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洛陀读行经诗》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之一。《布洛陀经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学术价值来自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经诗》虽然是一部带着神巫气息的宗教文学书,但它并不像一些宗教文学那样古奥难懂,或充满着神秘和恐惧。而360百科是到处洋溢着一种铁儿路坐分老世俗人间的浓郁风情,到处涌动着人间大地悠远深长的生活激情。
古籍简介
《布洛陀经诗》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之一。
“黼洛陀”,汉译为布洛陀。壮语之意,“黼”是对德高望重老者的尊称;“洛”是知晓、懂得;“陀”含普遍、全面之意,合起来通译为无所不知的智慧老人。黼洛陀是壮族的智慧祖神。《布洛陀经来自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360百科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以独立成篇。
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善主注密副普的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立降这英讲坐 《布洛陀经诗》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深低模多露且半操误祖下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
《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父引京林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罪愿却花则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晶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逐已乐雨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
大约从明代起,在善尔久鲜位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语言内容
《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壮族民歌五言体、押韵。在内容上,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炼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
文学艺术
《布洛陀经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
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
布洛陀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古时候天地分成三界,天上面叫上界,地面上叫做中界,地下面叫做下界。上界由雷王管理,中界由布洛陀管理,下界由龙王管理。中界的布洛陀很聪明,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人人都敬佩他,归服他,称他为“通天晓”,推举他为头人。他一生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1)定万物。天地间花鸟虫鱼、人畜鸟兽,无名无姓,也不知如何传宗接代,布洛陀就给大家安名定姓,制定动植物生长规矩,谁也不能违背。
(2)取火。大榕树被劈起火,布洛陀取回火种,还筑灶保火,从此人们便能取暖熟食。
(3)开红水河。水淹大地,为开河引水入海,布洛陀制一条赶山鞭赶山,又用神牛拉神犁,犁出了红水河。
(4)造谷物。洪水淹没了谷种,案州这地方还有谷种,布洛陀派斑鸠、山鸡飞天去取,派老鼠游海去取,它们到案州吃光了谷种再也不返回。布洛陀亲自骑蛟龙去到案州令斑鸠、山鸡和老鼠吐出谷种,他取回七八颗培育,颗颗像柚子般大,就把谷种敲碎撒播各地。
(5)造牛。布洛陀用黄泥捏黄牛身,用黑泥捏水牛身,用枫木做牛脚,奶果做牛乳房,弯木做牛头,蕉叶杆做肠,风化石做肝,红泥做肉,葵叶做耳朵,千层树皮做牛角,苏木泡水做血。安装好了,用嫩草来喂,泥牛成了活牛,帮人犁耙。
(6)教养家禽。布洛陀叫大家从水里捉来野鸭,从树上捉来野鸡,关起来养,鸡鸭生蛋,蛋子生小鸡小鸭,开弓射鹞鹰保鸡鸭。
(7)造屋。古人住在岩洞里,到平坝种田要走很远的路,布洛陀用木头在树桠间支撑架横条,上盖树叶茅草,成了房屋,请大家去住。
风格与技巧
《布洛陀经诗》虽然是一部带着神巫气息的宗教文学书,但它并不像一些宗教文学那样古奥难懂,或充满着神秘和恐惧。而是到处洋溢着一种世俗人间的浓郁风情,到处涌动着人间大地悠远深长的生活激情。并以它古朴典雅的艺术韵味,浪漫夸张的艺术风格,趣味横生的艺术情调,为壮族民间文学,特别是诗歌文学的审美发展奠定了基础。
1、极为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
《布洛陀经诗》具有令人品味不尽的艺术魅力。其中,最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是在细节描写上的极为细腻生动。首先,极善于利用事件造成情境的紧张动势来渲染环境,气势不寻常。如在第三章<造万物>一章中,描写天和地还没有完全分开之前,人们磕磕撞撞过日子所形成的烦躁压抑的社会环境,仅仅通过"媳妇舂米碰着天,公公劈柴撞着云,公公顿脚呼叫,婆婆顿脚呐喊",几个极富于生动性、形象性的细节描写,便把当时沉闷无序的社会现实描绘了出来,给人如亲临其境,亲闻其声的感觉。又如<寻水经>对三年天大旱的描写:"那时三年大旱,四年烈日晒人,马蜂在石头缝造窝,黄蜂在滩头筑巢,女婿见岳父不下拜,岳母见女婿不招呼;石椎三年不舂米,竹筛四年不筛糠,田垌里不长野菜,森林里山薯不结块,……莫六鱼干死在水车沟里,青竹鲤旱死在溪沟里,媳妇渴死河边,婆婆干死在家里。"把干旱造成的大地干涸,万物凋零,人间大地毫无生气,一片死寂的悲惨景象,仅仅通过几个富于特征性情景的描绘,便生动形象地烘托了出来。
