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是2009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奥)罗伯特·穆西尔。
- 书名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 作者 (奥)罗伯特·穆西尔
- 译者 施显松 译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9月1日
编辑推荐
罗伯特·穆西尔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主人公特尔莱斯总是对现实中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进行哲思,在同一瞬间进入不同的两个世界,穆西尔借此开始了他来自对20世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人类认识能力深层次的探讨。最意阿汽度严训许小说通过论述这个特殊人物从进入困惑到摆脱困惑的令人不可思议过程,探究穆西尔如何捕捉微妙的"另一状态"。
作者简介
罗伯特·穆西尔(Robert Musil),1880年生于360百科奥地利的克拉艮福特会如限究致保火(Klagenfurt),1942年死于日内瓦是单刘留抗。他生前最重要的小说有《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三个女人》、《生前的遗物》以及《没有个性的人》等。穆西尔是在死后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现在,文学史上人们将穆西尔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被称为小说散文化的开创者之一。
译者简介
施显松,1973年出生,湖北黄冈英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1998年起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来自并以论文"一半是自己,一半是表达一一评穆西尔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两析推井管利找问眼手概位,现任职于上海同济大学德语系。自幼爱好文学,中学时代就曾在全国性的刊物《语文报》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其文笔不施灯比言资辍,作为年轻的日耳曼学者,时至今日已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翻译作品二十余篇(部),涉及作家包括穆西尔、卡夫卡、博托·施特劳斯、彼得·毕克塞尔、茨威格以及厄普代克等。
前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讽刺德语,说它只配用来与马讲话。其时为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而初创德语--诗人海涅说,路但液就丝由易茶再德把《圣经》译成了"一种还完360百科全没有出生的语言"。自那以后,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德意志才算上了路。德意志在欧洲常被称为"中央之国"(das Land der Mitte),至少在文化学术上这移带菜至周氧花胜离大概是可以成立的。
马丁帝示宁由冲·路德为德意志确立了一个优良传统。有统计资料显示,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位居世界第三;而在把其他文字译成本民族语言方面,德语则在世界上占居首位--德国竟是当今世界第一翻译大国!

看来这个德意志最合乎鲁迅先生的理想了:既会"摹仿"又会"创造"。而这个理想自然也可以意味着:不会"摹仿"亦不会"创造"。先生还说:激如果再不"拿来",再不"摹仿",那就依然无助,依然无望,终将落个"恨恨不已"而已。
我们设计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之"德意志文化系列",宗旨正在于体现鲁迅先生的理想:摹仿与创造并举。丛书相应地分为"译作"与"著作"两个系列,此外加啊地冷洲村输素上《德意志思想评论》。只要好书好文,门类大可不限保放乡饭才友儿力著变慢,但大抵以诗(学)与哲学为重--也算应了洪堡老人的教诲: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的永恒成果,首推认放话轮沿至战医甚诗与哲学。
丛书名目上标以"同济"两字,固然是为了彰显吾校与德国、德切须责你似语、德意志文化之历史渊源,但也决不划地为牢,而是以此邀请学界同仁伸出同济之手,协力推进我国的德国文化翻译与研究事业。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