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颊獴

资料百科

红颊獴(拉丁学名:Herpestes javanicus)又叫斑点獴、赤面獴来自等,在中国还有树鼠、树皮鼠、日狸、竹狸等俗名,体长为28—36厘米,尾长为22—29厘米,体重650—750克。尾巴的长度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一种叫红颊獴,由于它眼圈、两颊及腮部曾其龙会曲强浓毛均呈棕红色而得名。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常栖于热带山林的灌木丛中,多在下层近水溪的耕360百科地附近掘洞穴而居,在洞生儿育女。其性凶猛,时而拱背吗溶刑孙始竖毛,喷鼻或发出“侵固米色划商叽叽”叫声,以示威胁或自卫。

  • 中文名 红颊獴
  • 学名 Herpestes javanicus
  • 别称 红脸獴、印度獴或爪哇獴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来自特征

红颊獴

  体形:体长为28—36厘米,尾长为22—29厘米,体重650—750克。尾巴的长度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 长长的圆形身体披着褐色的皮毛。它的体形瘦小而细360百科长,外形略似黄鼬,耳朵低而宽圆,好像贴在头部,耳孔能关闭,以防游泳时进水。四肢短小而粗壮,爪弯曲而有力,不能收缩,适于挖掘洞穴。尾基粗,尾尖细,尾毛蓬松。

  毛色:鼻吻至眼下和额部的被毛为棕黑色,而眼周和颊部的毛都是棕红色,因此而得名红颊獴。​

  大部分体毛,以及耳朵、四肢和尾巴的背面等均为麻去云作打管修褐色,腹面则呈红棕色。针毛为浅棕色与褐黑色相间,因此有明暗之分,将全毛分为数节,毛尖多数为浅灰白色。绒毛的绒底为灰褐色,绒面为棕黄色。夏季的体毛较为疏薄,针毛也比较短。幼体的体毛为棕褐永最影查决切首达菜陆沉色,不具灰白色的毛尖,厂息所以不显麻褐色。

  额部及头顶棕红稍杂黑色,吻尖深养行批保愿给度脱吧外棕灰色;耳基、体背体侧、四肢及尾棕灰夹杂黑色,其底绒灰色结句检,针毛为浅棕色与黑色相间,将全毛分成十余节;颌部、喉部、前胸、四肢内侧及腹部均呈红棕色,尾近基部之下面亦呈红棕色。它的耳朵低而宽圆,好像贴在头部,耳孔能关闭,以防游泳时进水。四肢短小而粗壮,爪弯曲而有力,不能收缩,适于挖掘洞穴。

  头部:红颊獴的头骨狭长,吻部短钝,眶后突较为发达,它与颧骨突吻合成一个完整的眼眶。眶后突的脑颅部分相当狭窄而收缩。矢状嵴与人字嵴相会处向上突出,顶点与额骨顶几乎在同一华总武布束九前溶春队个水平线上。听泡前后部分均甚为膨胀。上门齿的齿缘平直,大小几乎相等。犬齿等所有的齿突均甚为尖锐,与其食肉的习性密切相关。

栖息环境

  红颊獴栖息于低海拔的热带山林、山地灌木丛、农田中、水溪边,尤以农作物区的杂木林更为常见。密林中较少,一般离水源不远。居己营新员错是价离李毛乡于岩洞、土洞或占据鼠巢为穴。平时居住在在它自己挖掘的土穴中,并在洞里生育。有时也占据鼠类等的洞穴。

活习性

  活动:昼行性,多单独活动。善于游泳,能攀援上树,但并不生来自活在树上。通常在白天觅食,所360百科以又有“日狸”的称谓。在地面活动,觅食的本领很强,主要靠敏锐的嗅觉寻找猎物。它的行动机警敏捷,大多以窜跃的动作穿过路径,性情十分凶猛,常常用拱背、竖毛、喷气、“叽叽”乱叫的方式以示威胁或自卫,也 常以猫类捕鼠的方式,进行突袭,进攻敌人或猎取食物。

红颊獴

  食性:主要捕食蛙、蛇、蜥锡和鼠类等,亦食一些植物以及小鸟、鸟卵和昆虫。蛇、鼠的天敌。在大多数晴况下是一种随机捕食者,常常猎取能够得到的任何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主要有鼠、小鸟、蛇、鱼、蟹、蛙、虾、鸟卵、昆虫等,偶尔也吃一些植物性的食物,有时还敢于袭击体形比它大得多的动物,所以食性很杂。在找到鸟卵的时候,它会用前爪将卵抓起,向后面的石头上抛出,将卵击破后再吃掉们后外负虽钢攻下

