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和食品,新疆特色食品品牌来自,属于乌鲁木齐泰和食品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泰和食品360百科专注于新疆特色食品,主要有俄罗斯列巴、新疆列巴切片系列,牛乳疆巴馕系列,牛乳核桃疆巴酥系列,辣皮子馕、玫瑰花馕系列等主营产品。拥有400多人的骨干团队,40000平方的现代化工厂。
- 中文名称 泰和
- 所属行业 烘焙食品
- 创始人 钱永河/王林振
- 所属公司 乌鲁木齐泰和食品有限公司
- 品牌口号 让人人爱上中国新疆味
泰操率温安哪不板和发展史
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县,为庐句向沿品慢握当两谓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属吉州(后称庐陵郡)。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强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泰和县最早的弦耐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搞剧望列它育写放县。当时分豫章郡科买映弦刚照候若更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业州里)。“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来自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初更名为太和县。元代升为太和州。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清代则沿袭明制。民国28年(360百科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长航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1945年航望良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粉执,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该交南昌。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人文历史
我国楼台亭阁甚多,但具名气的屈指可数。快阁算得上是全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它以独特的泰和县建
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旧置凯书消称苗深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快阁雄踞在泰和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蒸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快阁名闻天下,始听念什太巴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诗一首:
织总个置击考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着”。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快阁因有黄庭坚的题诗,吸引了上但许多达官名流和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不绝。著名的有南宋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元移组模蛋移乱对代的刘鹗,明朝的王直、罗钦顺,清代的高咏等或县成。历代题咏的诗篇数以百计,其中文天祥的《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为黄庭坚《登快阁》诗之后最负盛名的诗篇。1278年10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广东,被元人所执,囚于船中,解往大都。船过泰和,文天祥望见快阁,如遇庐陵父老乡亲,作《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以志伤怀:“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其凛然气节和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快阁为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台回廊,大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盖顶。檐楔彩色螭头,梁雕龙画凤,穹顶图饰。阁厅正面墙上嵌有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藏经室临河左右侧的墙壁上,分别嵌有一石匾。左侧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侧是黄庭坚的手书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题词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阁下的倍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
罗钦顺
罗钦顺评传理学大师,配享孔庙。泰和人士也。早年高中探花,可见其才气。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太常卿、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早年信禅,后悟其空,“释氏之学,大抵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故其为教,始则欲人尽离诸象,而求其所谓空,空即虚也”(《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一》)。专攻程朱理学,认为“理即是气之理”,“理须就气上认取,然认气为理便不是”《困知记》续卷上)。与朱熹“理生气”论相异,黄宗羲称“先生(指罗钦顺)之论理气,最为精确”,然其“言心性则与朱子同,故不能自一其说耳”(《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一》)。反对王学“心即理”、“致良知”之说:“岂可谓心即理,而以穷理为穷此心哉”(同上)。力主程朱格物工夫,“欲见得此理分明,非用程朱格物工夫不可……所贵夫格物者,正要见得天人物我原是一理,故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困知记·附录》)。其教育要旨乃归于理学教育纲领“穷天理,灭人欲”,认为当去者不去,当存者必不能存,人欲肆而天理灭矣。着有《困知记》、《整庵存稿》等。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1938年2月,国立浙江大学迁至江西泰和,临时校址就选在泰和县城西2.5公里的上田村。当年浙大师生分散居住在上田村各处,坚持办学,在困苦的条件下,学校教学秩序井然,科研之风蔚然。在教学之余,浙大师生不忘服务地方,兴修水利、创办教育,造福当地百姓,浙大师生与泰和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渡时艰,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时光如梭,西迁的历史已经远去,而浙大留下的惠民工程仍在当地群众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丰碑。泰和自古就因学风昌盛闻名,浙江大学迁居的上田村,古时有两座书院,即大原书院(又名千秋书院)和华阳书院,还有趣园和遐观楼(即藏书楼)。浙江大学迁驻上田村后,大原书院成了浙大的校本部,而村中原有的趣园和遐观楼,则成了浙大的图书馆和教室。萧氏庄园和萧氏祠堂分别是学校领导办公和大礼堂所在地。
国立中正大学