2、经常利用极富于内涵的情节启发人的联想
如《唱罕王》利用罕王不记前嫌,为探望病中的父王而赶回久别之故乡时自然感情的流露,便把罕王心如枯井,善良宽厚的个性,及祖王心狠手毒,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在鲜明的对比中描绘了出来。其中,罕王回到村口,回到栅栏边,回到家中的三个层次的细节描写尤为精彩。当家乡传来"父王生病睡眠不醒,父王生病不好转"的消息,传到因财产纠纷而被迫远走他乡,羁旅在外多年的罕王耳中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即刻"下令三万军马,传令五万骑兵"日夜兼程赶赴家乡。罕王到村口河边,不顾七天七夜马上颠簸的疲劳而一头朴进小河凫游。从风尘仆仆赶路,到情不自禁地朴进家乡小河,便可以看出罕王那颗未泯的童心和久别后无法控制的浓浓乡情。这种浪迹天涯的赤子之情令人神思飞扬,产生出无限美好的联想和追忆。紧接着,写罕王回到栅栏边,触景生情后的无限伤感:"只见父王的栅栏完全松散,只见王府已经塌坏,罕王落了泪。"几笔白描勾勒,把王府的败落景象和罕王又惊又喜,又悲又痛的复杂心情真实而又含蓄的表现了出来。然后再通过:"罕王赶到栅门边,罕王跨到屋门前,罕王轻步到牛栏,手搭凉篷细张望:父亲,你的病可好转?你身体可转安?你病可痊愈?"一个有家不能归的流浪儿,突然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家,曾经拥有过的最熟悉的一切景物又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份激动,那份深情是难以言喻的。但这里通过罕王的一赶,一跨,一轻步,一张望,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罕王真挚的个性和浓得无法化开的亲情。这是用艺术的手法表现的人情美、人心美。然而,令人深思的是,罕王的至真至诚竟然感动不了祖王的铁石心肠,换来的竟然是祖王一次又一次的谋杀和暗算,这种人性的强烈反差和对比,不能不唤起人们对正义、道德的呼唤,产生出震撼人心的道德训谕效果和久久回荡的美和力。
3、艺术思维的升华之美
《布洛陀》是壮民族攀缘升腾的文化心理历程的真实反映,是历史上壮族人民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有很多是非科学的、虚幻的,但它的艺术思维及审美高度,却已初步显露出壮族人民在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的独具匠心。
4、两段式的思维方式
除了《祝寿经》外,《布洛陀》的其它篇章基本上是采用了两段式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一方面,通过一善一恶、一勤一懒、一美一丑的相互对立与转化来肯定真、善、美,肯定布洛陀的训导、恩德和智慧,从而满足听众的道德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诅咒和应验的方式,使隐蔽的真理昭然于世,来引发人们的思考;或者通过是否遵从、恪守传统的礼法、禁忌及反面结果来宣扬神灵的威严,传统礼法的不可动摇。
神话流传
除此以外,各地区还有大量不同内容的布洛陀神话传说,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布洛陀制伏太阳、制伏豹子、制伏天兵的神话传说。广西西林县有布洛陀造铜鼓的传说。③在以田阳县敢壮山为中心的右江红河谷地区,民间布洛陀神话传说则更加丰富。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布洛陀神话反映的就是以布洛陀为代表的远古时代壮族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是原始社会时期斡旋先民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动写照。同其他神话一样,布洛陀神话的创造“在臫的基础上乃是现实主义的”。可以推测是:布洛陀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壮族先民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他不仅是行政首领、军事首领,而且按照氏族部落社会的习俗,他兼有祭司的职能,是本氏族的宗教领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人们的尊崇,后来人便把本氏族部落的兴衰过程,本氏族部落所创造的业绩,例如钻木取火、疏通河渠、建造房屋、发明渔猎、发明稻作农耕等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使他成为本氏族部落的始祖神、创世神和宗教神,并成为维系本氏族部落或更大的人们共同体的团结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布洛陀由人变神的演化轨迹,或者说是布洛陀神格的形成过程。
宗教地位
壮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内容包括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信仰等特征,在《布洛陀经诗》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壮族民间认为,万物有灵,灵有所附。神灵寄附的地方应立社以供经常敬奉。所以《布洛陀经诗》提到的神祗有一百多位。
同时,《布洛陀经诗》还是研究壮族古代哲学思想以及伦理观念的重要资料。对于民族史学研究也是一块可贵的“璧玉”。经诗没有迁徙的叙述,也没有他地地名,这决非偶然,它是壮族是土著民族又一个佐证。
《布洛陀经诗》产生流传的年代已经久远。从它的内容分析,它可能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尚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随后又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传至今。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