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手早作剧 《王子复仇记》系根据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改编。它是一次东西方戏剧的交汇,也是一次文化的对话。
简介
新编京剧《王子复仇记》系根据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改编。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一来自种诗剧的格式,并不受西方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它空灵的舞台,充满感情和思辨色彩的语言,为剧本奠定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的故事发生于丹麦宫廷,主线清晰,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比较适宜搬上京剧舞台。但对哈姆雷特性格的解释,历来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这既是对改编的一次挑战,也为新编京剧《王子复仇记》提供了开掘的余地。
将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基适承厂降配著带按两套雷特》改编为京剧,是一次东西方戏剧的交汇,也是一次文化的对话。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的赤城国,国王雍伯意外被毒蛇螫死,其弟雍叔即了王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又迎娶了自己的嫂子——王后晚过姜戎为妻。
父亲的意外死亡,母亲的匆忙改嫁,令王360百科子子丹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好的理想开始破灭。在好友夏侯牧的引导下,子丹深夜见到了父亲雍伯的鬼魂,得知生父实于批为雍叔所害的真相,立志要替父复仇。
子丹整日神思恍强序字喜深缩罗船天也乎,说些似是而似者温未局连责油读够认蒸的话。
朝廷重臣殷甫因命其女儿殷缡拒绝子丹的示爱,遂向雍叔、姜戎分析道,子丹神经错乱的原因是由于失恋。狡诈的雍叔对子丹心存怀疑,君臣安排子丹与殷缡相遇,自己从旁窥视。屈于父亲的淫威,殷缡违心冷对子丹。子评余社敌好相凯洲速江丹洞悉雍叔的险恶态晚达换确简对用心,疯言疯语奚落了殷缡项记甚士广一番。一对相爱之人,相对却无法倾诉真情。然而雍叔并未信以为真,他暗中筹划子丹她众孩圆语扩谈妒局起讲出使他国,欲借外邦之刀除去子丹。
赤城国来到了一批戏子,子丹将雍叔弑兄的故事编入戏中,在宫中上室此张太编获例演,令雍叔当众失态,进一步印证了生父的言语。
宫廷一隅,子丹遇见了匆匆逃离演戏现场的雍叔,他举剑刺向雍叔,但是此时的雍叔正向上天忏悔其罪孽,令子丹犹豫而未下手。子丹遵母命来到后宫,他厉声斥责了姜戎,同时将躲在帏幕后窥视的殷甫当作雍叔而误杀了他。子丹的斥责,令姜戎看到了自己占换都无宗色首国部放的灵魂深处的污点。
父亲被自己深爱着却无法表室他言底白的情人误杀致死,柔弱的素混太兴延先殷缡发了疯,不慎失足落水而死女倍调。殷甫之子殷泽目睹这一切财打余良验倍,闯入宫中。正愁无法尽快除去子丹的雍叔利用报仇心切的殷泽,怂恿投团影他激动子丹,与其夜线可密张前清通神培比武,定计以涂有毒药讨的利刃伤及子丹。
同时,子丹面对自己犹豫的复仇行为,作着“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面对殷缡的死,子丹更是痛不欲生,他接受了殷泽的挑战。
演武场上,子丹对自己误杀殷甫的行为向殷泽真诚道歉,随后两人展开了厮杀。比武中,子丹屡占了上峰。雍叔暗中准备了毒酒,对雍叔已有警觉的姜戎抢先喝下毒酒,报仇心切的殷泽暗算了子丹,子丹怒而夺下殷泽的兵刃剌伤了殷泽。姜戎毒发身亡,受到良心谴责的殷泽道出了真正的凶手,子丹亲手杀死了雍叔,自己也毒发身亡。
制作
龙孙同宽五调 ○结构——《哈姆雷特》枝蔓众多,体制较为庞大,不适合戏曲的表现。《王子复仇记》删除了多条副线:①挪威王子攻打丹麦,又臣服于丹麦;②雷欧提斯赴法国;③哈姆雷特被送往英国,中途识破克劳狄斯奸计,遇海盗又返回丹麦。保留哈姆雷特复仇这一条情节线,着重展卷映分影少示哈姆雷特的心理历程,精减人物,集中情节,强调怀初艺据快仅农矛盾冲突,并保留原著中脍炙人口欢该算令的独白(作京剧化的处理或改为唱段),在戏剧框架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为唱、念、做、打提供充分的实方极赶报察宪车望空间。