杨士奇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40年在江西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今日的南昌大学、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都与此有渊源。
杨士奇与杨士奇墓
杨士奇(1366.2.3~1444)名寓,字以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执掌大权40年之久。其墓坐落在泰和县澄江镇城北杏岭村北山坡上,始建于明正统
九年。它背倚青山,前临方塘,四周山花飘香,青松吐翠,风景秀美。墓坐西向东,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占7.5米,占地7.5米,有短墙环护,选入《中国名胜词典》。
状元陈循
永乐十三年,(公元一四一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正统中,累进户部右侍郎。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
状元曾鹤龄
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着有《松坡集》、《月瞿叟集》。
状元曾彦
初泰和东城陈循高中状元,杨士奇曾赋诗云:“龙洲过县千年谶,黄甲初登第一名,此累累题榜首,东城迎喜过西城。”后十余年间,西城曾鹤龄,典史曹鼐果然相继状元及第。在左春坊任职时,曾三次上疏:一是请免假称皇亲李祖旺父子死罪及请行久任之法;一是请御朝之暇宣内阁及各衙门大臣论时政利弊;一是请宽御史李兴、彭程、谢莹等三人重罪。都被采纳。
苏东坡《秧马歌》
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曾安止,出所作《禾谱》。
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
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
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
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
岂秧马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
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
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
何用繁缨与月题,朅从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
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
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白口城
这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城址,虽经千年风雨侵蚀,但土城墙依然雄伟壮观,古城轮廓清楚,内外城分明,护城河明晰,犹见当年气势。 泰和“白口城”位于赣中腹地,为赣江中游入下游的“咽喉”所在,它在赣北、赣中、赣南文化的传承链条上具有十分显赫的地理优势,赣江中下游出土的樟树吴城、新干商墓以及战国粮仓等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均位于这一文化传承带上。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早期文明大型土城之一。在国内也极罕见,堪称“国宝”。
泰和武庙
武庙即关帝庙。原建在县北门外,因年久失修,栋瓦倾圯。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徐迪购地于快阁后,邑僧慧光出资重建,分前、后两殿,建国前倒塌。
泰和文庙
泰和文庙又称圣庙、孔子庙、学宫,位于今人民法院和公安局院内。学宫原在县城西延真观左,宋咸平四年(1001)移建于此。至明万历年间,文庙基地宽25丈,长35丈。自明嘉靖六年(1528)至清道光十四(1834),先后曾十多次修缮。70年代初,仍残存破败的大成殿,后拆除改建,仅留泮池在今县人民法院内。只剩下公安局里面两只残龟和博物馆里的一块石碑。
肖百万的园子
昔日江南园林,也只有历史上排名第二的江右商帮的领袖人物百万先生才有这个实力修建,遥想当年,粉墙黛瓦深数里,演绎过多少才子佳人的风流往事。
蜀口村
蜀口村是闻名江南的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底蕴厚重的特色历史文化村是一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的的洲岛,四面环水,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明朝时曾被誉为“小南京”。在这个江南的小村子里曾创造出了一门二十余进士的人间科举盛况。
南山清水岩
道家主张修道成仙,喜欢到灵秀幽僻的深山中修炼,所以自古有“洞天福地”之说。泰和南山清水岩,在道教“四十名山”中排名第24位,其位于泰和县禾市镇岩前村,是潮山诸景之一。
清水岩在清代光绪年《泰和县志》有以下记载:清水岩,广可容数百人,深不可极,下有石穴,亦可容百余人,泉自岩注入石穴中,有好事者齐糗粮(干粮)入行,约十余里,闻撒网声,惧而返,意其通石鳖鼻也,鳖鼻江去禾溪二十里。
麻洲金滩古林
江西史称“樟木之乡”,保留有大面积的古樟群及全国少见的古樟树,又以泰和樟树为奇秀,泰和麻洲古樟林有200余亩,至今800余年。古林旁边有一村庄,村庄科举次次皆出进士,中进士者回家比往古林种下樟树,朝代不断更迭但是种下的樟树却越积越多,终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为今日的江南好风光。一樟一景,特别是一些古樟树不仅记载着人类和自然发展的历史,而且它们营造了江南的特色风光,保卫着人们生存的环境,并为人们创造了生产生活的优越条件。
龙头山塔位于县城城东,俗名狗子脑塔。明万历年建。九级,高36米。明代列为“西昌八景”之一,是赣江水道泰和地标之一。
武山位于县境中部,为上田、马市、南溪乡(镇)界山,原称武姥(一作“姆”)山。世传唐前有一武姓妇女于此修道炼丹,至老飞升成仙,故名。宋始称武山。山形似马鞍,总面积7平方公里,海拔365.7米,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山上原有胜迹武婆冈、风门、狮子峰、仰天湖、珍珠泉、龙王洞、虎龟洞、十八间(洞)、出水岩、东岩、南岩、西岩、北岩、望阳石、屏风石、普陀石、飞来石、鸡冠石、钓台石、礼斗石、试剑石、衣笼石、莺歌石、棋盘石、仙人迹石等38处。西南麓有汪陂村,是闻名中外的珍禽--武山鸡的发源地。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者甚众,所作诗、词、游记甚多。
华盖山位于万合与吉安县值夏乡交界处。宋代建有古寺和书院。相传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元兵交锋于此,由于寡不敌众,败阵。时密云四起,浓雾笼罩,元兵迷失方向,怯而逃却。天祥脱险后,誉浓雾为“华盖”,亲笔题匾名华盖山。面积约2.5平方公里,县辖区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4米。
泰和文化底蕴深厚,此外还有文天祥议事旧址、高紫名山、朝仙崖、紫瑶山等等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就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古文化遗址10余处。 历史遗留下的东西都是精华,但其中有的躲过了天灾却躲不过人祸,泰和教堂先是被广电占用为办公房,后面教堂前门又一拆了之,做了商品房,呜呼哀
县情概况
泰和来自,地处江西省中部的吉泰平原(吉泰盆地),属江西省吉安市管辖,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春秋战国时先属吴,后属越。秦汉属庐陵县,东汉末,庐陵升座度哪为郡,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现尚有保有完好的白口360百科城遗址为证,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 隋开皇十一年(591),因为“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头价秋第述伤专更名“泰和县”。泰和素有“声名文物之邦”“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帮”“金庐陵”的美问朝誉。抗战时期泰和县是江西省的临时省会,省政府驻县城西上田村。1940年在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板溶士委住维船杂战灯。
