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同名小说改编,“23秒,32年”,讲述了一对龙凤胎姐弟因唐山大地震而改变的命运。导演:冯小刚,主演:张静初、李晨、徐帆等。该片由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制作发行,于20接反慢10年7月2白面通是二田汉容英2日上映。
影片资料
【影片海报】 | 【影片基本资料】 |
| ◎译名唐山大地震/余震 ◎片名Aftershocks ◎年代2010 ◎国家中国 ◎字幕中文 ◎IMDB评分7.3/10426votes ◎文件格式BD-RMVB ◎视频尺寸1024x576 ◎文件大小1CD ◎导演冯小刚XiaogangFeng ◎主演徐帆FanXu....李元妮 张静初JingchuZhang....方登 李晨ChenLi....方达 张家骏JiajunZhang....童年方达 张子枫ZifengZhang....童年方登 陆毅YiLu....方登男友 张国强GuoqiangZhang....方大强 王子文ZiwenWang....方达妻子小河 陈道明DaomingChen....方登养父王德清 陈瑾JinChen....方登养母董桂兰 杨立新LiXinYang....邻居老牛 咏梅MeiYong....方达大姑 吕中ZhongLv....方达奶奶 刘莉莉LiliLiu....四川母亲 马秋子QiuziMa....赵主任 |
影片背景
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唐山地震真实场景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这场中国唐山市突发里氏7.8级(国外测量为8.2级)的强烈地震,仅仅几秒钟后,将唐山夷成废墟,65万6千1百多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万2千7百69人死亡,16万4千8百5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
剧情简介
1969年,卡车司机方大强在祈祷中演迎来了自己的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妻子李元妮差点因为难产送命,幸好母子平安,一家人欢喜地离货妈粮九集点吃开医院,从此过上普通却幸福的生活。时间走到1976年,唐山这个中型工业城市,一家人虽然只拥有很小的空间,却温馨和睦。姐姐方登明显比弟弟方达要活泼,方大强经常出门在外,来自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姐弟俩都特别高兴。7月的一个傍晚,方大强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社区外的马路上,方大强和元妮躲在卡车上亲热,突然——地震了。为救孩子360百科,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他们的生命轨迹才重新走到一起……
影片特色
【IMAX DMR®(数字原底翻版技术)】
这是IMAX公司开发出来的一种将普通35MM电影转化成IMAX格式影片的专有处理技术。IMAX DMR不仅仅是一种软件工具。它还是一个完整的、伤器线银裂端互子亚特制的端到端系统,目的是满足对影片同步发行的高要求。IMAX DMR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和快速。在其帮助下,无论是2D版的《变形金刚2》、次巴剧从斗《黑暗骑士》,还是3D版的<阿凡达>和《爱丽丝梦游仙境》,都能够第一时间保证IMAX版本式甲烈滑依新太范水与其他普通版本同时上映,而且效果更佳!正因为该技术的成熟,作为华语第一次尝试IMAX版的《唐山大地震》才能与其他普通2D的胶片和数字版本同时上映,保证了观众都能第一时间感受最强震级。
【IMAX影像优化器】
转制过程并不是处周毫注夜留别况门批输简单地格式互换,IMAX专有的影像优化器,对于每幅画面进行优化处理。原始素材内的有用信息,都会被仔细分析,并进行数字影像增强处理,使每一幅画面都能保持最高的影像保真度。这些增强数字影像质量的技术包括:增强画面锐度、颜色校正、清除图像颗粒、提高对比度、清除伪像和消除图像不稳定现象等。这种增强效果,对于人物的真实感尤为明显,对于《唐山大地二按球际足加震》这种富含亲情的影片,下婷垂名留印决反甲可以传达更为细腻的表情触动。
【IMAX 影院的影厅设计】能让每个观众都沉浸在电影世界中的IMAX专利影厅设计,是IMAX放映之所以成为电影史上最具身临其境感的院增系统的重要原因。每个IMAX影厅的设计之初,都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过精确的测量,不仅保证每个座位的舒适和宽敞,而且拒绝出现视觉死角难扬整还导修始,以保证每一个座位都能够得到乐火凯结复货呀北足够的观赏视野。这样一来,即便是坐在最前排或者最边列的观众也师表滑般企剧广同故际能够同样对“大地震”的全景一览无余。
【IMAX音响系统】
IMAX的均衡点声源扬声器技术利用五个分立的音频通道播放声音,使观众能够听出每个声音的声源所在。(传统的5.1分散音响系统通过多个扬声器播放声音,会使听众无法辨别声与请底重源所在。)每座I亚坚这团MAX影院都经过激光定位的声学处理,能够以最大的动态范围,准确、真实地呈现声音形象。因此,每座IMAX放映厅播放的声音都极其清轴数合晰,听众们不仅能听到一根针掉落到地面的声音,而且能听出这根针掉落的位置。每部IMAX影片的音轨都是未岩罗故德次维底师胞志罗经压缩的,并且都经过了特别制作,以适应I雷MAX独特的音响系统。在这样逼真的音响包围下,“大地震”的效果一定可以达根天轮迫继欢族云联到感同身受之境。
【IMAX银幕】
