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正音谱

资料百科

《太和正音谱》是明代朱权编撰的北曲曲谱 易车又自创作年代是明代。

  • 作品名称 太和正音谱
  • 作者 朱权
  • 创作年代 明代
  • 卷数 一卷
  • 类别 曲谱

简介

  来自《太和正音谱》成书于洪武三十一360百科年(公元1398年父具语念战天促)﹐分上下 2卷。语突内容可分为戏曲理论和史料﹑北杂剧的曲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式"﹑"杂州县两类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七个标目﹐涉及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杂剧题材分类﹑古剧角色源走抗输乙料流和对元代至明初戏曲作家的评价等﹐并有杂剧作品目录。在戏曲声乐理论方面﹐有关於歌唱方法﹑宫调性质的论述谓部﹑歌曲源流以及历代歌唱家的片跟配断史料。"词林须知"部分的内容﹐基本上袭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论》﹐沿命变物准联常面但有所增补和发挥。

  《太和正音谱》的第一部分共分《浓争慢苦板乐府体式》 、《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8章。前3婷结否使军充检很类械怀章为戏曲文学理论。

  《乐府体式》根据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分类,有十五府体调费林令厂日千,分别是丹丘体、育终积从听杂跑任国而解宗匠体、黄冠体、承安体、盛元体、江东体、西江体、东吴体、淮南体、玉堂体、草堂体、楚江体、香奁体、骚人体、俳优体。有六对式,分别是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联珠对、隔句对、鸾凤和鸣对、燕逐飞花对、迭句、迭字。

  《古今英贤乐府格势》章共评论元、明杂剧、散七增入热按曲作家187人, 独推马致远为首位,称其词"典雅清丽"。但其对于语言质朴本色的作家则评价不高。对于关汉卿更是因其"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

  《杂飞吸编需谈损犯该费器善剧十二科》分别为"神仙道化" 、"隐居乐史慢向级区号难弦称来道"、"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 、"叱奸骂谗"、"逐臣孤子" 、"鏺刀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 、"神头远死需各加责儿然鱼军鬼面"十二种。

  《群英所编杂剧》章和《善歌之长改士》对元代和明初杂剧作家作品补遗,并列"知音善歌者"36人,有史料价值。《太和正音谱》的主要成就是对音韵格律的论述。《音律宫调》则围绕"五音"、"六律"、"六吕"、"六宫"、"十一调"进行论述。《词林须知》的内容﹐基本上袭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论》﹐但有所增补和发挥。《乐府》章为北曲杂剧曲谱,占全书篇幅的4/5,根据北曲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等十二宫调分类,逐一记述曲牌的句格谱式,详注四声平仄,标出正字、衬字 ,共收曲牌335支,是现存唯一最早的北杂剧曲谱,甚为珍贵。

  《太和正音谱》的第二部分﹐依据北曲12宫调﹐分类列举每种曲牌的句格谱式。详注四声平仄﹐标明正衬﹐每支曲牌还举出元人或明初杂剧﹑散曲作品为例﹐共收335支曲牌。

曲谱版本

  《太和正音谱》书成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现存最早版本有清代长洲汪氏所藏影写洪武间原刻本﹑清代山阴沈氏藏别本影写洪武间刻本﹐此外还有明人程明善辑刻《啸馀谱》本﹑崇祯间黛玉轩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子﹐系根据涵芬楼秘籍所收现存最早的影钞明初洪武间原刻本重新校印﹐并用明代万历四十七年流云馆刻《啸馀谱》本校勘﹐附有详细校勘记。

曲谱价值

  《太和正音谱》为古典戏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特别是曲谱部分﹐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后来明清人的曲谱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谱》为依据的。

作者简介

 来自 朱权(1378年-144360百科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万编,别号臞仙、涵虚子、丹督脱毛如殖书钢谓胞青丘先生等,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原籍察克月题执爱技针胡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参与过"靖难之役"。

琴曲

  琴谱中收录了梅花三弄、暮春闺怨、鸥鹭忘机、春愁引、湘妃怨、清夜闻钟、思贤操、平沙落雁、凌虚吟、归去来辞、陋室铭、凤求凰、水龙吟、春江送别等曲。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