  红颊獴善于宗再李源捕食蛇类,尤其喜欢吃毒蛇,与毒蛇拼搏的经验十分丰富。遇到毒蛇的时候,它一般并不采取鲁莽地猛扑过去的办法,因为红颊獴的体形较小,力量也比眼镜蛇等毒蛇差,如果猛冲猛撞,就有可能被凶狠的毒蛇一口咬伤。所以,它和毒蛇搏斗时主要是“智取”,以巧取胜。面对凶相毕露的毒蛇,红颊獴首先是将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并发出“叽叽消带劳身”的威吓声,围着它机敏地来回蹦来跳去,挑衅地向毒蛇示威,使毒蛇被搞得眼花缭乱,搞不准向对手进攻的方向。渐渐地,被激怒了的毒蛇便不断地反身猛扑过来,而红颊獴都依靠身体轻盈敏捷的躲闪而避开了,使毒蛇一次又一次地扑空。经过几个回合创直渐投食先转脱办缺伯以后,毒蛇终于被折腾得支神确青脸己念筋疲力竭,红颊獴则看准了机会,敏捷地一跃,闪电一找星操酸肉扬营矿丰要额样扑过去,死死地咬住了毒蛇的头部或颈部,并且继续不停地躲闪毒蛇身体的缠绕,即使有时被蛇缠住,也能滑脱出来,一直到毒蛇被左右摔打得奄奄一息。 

分布范围

  红颊獴主要分布在中国国内南方地区及越南、泰国、柬埔寨、终现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在非洲和欧洲、美洲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红颊獴每年发书指早情2次,怀孕期4态犯律整刚唱优老害2~43天,每窝2往未者激前~4仔;生长较快,4月龄体重可达2公斤左右。

  人工培育

  红颊獴是一种体形小繁殖力较强的草食动物。红颊獴体胖,一般体长35~45厘米。野生红颊獴多生活于节芒山坡,竹林内,穴居,其牙长得快而锋利适宜吃老的根茎和植物枝叶。人工驯养后能吃各种牧草,庄稼秸秆。近年来,由于滥捕导致红颊獴野生资源减少,人工繁殖红颊獴既可满足市场担原装女备灯需要,又对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有积极的作用。

  环境选择

  红颊獴是一种耐低温,胆小厌光,喜欢在阴暗、凉爽、幽静无污染环境下生活的穴居动物。它害怕阳光和强烈边讲罗歌课亮溶交政灯光的直射,害怕噪音、有毒气体及污水污染的环境,适宜在10℃~28℃的温度下生长。同时,红颊獴饲养场址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坐北朝南,周围有竹林、果树,空气清新的地方。最好远离人、且交伯畜密集地或周围有粪便的场所,以免食物、饲料受污染。

  场地和窝室

  小规模养殖可建在自家庭院围墙下或空地上,也可利用闲置的旧房、废弃的仓库修建红颊獴窝。红颊獴窝室要求光线较暗,地面坚固,内墙光滑。按用途不同可建不同类型饲养池:大水泥池,面积在2平方米以上,池内可放若干功生科艺阳场水泥空心管、瓦管,供红颊獴藏身。大水泥池适合断奶后幼鼠群养及青年狸合群使用。繁殖池,由内外两个小池组成。内池作窝室,外池作投料间和运动场,内外池底部开一直径约12厘米的连通洞供红颊獴出入。抗跟金短含内室规格严格控制在长宽30×25厘米之间,面积小不利于大个红颊獴交配;面积大了红颊獴不会自动清除窝室内粪便和食物残渣。外室规格长宽高分别为70×40×70厘米。池底、池面都要用水泥永宁妈拉吃光磁是长全涂抹平滑,防止红颊獴打洞外逃。特别注意四个池角的平滑,防止红颊獴利用池壁夹角的反作用力逃出池外。

  选种和繁殖

  并非个体越大,繁殖率越高。优良种狸的基本条件是:母狸要求中等肥瘦、乳头显露、性情温顺、采食能力强,成年个体重1.5公斤左右;公狸要求身体强健、睾丸显露、不打斗、体重应稍大于母狸。公母狸比例按1:1配对,可保证年繁殖3~4胎。母狸一般春秋两季交配。早期发情的母狸外阴部被毛逐渐分开,阴部肿胀、光滑圆润、呈粉红色,用手提尾巴,阴部外翻;发情中期母红颊獴阴部有粉红色和潮红色粘液分泌;晚期表现与早期相似。多数母狸在发情中期交配受胎率高。母红颊獴在发情期表现兴奋,在笼舍四周爬来爬去,发出“咕咕”的声音,排尿次数增多,当公狸爬跨交配时,母狸尾巴翘起,趴下不动,温顺接受交配。有时母狸还会主动和公狸戏弄“调情”,红颊獴交配多在夜间。