一进入IMAX影厅,每个观众最先注意到的肯定是那高达数十米的大银幕。其实IMAX的银幕可不仅仅是面积大那么简单。IMAX的专有高增益银幕,能够产生极其明亮的二维影像和无与伦比的三维影像。IMAX银幕微微内凹幅度,距离观众的距离更近,铺满左墙到右墙例意合准、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整个面积。这种大面积银幕是IMAX技术“最大化影像”理念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展现和领略“大地震”震撼效果的最有效的媒介。那些在真实世界中倒塌的高楼,在这个银幕上将有几近等高的影像效果。当它们轰然倒塌的那一刻,你一定会错觉自己就是历史的亲历者。
【双镜头数字放映机】
IMAX放映机是目前商业化放映系统中最先进、精密度最高、功率最强大的电影放映机。图像和聚焦的稳定性远远超过了普通放映标准。IMAX放映机系统一直使用双镜头放映模式,其亮度比常规放映系统高250%。尤其是对于《唐山大地震》这种画面色彩偏暗的电影,高亮度是保证观众视觉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配合IMAX银幕,放映时可定位像素的数量比传统放映系统增加了2倍,也极大地提高了影像的锐度,令画面中的线条和边界更加清晰。IMAX摄影机还能实时侦测银幕状态并得到反馈信号,从而自动调节放映的影像,使之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最高的影像保真度。经过时间的检验,IMAX体验确实堪称增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享受的技术元素的特殊组合。为了迎接好这次《唐山大地震》,内地又在上海和杭州各新增了两块IMAX银幕。届时,包括港台地区在内,同时上映IMAX版本《唐山大地震》的影院将达到17家。而日本、韩国、英国和北美等地也将随后跟上。这一次IMAX版《唐山大地震》势必将成为IMAX技术六大利器的最佳展品。7月22日,32年的亲情情动人心,23秒的地震震撼全球。
影片看点
【那一夜的蓝光与骤雨】
一群蜻蜓飞过,蓝光压城,23秒地震,建筑物坍塌、人奔逃、遭重压。在断壁残垣下,无数双大手、小手扑满灰尘,绝望紧握。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在纺织女工李元妮家废墟下,一块重重石板两头压住了方登方达这对龙凤胎姐弟,已失去丈夫方大强的李元妮,在“只能保一个”的万难抉择下,最终救下儿子。而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场大雨中,原本以为逝去的女儿倔强地站立了起来,从此母女两散。《唐山大地震》开篇5分钟,冯小刚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宁静,虽然这段特效时间并不长,却堪称国产影片中特效制作的巅峰。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第一枚催泪弹就此爆发。地震过后,徐帆扮演的母亲失魂落魄,面对石板下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不成人形的她咒骂起老天:“老天爷,你王八蛋!”——短短七个字,是控诉命运的不公,是对无奈选择的忏悔,如尖刀般直刺情绪早就难以自已的观众,影院内哭泣声此起彼伏。
【方达,我的儿,我的命根】
方达的奶奶来了,在痛失儿子和孙女之后,她风尘仆仆地赶来,只为想讨要她的孙儿。“我懂她的意思,但我不能,因为没了,就真的没了。”不过最终元妮还是让孩子去了,济南也许比唐山好。送孩子上车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母亲,元妮有种窒息的痛,方达是我的命根,这一走就是要我的命啊!车走了,车停了,孩子的大姑把孩子放了下来,母子狂奔相拥而泣让元妮又活了过来。很难想象平日里尽演刻薄角色的徐帆这一次完全脱胎换骨了。把一个痛失丈夫和女儿的母亲演得入木三分,让观众跟着她同喜同悲。
【这么些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
谁的心里没有余震?32年了,元妮一直不知道原来女儿还活着。母女相见的那一刻,她在厨房默默地包着饺子,双手不停地哆嗦,双肩微微地抽搐。那一次的选择,让她幼小的心灵就此撕碎,难以缝合。她走进来,元妮不敢出去,让女儿进屋,屋里有为她准备的凉水浸过的西红柿,那是32年前的承诺。跟在她的后面,她回过头,蹒跚着扑通跪下,用唐山话撕心裂肺地哭诉:“登儿,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这么些年,你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一跪无疑是整部影片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不颤栗,不泪奔,很难。之前一直强撑着没哭的男观众,看到这里也终于忍不住了,狂飙眼泪。
【妈,对不起!对不起!】
父亲的墓前,一家人终于团聚。成年后的方登在隔壁看到了自己墓地,这里面,放着的是她用过的书包和文具,还有一些用牛皮纸包着的包裹。拿出一包打开,里面竟是课本书。“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书,你一本,我一本。”弟弟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抱着女儿哭了。与上一次母女相见的催泪点不同,这是一次温暖的流泪。冯小刚将结局做得恰到好处,他让受过的伤在新的地震、对别人的救援中得到了清洗,受伤的人也选择了彼此原谅。女儿误解了妈妈32年,在救援汶川地震时看到另一位母亲的无奈选择,她有所领悟。重回唐山,在自己的墓前,她终于懂了母亲的艰难,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观众也跟着释然。
演员演技
【徐帆撑起整部影片的魂】
一帮老戏骨,如徐帆、陈道明、陈瑾、杨立新的加盟,让《唐山大地震》在震撼故事、情绪节制和压抑爆发之间找到了准确的平衡点。片中的哭点层出不穷,徐帆饰演的龙凤胎母亲李元妮感染力最为突出,多次制造哭点让人泪如雨下。就连铮铮硬汉陈道明,也首次把银幕前的第一滴泪献给了这部影片。