《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丹麦,《王子复仇记》将故事置于一个虚拟国度(赤城国),剧中人物分别以中国姓氏命名:子丹(哈姆雷特)、姜戎(乔德鲁特)、殷缡(奥菲莉亚)、雍叔(克劳狄斯)、殷甫(波洛涅斯)、雍伯(老哈姆雷特)、夏侯牧(霍拉旭)、殷泽(展孔找病步侵雷欧提斯),全剧以中国化的形式演绎,剧名定为《王子复仇记》。
○主题——《哈姆雷特》所反映的罪恶饭水的诞生与建立和谐秩序粒围缩工晚分形之间的矛盾,以及哈姆雷特对于“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的思考是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永恒主题,这也是该剧成功流传的原因之单有抗聚迫月般编另一。
京剧《王子复仇记》遵循原作的精神。子丹的外在行动是手刃杀父仇人——杀父夺位、骗取母亲的叔父雍叔,来自但在这条外在行动线的内部却是子丹展开行动时所产生的犹豫、彷徨,全剧重点展示的是他心灵的煎熬:当子丹得知事件的真相后,他的理想破灭,人间的罪恶和对生命的思考将他推入深深迷惘之中,他怀360百科疑由他来“重整乾坤”的意义,但责任、理智时时地鞭笞着他企沉团歌升站造脚核,要他果敢去铲除罪孽。
人类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罪恶的诞生,但人类也时时刻刻在重建着自己生存的家园,追求元着美好、和谐,个体生命也在这样的打破与建立之间完成它的价值体现。这种亘古不变的规律,接通了诞生于四百年前的《哈姆雷特》与新编京剧《王子复仇记》之间的血脉,并为后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谁局年友由站面呢乡。
○舞台体现——这是一部纯京剧化的剧作,它严格遵守京剧写意和虚拟的美学原则,按照京剧艺术的规律进行外包装:这里有行当、程式、流派、脸谱、服饰、技巧、文武场基本乐队;提倡演员多面手;承认演出的假定性;恢复明上明下及检场人;充分发挥演员和演奏员的功能以及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少而精的舞台美术。
在表演上致力于对京剧表现技巧的深入开掘,以强有力的程式化的表演塑造人物,抒发情感。如子丹衣夜遇父亲鬼魂时的趟马,以及僵尸苗毛钢只太史密、甩发、朝天蹬、翎子等技巧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及情感波动。程式化动作的运用坚持从人物出发,或重新组合,或旧式新用,达到用活、用到位的效果,并融合话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手段外化人物略随吃景便唱皮速率夜名,表现剧本的内涵,展示京剧表演的特到之处。
同时,充分利用行当的特长来塑人物。子丹为不戴髯口起法免乱留持庆的文武老生,并融合武小生以鲜显型欢诗行印明呼的表演特点,表现人物英武、俊朗的气质;姜戎为梅派青衣,在表现她雍容的王后气度外,进一步加强她性格复杂一面;殷缡在程派的基础上融入花旦的表演,突现她青春少女悲惨的命运;雍叔为架子花脸,显示他阴险狡诈的内心;殷甫为走矮子的三花脸,外化他虚伪、精于世故真面目;其他如铜锤花脸应工的雍伯、武花脸应工的殷泽、武生应工的夏侯牧、小花脸应工的掘坟人等都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特色
音乐为该剧重要表现手段,依靠京剧传统乐队的配制,力图既京剧化,又多样化车达了末带计解者,并充分展示各个行当的声腔特点。全剧不但运用了二黄、西皮等传统调性的不同板式,还辅以四平调、吹腔、高拨子、曲牌等元素,以及独唱、对唱、重唱的方式。
全剧的舞台美术追求空灵、写意、简约的风格,通过对四扇可折叠的屏风与五把椅子的灵活运用,分别交代宫廷、城垛、坟地等场景。五把椅子不但是演员表演的支点,也可成为演员表演的道具。灯光运用不追求花哨,少量但精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妆、服饰基本沿袭京剧的传统体制,但做到符合人物身份及性格,并注意全剧色彩的统一,充分展示京剧服饰绚丽多彩及与演员表演相辅相成的特点。
主创人员简介
石玉昆(导演)
江苏省京剧院一级导演。曾执导过现代京剧《骆驼祥子》、新编历史京剧《洛神赋》、《成败萧何》,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新编京剧《三寸金莲》,以及昆剧、越剧等多部作品。《骆驼祥子》曾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多个奖项,《宰相刘罗锅》入选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三寸金莲》获文化部颁发的11届文华新剧目奖。石玉昆谙熟京剧各种表现手段,深得京剧艺术的美学精髓,善于开拓,对剧本的主题提炼有独到之处。他所执导的作品,既继承了程式化演剧体系的特长,又不为其所束缚,在充分体现京剧表演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特征,使其所执导的作品规范不失清新,具有当代的审美特征。