  母狸交配怀孕后约60天分娩,大多数红颊獴一胎产2~5只仔狸,养得好的可产8~10只仔狸。母狸产仔后,投喂饲料动作要轻,不要惊动母狸,防止它弃仔和咬伤仔,甚至被激怒后吃仔。更不能用手去摸或用木棍去扒弄仔狸。红颊獴产仔后30~35天断奶为宜。

  日常管理

  红颊獴耐粗饲,对植物饲料消化力强,能消化粗纤维和木质素。谷物饲料可投喂包括玉米,稻谷、红薯等,此类饲料含碳水化合物较多,是红颊獴的主要饲料,营养价值占日粮50%~60%,平均每天喂30克~50克;草根及竹类饲料有:竹子(含根、茎、叶)、芒草、庄稼秸秆等;果蔬饲料包括胡萝卜、荸荠、甘蔗等,占红颊獴日粮的10%~20%。有条件的可用鸡、鸭、猪等全价颗粒饲料投喂,营养全面,但成本较高,可少量使用。红颊獴没有饮水习惯,体内水分补充主要从食物中摄食。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

  疾病防治

  红颊獴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但大群饲养仍须做好防疫工作。饲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疾病发生。 外伤:常由于相互抢吃,红颊獴混群争窝室而互相咬伤,或是运输时铁笼扎伤。伤口多在口腔、头、颈、腰和四肢,不及时治疗会因脓毒引起败血症而死亡。轻微创伤涂以碘酒防感染,伤重者排出脓汁后用消炎水洗净伤口,涂碘酒后撒上消炎药粉,并单独饲喂,防再次致伤。必要时肌注10~20万青霉素消炎。

  肠胃炎:多数由于饲料不洁,过量摄食含水分多的果蔬饲料或由于某些传染病所致,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低迷,病狸拉稀,腹部、尾部被毛潮湿。一般通过观察粪便进行诊断。患肠胃炎病狸粪便通常颗粒与颗粒之间粘在一起,而正常粪便应是质地疏松、遇力即散,此病及早发现可治愈,中后期死亡率较高。早期治疗可用土霉素1片捣碎拌玉米粉或米饭饲喂。每天2次,2~3天可治愈。

  感冒:由于天气突变,红颊獴被风吹雨淋受寒引起,病狸呼吸加快,畏寒,流清鼻涕,减食或不食。治疗可用复方氨基比林肌注,每次0.5毫升,每天2次。

  中暑:主要因高温引起。表现为骚动不安、呼吸急促、走动不稳如醉酒状。治疗可将病狸捉出埋入湿沙中,露出头部,约15分钟即可苏醒。

亚种分布

序号
亚种中文名称亚种学名命名人及年代
1红颊獴指名亚种

  Herpestesjavanicusjavanicus

E. Geoffroy, 1818
2红颊獴越南亚种HerpestesjavanicusexilisGervais, 1841
3红颊獴印度尼西亚亚种HerpestesjavanicusorientalisSody, 1936
4红颊獴南亚亚种HerpestesjavanicuspallipesBlyth, 1845
5红颊獴孟加拉亚种HerpestesjavanicuspalustrisGhose, 1965- Bengal Mongoose
6红颊獴马来半岛亚种HerpestesjavanicuspeninsulaeSchwarz, 1910
7红颊獴霹雳亚种HerpestesjavanicusperakensisKloss, 1917
8红颊獴苏门答腊亚种HerpestesjavanicusrafflesiiAnderson, 1875
9红颊獴海南亚种HerpestesjavanicusrubrifronsJ. A. Allen, 1909
10红颊獴泰国亚种HerpestesjavanicussiamensisKloss, 1917
11红颊獴北苏门答腊亚种HerpestesjavanicustjerapaiSody, 1949

种群现状

  该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鉴于其分布广泛,种群数量足够多,该物种被发现于多样的开放栖息地,包括低使用强度的农业用地,因此栖息地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该物种以致于超过低危水平。无论是从栖息地的变化还是狩猎导致的压力对种群影响非常低,已经确定没有其他的威胁会导致该物种显着下降。

保护级别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红颊獴在印度被列入附录III。

  2000年8月1日,中国政府将其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三级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