【负罪的母爱】
徐帆6年后再牵手冯小刚——足足有6年,徐帆都没有在丈夫冯小刚的电影中出现过,直到《唐山大地震》。而此次徐帆出演跨度达30年的角色,有了更成熟更丰富的体验。她是全片的重心,一个背负内疚,心如碎渣的母亲,她甚至不愿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如果我过得花红柳绿些,我就更对不起他们。”在电影里,徐帆已经完全与元妮这个角色重叠了,她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观众的神经。可以说,这部戏成就了徐帆最精彩的演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部电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部《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为妻子蓄谋已久了。不过,徐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准备角色。“我的记忆和经历就是很自然地为这个角色积攒了。”徐帆说:“他们把剧本做完给我看的时候,我就知道怎么演了。可能跟自己现在的年龄有关。李元妮这个角色要从30岁演到60岁,我不太把注意力放在挑战上,而是顺其自然。”
【情的父爱】
陈道明第一次演哭戏——陈道明扮演的养父,是全片最温暖最坚定的角色,在小说原著里,这个角色本来应该是善恶兼具的复杂人物,但正因为陈道明,因此成就了现在的“慈父”,他和妻子是到唐山抗震救灾的军人,收养了“地震孤儿”方登。他把方凳当自己的孩子来养,把她当掌上明珠,头痛时,为她揉头;高考时,支持她的理想;他如所有父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女儿,当女儿怀孕出走,他放下军人的尊严,痛打负心汉;陈道明的爆发点,着实惊人。从年轻的军人一直演到老人,每个状态都拿捏到位。特别是当女儿带着外孙女出现在眼前时,那份疼惜溢于言表,“这么多年,你到底上哪里去了?”寂静的客厅,陈道明从沙发上站起,两行泪水从眼里涌出。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陈道明在银幕上哭泣,也理解了“父爱如山”的意义,泪从心涌。
【压抑的失爱】
张静初演了两个自己——与以往我们看到的倔强的张静初不同,这一次她演得不算狠,但却到位。你能看见一个阴郁的,不原谅的,不包容的方登。和张静初刚出道就让人刮目相看的<孔雀>相比,这部《唐山大地震》让这位国内一线女星的表演更加如鱼得水,如同一个神奇的轮回,两部电影中她都演的姐姐。母女相认的那一幕,让无数观众肝肠寸断,本来冯小刚让她没有在那个场景中哭泣的,但情之所至,无人能够抵抗,张静初的眼泪如同泄洪般喷涌而出。就像张静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这部电影最过瘾的其实是让自己扮演了两个人:一个是自闭内敛的年轻方登,另一个是奔放激越的成年方登,这种表演体验是她在以前所有电影中没有得到过的。
幕后制作
【真实的历史事件背景:还原23秒的真相】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前后23秒,构成了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主要部分。23秒里的惊天动地,在电影里只用了占不到全片1/3的篇幅呈现,时间虽短,一方面用以拉出之后绵长不觉的震后伤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电影最高拍摄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整个80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对那场地震的印象远不及汶川地震,如此大的伤亡人数和破坏面积只在好莱坞灾难片里见到。为全景式表现1976年的这场灾难,冯小刚首次用IMAX技术来拍摄《唐山大地震》,观众也能通过将近7层楼高的巨幕沉入漫天的尘埃中,看到那些夺去生命的砖墙瓦砾、衣不蔽体的尸体、呼唤亲人名字的生者、撕心裂肺的血肉分离,真实地体会到那场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和好莱坞灾难片《2012》(评论)不同的是,《唐山大地震》是真实发生过的灾难,它曾经对一些人的生活造成致命的打击。23秒的地震带来了什么?242419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区),36万多人受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城乡民用建筑被毁率达95%,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事隔三十二年,汶川地震爆发,在全国的抢险救灾队伍里,唐山人成为最特殊最踊跃的一支。这个真实事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对人感情的冲击,是难以计算的。
【真实的亲历者们:群众演员经历过大地震】
与中国这几年的大片一样,《唐山大地震》同样动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但这次的群演比过去任何电影里的群演都来得特殊,他们是唐山本地的市民,其中大多有过家人在大地震中罹难或幸存的经历。很难说参演《唐山大地震》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再揭记忆伤疤,还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在地震以后对亲人的怀念,但从各种花絮里群众演员全情投入的场面来看,他们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演戏,而是一场集体追思。唐山的群众演员们在拍摄中站着、躺着、蹲着时的眼神、表情全都回到了1976年7月28日那个夜晚,被人工雨一次一次浇淋的他们毫无怨言地坚守阵地直到收工。曾有一位母亲抱着已经精疲力尽的六岁女儿坚持到戏拍完,她说她想让女儿知道,当年妈妈只有六七岁的时候是怎么活过来的。这些唐山市民们通过这部戏,将那些过去已久的伤痛重新拿出来,从压抑到宣泄,这是一个外人很难说道的过程。在一场街头祭奠的戏里,群众演员的哭声像针一样刺痛人心,很多人直到机器停了也仍旧泣不成声,他们早已忘记自己在演戏,而是真的在给逝去的亲人烧纸、说话。
