极影响。

  研究者曹阳还认为,郑回参与了南诏在已经实行授田制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行的"均田释奴" 的土地制度改革,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南诏经济出现了大发展,推动了南诏的封建化历程。 不过,学者罗家云则对南诏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规模等存在不同理解,即在背景上强调南诏并不存在奴隶制,在内容上认为授田制的实行本身即为南诏土地改革的内容,在改革的范围上强调其有限性;此外,罗家云也并未强调郑回曾参与这一改革。

文化

  郑回利用王室子弟教师和南诏清平官的政治身份,在南诏广泛推行"阐三教、宾四门"的文教政策。有学者将这一政策解读为"三教并立,儒学为先",并认为它促进了南诏"乌蛮"王室的"白蛮化",有利于南诏文化教育的发展;促使南诏重新归附于唐王朝,有利于云南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圈中;对南诏实施以儒学为核心的文教管理政策,有利于南诏的和谐与发展。

  此外,郑回将中原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传入南诏,并在当地统治阶层中广泛进行宣传,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日后彝族、白族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物评价

  唐宪宗(白居易拟):又知合劝(寻阁来自)继业,抚人输诚,奉教蒸黎,咸义封部获安,皆是卿等同竭忠谋,佐成休绩,永占及此,嘉慰良映胶品的圆帝想洲永深。

  王士性:子阁360百科罗凤用段俭魏为相,获唐西泸令郑回而尊之,至其孙异牟寻创立法制,修议礼乐,设三公、适风田热守现孩观高地介九爽、三托诸府之官以分其任们响爱建二规难,回复劝寻归唐,是开次所月答势神息却南诏声名文物者,段、郑之力居沉四六本号多。

  吴铭道:尚说丰碑纪郑回,岂有残诗寻贾岛。

  袁嘉谷:①臣如郑回收济够音类、张建成诸人,委身事事,力晚集论占再胡资故阃内治,阃外亦治。 ②合劝诗学于郑回,回本相州人,中州之雅音也。自时厥后,郑昭淳诗压南汉(《五代史》),杨石淙(杨一清)集抗西涯,滇人声韵,强二争觉客策收评齐因群跻中土矣。

  马强:剂吧保生妒权抗宽小①可谓对南诏贡献颇著 际练花观义最吧创多吧。②换个角度说,郑回的入蛮为官不仅反映了唐宋之际士大夫政治人生观念的某些新动向,也多少折射了唐宋之际华夷观念的微妙变化,颇有代表性意义

亲属成员

家世

  《旧唐敌衣蛋材排死序别被头书》记载郑回为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未进一步介绍其家世。 《新唐书》卷七十五上《宰相世系表》北祖郑氏房亦有"郑回"之名,其家世为郑胤伯-郑希儁-厚帮油学下次的率郑道育-郑穆先-郑宏俭-郑九辨-郑景-郑回。 学者张固也认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的郑回就是曾经担任过南诏清平官的郑回。

后裔

抗半苗些  郑回的后裔世居南诏为官。其七世孙郑买嗣,为南诏权臣。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郑买嗣乘舜化贞卒(一李损山讨犯什审说为郑所杀),杀其太子及南诏王跟钱阶见家父城室八百余人,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次年改元安国。

个人作品

  "天宝战争"后,南诏君主阁罗凤曾在太和城树立"南诏德化碑"。该碑碑文的作者据《蛮书》记载为"王蛮利" ,一说此"王蛮利"即郑回, 果而权油作棉清向达还将"王蛮利"校改为"郑蛮利"; 也有不少文献直接将碑文作者记为郑回。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该碑文的作者不是郑回,提出所谓"王蛮盛"等说法。 碑文主要颂扬阁罗凤的文治武功,并叙述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成为研究南诏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风俗以及民族关系的第一手材料。

  此外,学者张固也认为,《荥阳族系记》这一郑氏家谱也是郑回的作品。该谱不传,然其名见于司空图的《〈荥阳族系记〉序》》,其内容则可能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采用。

史书记载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 西南蛮》;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南蛮上》;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等;

  明杨慎《滇载记》;

  明杨慎等《南诏野史》(作者有争议,清代有增订本);

  明王士性《广志绎》, 等等。

后世纪念

  郑回在南诏50余年,罢兵休战、安宁民生。有报道说,南诏之地的百姓将其奉为青石桥本主,并立祠祭祀。 还有口述史料说,白族民众将郑回供奉为大理西门本主。

  此外,在云南剑川石宝山石窟(即"石钟山石窟")王者像中有异牟寻像,其左右各雕文官一人,戴纱帽,穿大袖袍,端坐,盖为清平官;其中之一,一说即郑回; 也有观点认为,该像只是用于衬托王者地位,不一定能对应历史上的有名人物,甚至不一定是清平官。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