冯钢(编剧)
上海京剧院艺术创作部副主任。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长期从事京剧史料、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曾参与编撰反映上海京剧历史变迁的志书《上海京剧志》。创作小戏《抉择》(与人合作)获上海市小剧(目)节汇演“剧目奖”,担任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文学编辑。
金国贤(唱腔设计、京胡伴奏)
上海京剧院一级作曲。
金国贤长期从事京胡伴奏和作曲工作,为京剧界资深唱腔设计,作品众多。他熟悉京剧音乐,善于开拓创新,所创作品清新动人,具有鲜明的京剧风格,能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推动剧情发展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主要作品有《狸猫换太子》、《大唐贵妃》、《十五贯》、《曹雪芹》等。曾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设计奖。
陈益娜(舞美设计)
上海京剧院青年舞美设计。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陈益娜具有较强的功底,思路活跃,所设计的作品将古典与现代两者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开拓意识。她实践较多,曾担任话剧《阴道独白》的舞美设计,参与了《铁的新四军》、《蟋蟀宰相》、《大汉天子Ⅱ》、《中国足球》等多部影视剧的美术设计工作。
傅希如(饰子丹)
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老生、武生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他曾向诸多京剧名家学习,为剧院重点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
傅希如具备上佳的天赋条件,扮相俊秀,气质英武,嗓音清亮圆润,演唱富有乐感。由于得到名师真传,加上他本人的刻苦钻研,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文武技艺均规范而有法度,并能显示其努力向高层次追求的趋势。他的表演技巧熟练,激情充沛,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划。擅演剧目有武生戏《挑华车》、《夜探浮山》、《天霸拜山》,老生戏《秦琼观阵》、《上天台》、《投军别窑》、《斩经堂》等。2003年12月以《挑华车》片段参加“首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奖)”,获得红梅大奖。
郭睿玥(饰姜戎)
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旦角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受业于诸多京剧名家,曾得到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的指点。
郭睿玥嗓音寛亮、甜润,演唱委婉动听,扮相雍容华贵,气质沉稳大方,表演细腻,具有大家风范。郭睿玥主攻梅(兰芳)派青衣,兼演花衫。她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梅派唱腔的特点,吐字发音、用气行腔不露斧凿痕迹,朴实清醇,是一位被业内人士十分看好的梅派传人。擅演剧目有《穆桂英挂帅》、《宇宙锋》、《凤还巢》、《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生死恨》、《玉堂春》等。曾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二等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荧屏奖。2001年受《星洲日报》邀请,赴马来西亚参加“2001年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演出《霸王别姬》、《天女散花》。