【真实的场景道具:回收70年代生活用品】
再造唐山一条街——为了真实反应人们记忆中的70年代,冯小刚在筹备《唐山大地震》初期,就已经和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取得联系,但樊建川个人收藏的半导体、日记、老影集等文物并不能解决燃眉之急,于是,剧组在去年三月就开始向全社会征集上世纪70年代的各种生活物件,向京津唐地区市民征集中国最早的“四大件”——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缝纫机,并详细标明需要飞鸽、永久自行车200辆、日立电视机、双卡录音机两台等;向全国人民征集各种车辆,如老上海、红旗、伏尔加、大小公共汽车、洒水车、消防车、起重机等,后来还从杭州市一医院弄到大量的七十年代旧病历、旧化验单等进行仿制。这项征集活动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得到了很大的反响,一方面让电影的时代特色更加鲜明,一方面也为剧组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资金。小细节可以通过真实旧物的填充来让它更完美,但是场景部分就只能通过再造。剧组在开拍时就选择了唐山南湖公园的一条堆满垃圾的街巷,先用无烟炸药把整条街炸毁,然后在这1.3万多平方米的地方,参照旧照片再造了1976年地震前的唐山旧城,许多老唐山人记忆里的建筑全都拔地而起,胜利路小山办事处、路南区新华小学等等,全城耗资千万耗时三个月,仅拍摄四天就再次被推倒成废墟。
【真实的情感共鸣和血泪体会】
演员受伤痛到麻木——《唐山大地震》的大场面戏一样容易造成演员受伤事件,人工制造的雨雾、尘埃,每个演员都把自己涂成泥人,磕碰出伤口也很难察觉到。在地震23秒里的那场戏里,需要全景表现许多居民站不稳摔倒在地的场面,有些群众演员是真摔,流出了真血。在一群废墟之中,演员们要完全忘记伤痛地跑着喊着家人的名字,无法顾及飞沙走石,像徐帆等主要演员,创口贴成了他们的必备物品。
三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许多80后、90后对唐山大地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但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海地地震之后,他们对《唐山大地震》里这场40、50、60、70四代人的灾难回忆必然会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唐山大地震》中方家的悲欢离合,尤其是方登对母亲李元妮复杂的感情,在唐山大地震时因一个抉择种下怨恨,在汶川地震时因一次拯救而获得释怀,还有无数唐山人像方登方达一样怀着感恩的心投入到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在救援中,亲历者撬开了那场灾难压在心灵之上的巨石,而未亲历者,也因为汶川地震感受到了当年形势更为恶劣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没在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时拍这部戏,而选择在汶川地震之后,就是因为情感的共鸣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令社会能长期地关注四川灾区,而新的伤口也在对旧伤口的平复中走向痊愈。
戏里戏外
【小“谋女郎”张子枫】
如果说张艺谋借北京奥运会捧红了最小“谋女郎”林妙可,那么即将于2010年7月22日上映的冯小刚电影作品《唐山大地震》,最能成就的一个演员就是现年9岁的小姑娘张子枫。记者日前电话专访小姑娘,得知她已签约华谊兄弟,是该公司旗下年龄最小的一位明星,作为“冯女郎”,她的星途不可限量。
最小冯女郎演戏有一套——许是之前作品中的出色表现,让张子枫在童星圈内积累了好口碑,让《大地震》剧组在寻找片中童年方登的扮演者时,亲自找上了门。张子枫回忆起自己和冯小刚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之前都听说他很大牌,第一次见面压力还是有的,不过聊着聊着就聊开了,叔叔是很温柔的一个人。”张子枫在片中扮演童年方登,当大地震来临,她和弟弟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面临两个只能救一个的境地,当母亲选择了救弟弟的时候,一串眼泪顺着小方登的脸颊流了下来——这一幕是原著小说和电影中最催人泪下的一段,记者问她拍摄时在想什么,她哈哈一笑:“(哭)很简单啊,让自己入戏、进入那个角色就好了。”
最小华谊妹不露也锋芒——妈妈告诉记者,张子枫5岁上学前班的时候开始拍广告,到现在一共拍摄广告10则,多部电视剧以及电影。和大多数过早入行的童星一样,张子枫在一问一答间也有着和同龄人不一样的早熟,不过小姑娘的早熟里并没有狡黠的成分,倒是有着难得的大气、淡定。拍完《唐山大地震》,华谊公司就和张子枫签了约,签多久,张妈妈说不便透露,但是作为冠上了“冯女郎”这样一顶金光闪闪的大帽子的华谊妹,张子枫接下来的锋芒是可以想见的,放眼国内,也只有周星驰捧红的“星女郎”徐娇、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林妙可可以和她相提并论,对此,张子枫自己的态度是——不知道,也不管别人怎么叫自己。
