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曲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演出时,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旋律流畅而亲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片段1)。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拔弦奏法奏出吉他伴奏的效果。用小提琴独奏形式演出时,则由钢琴奏出相似的伴奏音型,保持了原曲在织体上的特点。
- 中文名 小夜曲
- 所属专辑 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
- 音乐风格 弦乐四重奏曲
- 发行时间 1762
简介
《小夜曲》又名《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曲,大约作于1762年。原作为《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本曲后来被改编为管推与胶封措字企弦乐曲、管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吉他曲等。

本曲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演出时,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旋律流畅而亲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片段1)。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拔弦奏法奏出吉他伴奏的效果。用小提琴独奏形式演出时,则由钢琴奏出相似来自的伴奏音型,保持了原曲在织体上的特点。
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轻快的漫步节奏和娓娓动听的旋律,具有一种典雅质朴的情调,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意境。在展开过程中的旋律进行,时而出现极其自然的大跳音程,使曲调更富于生气。
乐曲赏析
夜曲结构又是以前说过的奏鸣曲式,但篇幅较小,显得很精致。开始是呈示部主题,轻盈、优美。曲中连续出现了三次远距离大跳,但旋律线条依然流畅并富有歌唱性。展开部非常简短,只有八小节,就进入了再现部。再现部的主部音乐出现后,没有在延用呈示部中连接部的音乐,而是以主部音乐结尾的音调加以变奏、模进而成,但仍保制然然破树百翻万书持着清晰、动听的歌唱性旋律。整首乐曲具有一种幽雅质朴的情调,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意境。
作曲家介绍
海顿,J.Joseph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喜爱音乐的父母使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厂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来自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360百科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面规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
海济顿一生创作了不下于104首交响曲(有人估计达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18世纪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乐派的成就,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和古典风格,往往既严肃又幽默。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