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资料百科

全称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担来自任总裁,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360百科影。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皇热甲强组影误在香港制作电略识计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织械庆伯扩着技超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90年代往爱官末期,本身已拥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宝三间电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权的卫星电视(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传媒集团")曾多次出价洽购上丝石石历离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以壮大其中文片库的实力,但邵氏拒绝,最后,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该批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械护接济甲超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6年初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元主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 外文名 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 经营范围 电影
  • 成立时间 1958年12月27日
  • 总部地点 香港新界将军澳将军澳工业园环保大道201号
  • 子公司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概述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溶喜六部孔布星慢差沙说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液缺快钱以群济胞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宝电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来自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360百科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站称七图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2000年邵氏电影宣布将760部电影的步优引门技价著频盾师散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公司,由该公司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基本资料

  邵氏兄弟(香港)有欢持未乙限公司 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邵氏影却封乎右顾比你号数城 将军澳

  公司类烈服凯粮货干型 私人公司

  成立时间 1958年

  总部地点 九龙清水湾

  重要人物 邵逸夫爵士(主席)

  方逸华(副主席)

  产业 电影

  子公司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网站 邵氏兄弟(香港祖溶)有限公司

产品特点

  “邵氏兄弟活题杨事”遵循的则是一条更为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邵逸夫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观众至上”论是其中心内容。邵逸夫很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邵逸夫

  了解一般市民观个增众的心理,以及观赏习惯和兴趣,他审阅编导提供的故事剧本,以是否具有票房为取舍,因此“邵氏兄弟”在选材时都切准了市民观众的喜爱和情趣,选择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题材。“邵来自氏兄弟”的导演与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纪录为依据。

  1957年,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港公映引起轰动,香港观众对黄梅调音乐如痴如醉。这一现象更是引起了对市场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360百科视,邵逸夫于是重用导演李翰祥剂华庆可界正资吗农拍摄了多部古装题材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 (1959)、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等。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者排委乎另处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有些花跑滑负影片影响较大。它的《江山美人》、《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珊珊》曾先后获得第6届、第7届、第12届、第财哪态劳派袁13届、第14届亚洲影展最决至佳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调)获得第7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和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功夫片《少验湖林三十六房》和《中华丈夫》分别在第24届、抗土别殖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奖;古装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万人斩》和宫闱片《继打围益航搞校倾国倾城》、《武则天》、《杨贵妃》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产量减少,但创作上重视现代题材,代表作封紧操已置参刑有《男与女》、《倾城之恋》、《表错七日情》、《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产量在20~30部之间。

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普话立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周盐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发现陈玉朴素随和,便以巨资捧独货收最后得怕她成为中国电影皇后,陈玉况困验雷额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将她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味冲川掉句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内部掌握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十一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分道扬镳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

邵逸夫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香港电影业竞争越发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新挑战。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

  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届五十,因不满二哥作为,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标识与兄长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四大导演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

  期往后,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奇诡刀剑武侠片延续着邵氏的辉煌。

  李翰祥:开创黄梅调电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铨张彻: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

  与李翰祥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

  楚原: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

  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

私有化

  香港高等法院2009年3月17日表示,批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私有化,股份将于18日在香港联交所除牌。

  香港媒体报道,在香港上市37年的“邵氏兄弟”,是邵逸夫与邵仁枚于1958年成立,其后于1971年正式成为上市公司。在2月28日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小股东在仅仅一个半小时内,即以99%大比数通过由邵氏主席邵逸夫提出的私有化建议,作价为每股港币13.35元。邵氏兄弟停牌时报13.3港元,股份于2008年底传出私有化时已涨逾五成。

邵氏影城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园的新邵氏影城于2007年初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