【关于影片的情感】
冯小刚说,看《唐山大地震》流泪只说明观众被它触动了,但这并不是他成就感所在。冯小刚一直在拍的时候、剪的时候都控制着。冯小刚觉得,电影讲了中国人对家庭的眷恋,亲情的力量特别大。“我在剪的时候已经找了我的朋友来看。我的朋友分好几个圈子,但在看完这个片子之后,看法都比较一致。就算是那种挺不是东西的人,看完了也觉得,‘唉,回家陪陪老婆孩子吧。’” 冯小刚自己也有被影片感动的地方。在影片结尾,徐帆说:“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30多年没有个信。”放到这一段冯小刚都会出去,不看这一段。拍这场戏的时候他也是。拍完了以后大家等着导演说行还是不行,其实冯小刚觉得非常行,只不过得平静一下才能搭腔。另外,在剧本上最让冯小刚难受的一段,就是奶奶和姑姑要把孩子带走的那段。拍的时候没感觉到,但是混录的时候把音乐往上面一放,冯小刚就觉得那一段看着非常难受。
【关于特效】
对于特效,冯小刚说,“拍《集结号》的时候,脑子里还是比较清楚自己要什么东西。拍最新电影《唐山大地震》你要知道,之前设想了很多,结果拍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需要多少钱,那个需要多少钱,这个做不了太贵了……老是觉得钱不够!头疼!” 冯小刚认为,地震要拍得不像,故事就不成立。所以他拼命跟技术人员强调,一定别拍成《2012》那样的。因为看《2012》的时候,从头到尾观众都知道那是特效。“好莱坞这些做特效的人就跟我说,特效分两种,一种就是《2012》这样的,你能看出它是电脑做的。还有一种特效,比如说《大兵瑞恩》,抢滩登陆的戏,拍的时候只有两个艇和100多人,但是拍出来之后是海面上上千艘军舰,上万个士兵,那种是不能让观众看出来的,你看的时候都不知道,这电影有特效吗。他们问你要哪种,我说我要后面那种。结果他说,这种的贵!拍这个戏,震前搭这条街2000万,地震特效3000万,再连人带部队带道具,这一部分占到总预算的三分之二了。”
【影片的核心价值观】
冯小刚觉得影片里有一点,跟他的其他片子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听说一个电影讲的是人性,你去采访一导演,导演说,我这电影讲的是人性。什么是人性?我肯定不会太去拍那种特别拧巴的人,特别恶、特别黑暗的那种。但我还是痴迷于人性中最柔软的、最温暖的部分。大家经常问为什么我的电影有票房,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哪怕是一个喜剧,这个喜剧里头也都有特柔软的部分。”
【《唐山大地震》被删戏份】
《唐山大地震》全片训其实有3个小时,冯小刚删了半典个小唐时的生活戏,龙凤胎心灵感应戏分几乎全被删除。片中,“方达”和“方登”姐弟32年没有见面,但给孩子取得却是同一个名字“点点”。王中磊说,《唐山大地震》其实全片有3个小时,删得比较多的是两姐弟生活的部分,埋的线很多,最后没剪进去。“原来的剧本里,姐弟两个是非常对应的,非常强烈地突出他们两个是作为孪生姐弟之间的感应。”最离奇的心灵感应是,张静初扮演的方登一头疼,弟弟方达那边的手就会痛。因为篇幅和节奏的考虑,最后被删了。
“我和姐姐其实也有现实当中的擦肩,但是姐姐放弃了。”这一被删的情节让李晨颇觉遗憾。他说,影片中张静初扮演的方登在抗震救援现场重逢,实际上方登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弟弟和她在一个城市。“我蹬三轮车拉到陈道明老师,为了感谢他,给了他一张名片,上面有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方登看到了,把名片扔了。”张静初也称特别喜欢那段戏:“我在火车上正在哭,当时讲到养母生病,养父买盒饭,养父给了我这张名片让我找亲人,我却把名片扔到窗外让它随风飘走。”
拍摄花絮
·拍“地震戏份”不需要雨水,可前些日子经常下雨,剧组只能等,但成本大大提高了。剧组拍摄租用了英国产名为“MotionControle(摄影机运动控制)”的机器,一天租金是3万多元,两名英国助手一天就要1000美元。原先计划租5天,但由于下雨,耽搁了近6天,20多万元就打了水漂。
·为追求真实,投资方在两三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搭建了10多栋楼房作为实景。盖真正的楼房根本不可能,投资太大,只能是半布景、半真实的楼,楼房既没浇筑、也不挖地基。但在拍摄中,上百名演员和工作人员、机器设备等都要上去,再加上秋季多雨,大大增加了楼房垮塌的危险。
·对于拍摄地震时,剧组特意邀请了欧美和韩国的淘宝网技术顾问进行协助。双方时常争吵,有时发火了还会威胁冯小刚,说要是用对方的建议就撂挑子。冯小刚作为导演,只能静下心来当“和事佬”。
·张静初表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戏,是片中母亲徐帆向她下跪,对方演得太好了。她说:“本来导演要求我不能哭,但我被融化了,忍不住哭。”
·拍震后戏份的时候天气已经是十月份,已经比较冷了,但影片反映的是七月份的事情,很多群众演员穿的是裤衩背心拍雨戏非常之冷。张国强特别感同身受,“有一个男群演给我印象特别深。他穿一个大短裤,跨栏背心,白色的。出现在一个大全景里面,本来晃一下摔倒就行了。但他完全是真摔啊,流的全是真血,我真的佩服他。”
·1976年的部队服装现在根本就没有,因此就要找出样品到加工厂订做,剧组最后找到八一厂才解决了问题。
·拍一场烧纸的戏,就是讲地震10年以后,大街小巷都在烧纸,祭奠家里失去的亲人。剧组请了很多唐山的群众演员。整条巷子里头一片哭声,当时冯小刚说:“停,停,我们拍完了。”他们说:“我们停不下来。”
·影片中的植入广告:元妮30多年来喝的一直都是某国产品牌白酒,而且每次都对酒瓶商标有个正面特写,方登的养母在病重时交给她一个存折,同样特写了存折上的“中国××银行”等几个大字。而当方达开旅行社致富后开着一辆进口名车出场时,观众又再一次笑场了。除了镜头,台词里也带着广告语,当下属问方达为客人买什么保险时,方达说:“咱一直买××人寿,踏实!”