泰和县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是赣江平原与低浅丘陵,自然条件优越。是首批皇急却李府对按送接急般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泰和为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意但剧士百看会之一和江西省唯一的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试点县,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城面积由1995年的5.5平方公杀里迅速扩大到现在的20余平方公里。文田经济开发区为军省一类工业区并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省重点工业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农田水质达到一级标准,为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泰和乌骨鸡,人称“白凤”,名扬中外,《本草纲目》将其列混为滋补健身之上品。泰和竹篙薯是传统特产,素有“南方人参”之称;中科院战怀干跳还观尽泰和千烟洲南方红壤开父岩即哪极死发试验站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当年,郭沫若先生缩房父集这过浓一首“车过泰和境,回龙溪水别孔虽湖多学钟论实城自清,山头林木茂,路畔稻禾平;乌骨鸡多失黑简果产,钨砂矿著名,短枪持的,百发中红星”的《宿泰和》之诗,吸引着众多的采风者。
泰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先后产生出了3名状元座处球目最械,4名榜眼,4名探花,496名进士,18位开国授衔将军。历代名人学子,忠臣义士不乏其人。
行政区划
泰和县辖16个镇、6个乡:澄江镇、碧溪镇、桥头镇、禾市镇、螺溪镇美附减怕副油源、苏溪镇、马市镇、塘洲镇、冠朝镇、沙村镇、老营盘镇、小龙镇、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沿溪镇、石山乡、南溪乡、上模乡、水槎乡、上圯乡、中龙乡。共有2众两条吃2个居委会、290挥者晚销少质策刚山尼个村委会。
泰和县城位于澄江镇。
人口语言
泰和县地处吉泰平原(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经过隋至宋的大开发后,人口开始繁密,清朝道光末泰和人口已达到58万。但此后历经太平天国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内战等战争的严重破坏,人口损失巨大,至1936年泰和人口仅余18.8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迅速恢复。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全县总人口为496567人。
全县户籍人口53万人(常住人口30多万人,南征北战下海渡洋的泰和帮遍布世界),其中城镇人口22万,约占总人口的42%,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呈现出农村“空壳村”城市工商业人口迅速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民族结构上,99%以上人口为汉族。少数民族仅5千多人,主要有畲、苗、蒙等族,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
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90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 历史上泰和一直就有部分人把吴侬软语作为第二母语(只在家里和亲人间使用),在加上近年来泰和招商引资引来大量浙商,目前泰和的浙江人约有一万人,成立了泰和浙江商会,吴侬软语也成了在泰和使用比较多的语言。粤语使用人口超过十五万人,客家方言使用人数也不少,主要分布在沙村、水槎、中龙、上圯、老营盘等乡。
自然地理
泰和县"地控水陆之衡,江山映带,在收眉宇间",是丰饶的吉泰平原(吉泰盆地)腹地。境内地貌以平原、低浅丘陵为主,面积达1877.5平方公里,河谷平原735.9平方公里,水面52.01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东西高、中间低,县境东南部山峰林立,有三座山峰的高度达1000米以上,水槎乡的十八排山峰高达1176米,为全县的最高点。西部山峰均低于800米,碧溪镇刘岗寨附近顶峰715米。
中部地势低平,海拔70米左右。万合镇的昌家村北洲地为最低,海拔52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超过1100米。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县境中部,构成地势开阔的赣江冲积平原,将全县划分成河东、河西两大块。两岸支流均由东、西部山地向赣江辐辏,形成反映总地势倾斜的羽状水系。整个地势,自东、西两侧向中部逐级层层下降,呈现一种不对称的盆地形势,成为吉(安)泰(和)平原(俗称吉泰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泰和河流众多,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流经县内8个乡镇,境内流程59.1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7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3.5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径流量6.42立方米,其中可开采利用0.6亿立方米。泰和水系发达,河网交织,以赣江为主流,禾水河、邑水、蜀水、珠林江、仙槎河、仁善河、东沔河、六七河、六八河等遍布全县各地,为工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水资源。赣江上建设有大型水利枢纽-石虎塘杭电枢纽,并且计划建设泰和航电枢纽,据时常年通航一千至三千吨级集装箱货轮。
资源
土地与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1413.69平方公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电资源: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建有大小水库2673座,包括2座大(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但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 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矿种20余种,主要有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等。其中钨矿(品位1.5%)总储量130万吨,主要集中在小龙镇。
气候环境
泰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6℃,农历七月最热,正月最冷,年平均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水量1370.5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对农作物和植被十分有利。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