·跟小说比电影有不少改动,小说因为篇幅有限,主要描写了女儿的经历,电影把母亲李元妮这条线充实了很多。李元妮在小说里不是一条主线,作者只架起了一个框架。陈道明饰演的方登养父在原著这是个善恶兼具的复杂人物,但在电影中这一角色完全正面化。
·张国强透露,冯小刚是一个很拼命的导演,剧组大事小情他都管,而且冯小刚有个习惯,他总在眨眼睛,其实他是在思考,想事情。
·华谊负责人王中磊介绍,还原老唐山的片场是在一个垃圾场上重建起来的,历时3个半月。
·《唐山大地震》剧组共动用国内外90名特效工作人员,花费8个月时间,完成了260个特效镜头。
·在《唐山大地震》中,3分钟的地震场面里有不少人被压死砸死的画面被处理虚了,冯小刚解释说是考虑到观众特别是四川人民的感受。
精彩对白
李元妮母女相见的那一刻,她在厨房默默包着饺子,面对女儿,她蹒跚着扑通跪下,“登儿,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这么些年,你从哪儿冒出来的?”
李元妮:“老天爷,你王八蛋!”
方登在隔壁看到了自己的墓地,里面放着她用过的书包和文具。“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陈道明:“就是上大学,那大学里也出了不少废物。”
李元妮说:“为什么非要出去,唐山很大了啊。”方达说:“唐山大?妈,你电视都白看了。人家山里的都去深圳闯荡了,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石家庄呢。”
地震前,方大强李元妮在楼下的卡车车斗里准备做爱。李元妮说:“这么热的天,不会全唐山就只有我俩干这事吧?”
评价导演
●王中磊:我觉得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有无限的潜能。最开始和冯导演认识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过他可以拍《天下无贼》、《夜宴》 <集结号>这样的电影,但是现在随着合作越来越默契,我发现所有的题目都可以被他攻克,但在攻克的过程中,他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唐山大地震》在拍摄初期的时候,他又陷入了一种焦灼的状态,“我要不要完成,我还能不能完成”,对于他来说,拍摄这样的电影是一个挑战,如果全部都是文戏的话,他会觉得很容易把握,以他的人生阅历,对于每一段剧情,每一个演员他都会有自己独到而准确的理解,但到技术层面的时候,他觉得既然冠有冯小刚的名字,那就一定要把它拍的不一样,这时候他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我们在拍的时候,整个地震的场面是推翻了重新拍了第二遍的,当时我们拍完第一遍之后,觉得之前的拍摄方法不好,就决定重新拍,所以小刚确实是一个敢于挑战的人,也是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弱点和需要告诉我们的导演。他需要集体的力量,这是很多导演做不到的,很多导演还是愿意把自己柔软的一面隐藏起来,但这恰恰也是冯导成功的原因。冯导演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曾经说过,每一个导演都希望自己的电影有非常多的观众可以看到,他在以前拍片的时候也会有这方面的负担,比如说这部电影美国观众能不能看懂,香港观众能不能看懂,后来他发现把这些压力加到自己身上只会让他的作品变的不纯粹,所以几年前他觉得我要把自己的关注点专一的放在中国的观众身上,也正因为这样他赢得了票房上的不断成功。其实我发现这个力量是相互的,当他越单纯的去聚焦一个文化人群,作品纯粹“为中国老百姓服务”的时候,反而变成是非常强大的,乃至全世界共通的。正是因为他坚持这样的创作方向及直抒心意的纯粹表达使他的导演个性及影片特点越来越明显,我认为冯小刚导演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导演,悲喜巨匠”。
●陈国富:我跟小刚的合作一直是比较放松的,不像<狄仁杰>或《风声》时那样,我基本要盯着每一个环节。小刚自己的能力很强,他的团队和他也已经很有默契。通常是当他碰到问题,想要找一个人商量的时候,就会来跟我讨论一下,当然我看完剧本也会提一些我的看法。现在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在拍摄过程中我就不断在问一个问题,地震在电影一开始就发生了,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悲剧的性质是什么,那么在之后长达两个小时的过程当中,作为观众我们是在等什么? 四分钟的地震场面发生完了之后,是什么东西拉着我们往下看,当然电影剧本写得非常细腻,但我担心的是,观众在看过了那么震撼的画面后,那么长的文戏是不是能支撑他们观看的热情。如果按照我以前的习惯,我不敢这么编,也不敢这么拍,这就是小刚很大的一个能耐,因为他看出来这个故事背后是什么在支撑,他可以一下就找到感情的重心在哪儿。我一直觉得好的导演都应该多做监制,把自己的所知所学运用到不同的作品中,因为你做导演最多一年也就是一两部作品,但做监制的话作品数量就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把很多自己的东西放在影片中。我跟小刚可以在彼此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合作,我们比较像是朋友,而不是那种简单的合作关系。《唐山大地震》我一天都没有去探班(也因为当时正在制作《风声》),不像以前我觉得还会亲身去看一看,感受一下,但当他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沟通商量。或者是我看过他的粗剪之后,跟他谈一下我的感觉,也许会对他的取舍有一些帮助。这是一种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我一直在强调的,其实是媒体都一直在忽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冯小刚一直在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处境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对于这个社会的演变也一直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前他是喜剧包装下的作品,所以大家就从市场、商业这样的角度去看他,没有看到我刚才说的更深层次的一面,我不知道他对现实的这些沉淀和反应是有意识的,还是在创作过程中下意识的表现,我觉得他的作品保留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记录,你可以看到这十来年的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这其中的价值观又产生了怎样的转变,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怎样去面对这个讯息万变的社会。另外作为一个导演,他的创作状态非常好。我从没见过他皱着眉头坐在那边苦思,这场戏该怎么拍,这个演员该怎么演?这个场景该怎么设计?我觉得他在行动中就把很多事情都完成了,这是他的特点和能耐。因为很多导演在创作过程中都好像跟作品有仇,跟投资人有仇,跟剧组有仇,但小刚完全不是这样。这种怡然自得的态度也表现在他的作品里,他的作品你在看的时候是不费劲的,几乎透明的。
●徐帆:我们有六年没在一起合作了。这期间我得益于拍电视剧、拍别的电影,拍了不少的好戏,对我是一个锻炼,让我慢慢变得特别自信和坚强,觉得更会与人沟通了。之前我们之间的合作,我就是听他说,他告诉我怎样,我就说好,是在执行和接受。这次有很大不同的是,我试着跟他商量,可不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让他去选择。头两次碰的时候,不光是他,我也有点不习惯,但既然我可以试着跟别的导演沟通,我想我也可以跟他沟通。这说明我们有工作状态了,不只是生活状态。他拍戏一次比一次更难了。我经常想,你完了这个事以后一定要好好休息。我非常非常心疼,但帮不上忙,只能看着。
●陈道明:和小刚之间完全是缘分,有一种默契。谈到创作上,我们俩之间没有太多的障碍,我一说,他一说,都互相能懂,所以跟小刚这样的导演合作就是不累,他会很清楚的告诉你他想要的东西,而且他有很宽松的导演意识,让演员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不是一个很教条、很八股的要求方式。
●张静初:他对台词、对节奏都很敏感,用最平实的语言就会让你觉得怎么那么逗、那么生动,这是他的一种天赋,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听他说台词就好像是贴心窝子的那种话。在我之前拍过的所有戏和合作过的导演里面,冯导的这个特点是最突出的。他是个不愿意把大家弄得非常累的导演,我们这个戏虽然非常苦,但是拍夜戏的工作时间都是下午两点到晚上十二点,之前拍戏可都是熬大夜的。有时你在现场看他急,你就会担心他,因为导演心脏不是特别好,你就会想导演千万别生气了,再生气就会容易伤到心。
●李晨:这是我和冯导的第三次合作,第一次是《集结号》,第二次是和葛优老师一起拍的一个公益广告,第三次就是这个《唐山大地震》。他特别细致,你能想到的他全能想到,你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甚至我们在一个地方拍戏,他走过来之后发现方达家里祭奠爸爸和姐姐用的小香炉、小罐子上面有土,他就会问为什么这上面有土,这个上面是不可能有土的,因为家里人会经常擦拭。他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他会教演员很多很多,你在他面前表演,他就看着你,我估计他脑子的转速恨不得有5000转。
●张子枫:导演叔叔挺温柔的,说话也特别温柔。一开始我觉得导演应该有导演的那种样子,但导演叔叔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厉,看来是我想错了。他对我们大家都挺好的。
●张家骏:第一次看到冯导演是拍戏的时候,我对他没什么印象。他就告诉我怎么演,要是不好就告诉我,告诉我的时候不会很凶,但他对道具组什么的组员就有点凶。
●吕乐(摄影):冯导在视觉上有他自己的美学观念,片子是导演的,作为摄影,在最关键的时候应该服从导演。在片场冯导容易性子急,像短跑,每天就跑100米,但跑的好。
●胡晓峰(制片):这是我和冯导的第三次合作,前两次是《夜宴》和《非诚勿扰》。他很直爽,即便他在现场有点急,但最后你看到那个结果是好的。我觉得每个导演都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冯导演就是愿意在现场创作一些东西。我必须要适应他这种创作风格。他有的时候会对一件事发很大的脾气。但他都是对事不对人,都是为了这部电影。
评价电影
【开场哭点:选择救儿子放弃救女儿】
有人说,这是一部哭戏多达28场的片子;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人泪流成河的片子;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人哭痛了五脏六腑的片子。130分钟的影片里,观众不飙泪几乎不太可能,就算是铁骨男儿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但冯小刚保证过,哭后一定不会绝望,一定是温暖的。本报在此提前揭秘片中几场重头哭戏,也许字里行间还不足以让你泪如雨下,那么就请走进影院感受心灵的震撼。影片开始10分钟不久,持续了23秒的唐山大地震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天崩地裂间只见沙土坠落、花盆倒地,电线直冒火花,水管崩裂开来,水花花往外流,老吊车的钢缆崩裂,人们疯狂地奔跑防止被砸倒,房屋也随着地震在一点点坍塌。而这个时候方登和方达姐弟俩正在屋内睡觉,他们被突如其来的地震吓傻了,只顾大喊“妈妈”。徐帆扮演的李元妮和张国强扮演的丈夫方大强拼命要冲回屋里救孩子,眼前的房屋纷纷倒塌,李元妮疯了般要奔回去,方大强一把拽住妻子,自己冲过去却被砸死了。
面对瞬间死去的丈夫,李元妮嚎啕痛哭。这时,有邻居发现方登姐弟俩被砸在一块水泥板下,方达喊疼,方登忙着安慰弟弟。李元妮跑过来只看到一头的方达,却看不到被砸在另一头的方登,由于翘起石板的一头就要砸到另一边的人,邻居问李元妮救哪个,李元妮哭喊着“两个都救”。被压着的方登嘴里喊着 “妈妈”,一边用石头敲击地面,希望引起妈妈的注意。时间紧迫,再不救就来不及了,李元妮痛哭地喊出“救弟弟”,被妈妈放弃的方登默默地哭了,只见泪水划过她的眼角,嘴里念叨着“妈妈”,观众看到此处无不落泪。被迫放弃救女儿的李元妮在瓢泼大雨中抱着方登的“尸体”嚎啕大哭,嘴里反复说着“妈妈对不起你”。邻居催促她照看弟弟,李元妮只好放下女儿,空留她一人躺在地上。
【中场哭点:不舍方达被奶奶姑姑接走】
地震后一切慢慢恢复了平静,李元妮带着方达相依为命,而方达却在地震中不幸失去了左臂。由吕中扮演的奶奶和咏梅扮演的姑姑从山东济南赶来唐山,为了不拖累李元妮,她们决定把孙子带回去抚养,这一段的对话也绝对催人泪下,此处也是让导演冯小刚异常感动的段落。夜晚,奶奶抱着入睡的孙子,姑姑坐在奶奶旁,她们眼含泪水地对李元妮说道:“方达我们还是带回去,你也不能一辈子这样,以后还要找个好人家嫁掉。 ”李元妮不愿放弃儿子,“你们把方达带走,就我一个人,这个家就没了。 ”眼见元妮的执着,姑姑提议说:“你和方达都过去,你要是愿意找个工作就工作,不愿意就在家照顾孩子。 ”但元妮仍不肯走,因为丈夫大强在这里,她要守护陪伴他。第二天一早,元妮送方达跟姑姑、奶奶上了汽车,眼里满是不舍,方达上车后,嘴里喊着妈妈,元妮只能跟他挥手再见。看着远去的汽车,元妮伤心地哭了,车里面的姑姑和奶奶看着元妮的身影若有所思。最后,汽车停下,方达从车上下来,飞快地向妈妈跑来,元妮紧紧搂着自己的儿子,从此母子二人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结尾哭点:母女相认元妮跪地道歉】
全片的又一波催泪高潮发生在片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已远嫁加拿大多年的方登赶到汶川参与救援,已经开了旅游公司的弟弟方达也赶到当地做志愿者,两人都加入到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唐山人组成的救援小分队中。在休息间隙,方登意外听到了方达和老乡的对话,姐弟俩在灾区相认。 32年来都不愿回到唐山找亲人的方登终于跟方达回了家,从她进门起的一幕幕都非常揪心。在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的一天晚上,姐弟俩都喊着要吃西红柿,元妮表示只剩一个西红柿了,就让给弟弟方达吃了,当时方登还很生气,并说妈妈 “骗人”。而在32年后母女相认,方登进门的第一刻,镜头就切给了泡在水盆里的5个西红柿,方登看着要哭,观众看后也都忍不住流泪。元妮看到方登后当即就跪在地上,“妈对不起你,给你道歉。 ”而后的一句“你这是从哪冒出来的,这么多年怎么没个信儿啊”更是令人伤感。最后,一家人去墓地拜祭父亲,方达也找人把方登的墓给撬开了,里面除了有当年的小书包,还有一摞课本,方达告诉姐姐:“妈每年都是买两份课本,你一份我一份。”再也忍不住的方登蹲在地上痛哭,“我恨我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来找你。 ”母女相拥,多年的心结终于化开,看到此处不少观众都已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征集活动
【启动“我们的全家福”征集活动】
于2010年7月22日公映的年度大片《唐山大地震》正式启动“我们的全家福”征集活动。导演冯小刚携影片主演徐帆、张国强、王子文、张子枫、张家骏及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共同出席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据悉,此次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展开,所有珍藏全家福照片的网友都可将照片传至活动专用邮箱,征集时间将于2010年5月30日持续至6月30日,最后由冯小刚导演亲自从中挑选一组家庭参加《唐山大地震》首映礼。
【主创分享30年故事,大地震见证中国30年变迁】
由华谊兄弟发行,唐山广电、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公司联合出品的《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普通唐山家庭在震后32年间的悲欢离合,宣传语“23秒,32年”贴切传达了影片的核心故事和时间跨度,而片中几位主创也各自经历了60、70、80、90直到21世纪最初十年的种种社会变迁。冯导表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18岁,当时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在发出声音。我妈说地震了,拉着我和我姐就往外跑,跑到楼下发现很多邻居都没穿衣服,印象非常深刻。”徐帆和张国强记忆最深的是80年代。徐帆动情地回忆道:“80年代我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很多比我大一点的女孩,备嫁妆都喜欢钩针,做杯罩、垫子等等,特别漂亮。”而张国强印象深刻的是“戴礼帽批大衣的许文强多了”。在片中扮演徐帆儿媳妇的王子文出现于电影中的90年代,她跟李晨饰演的成年方达相识、恋爱、生子,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进口的东西越来越多、工地越来越多。冯导此时开玩笑地表示:“90年代都流行开公司,我跟王朔就开了一个,但到今天也没当成老板。”
出生于2002年的张子枫和张家骏今年同样8岁,一个饰演童年方登,一个饰演童年方达。两个小朋友在拍片时就“总爱问十万个为什么”,发布会现场更加可爱,一个出现口误说“妈妈饰演徐帆”,一个则对着自己和爸爸的圣诞节照片想不出到底收到什么礼物。
为在电影中真实还原年代感,冯小刚导演曾于去年开机前向全国观众发出征集服装道具的诚恳请求,此举一出立刻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响应,同时也让散落在民间的大量“古董宝贝”重新浮出水面。不到两个月时间,剧组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捐物,包括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洗衣机等“大件”道具和老车票、粮票,老式BP机、老式手机、Walkman、70年代服装,80年代连衣裙、凉鞋、皮夹克、运动服等“小件”道具。为表示纪念及感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