赵欢(饰殷缡)
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旦角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
赵欢专工程(砚秋)派青衣,曾得到名家指点,功底扎实,表演规范。她扮相端庄娴静,气质清纯。她较好地领悟了程派的演唱精髓,演唱以情传声,凄婉动人,有较强的感染力,擅于刻划柔弱哀怨的女性形象。擅演剧目有《锁麟囊》、《六月雪》、《贺后骂殿》、《三击掌》、《武家坡》等。
陈宇(饰雍叔)
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花脸演员,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
陈宇曾受正规的京剧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严谨规范。他主攻以表演为主的架子花脸,兼演以演唱见长的铜锤花脸。嗓音浑厚,韵味浓郁,演唱刚柔相济,气势较足。身段凝重、沉稳,有较深的武戏功底。擅演剧目有《芦花荡》、《天犀》、《钟馗嫁妹》、《战马超》等。
严庆谷(饰殷甫)
一级演员,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文、武丑角演员。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严庆谷功底扎实,一招一式规范严谨,举手投十分到位。他的武戏身段动作干净利落,跟斗全面,以高、难、轻、飘取胜。文戏口齿清楚,念白有力,刻划人物栩栩如生,可塑性极强。他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台上武丑,台下文秀”的美誉。他涉猎较广,曾专门学习了日本传统艺术“狂言”。擅演剧目有《杨香武三盗九龙杯》、《齐天大圣》、《时迁盗鸡》、《时迁盗甲》、《活捉》、《扈三娘与王英》、《宝莲灯》、《孙悟空大战盘丝洞》、《智取威虎山》等。曾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表演奖和武戏擂台赛银奖。
导演阐述
用戏曲形式将莎剧引进中国,已经是自民国初年以来,为许多人实践了几十年的探索了。值得庆幸的是,迄今为止《哈姆雷特》以京剧形式进行改编上演,在中国大陆还是首次。当然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往戏曲改编莎剧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加以探索:即莎剧中国化和戏曲莎剧化(前者易发挥民族特征与戏曲本体,后者更接近莎翁原貌)。在不同方法的指导下,产生了大批的精彩演出,为今天继续这项工作提供了许许多多成功的、失误的、以至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不过占主流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将莎剧和中国戏曲联姻嫁接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如昆剧<血手记>、川剧<麦克白夫人>等演出都曾获得国内外剧坛的充分肯定。同时,透过成功我们还能隐隐地感觉到,越是被国际上认同的往往越是将莎剧中国化的一些古老的戏曲剧种。究其原因,我以为这是因为莎剧和戏曲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如莎剧是诗的灵魂,戏曲也是诗的结晶;莎剧和戏曲同属于“写意”艺术范畴;莎剧和戏曲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演剧体系;二者都是以人为本,展示人性真善美的审美追求等等。另外,戏曲改编莎剧,不光扩大表现题材,在推动戏曲自身艺术生命力的发展,无疑也是一次有益的改造。正如黄佐临先生所说:“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的往返是双方面的,在一定意义上,莎士比亚对中国戏曲也有疗救之效。诗情浓郁的中国戏曲固然有许多绝妙的长处。因此,蕴涵在它的诗情中的理性品格,大致上有着比较保守的倾向。汤显祖的浪漫叛逆精神,未能见容与黝黯的封建土壤,遗存到今天的昆剧主体,蕴籍有余而活泼不足,固守有余而狂放不足,精致的形式外壳束缚了它的内在生命,低吟浅唱替代了雄健而急速的精神开拓。
因此,要表达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的精神力量,就必然会促使它进行改造性的艺术展示。”还有,戏曲和莎剧虽然都是诗化的艺术、写意的艺术,“但中国戏曲传统戏剧往往只重视写意的主观性方面,而不太重视写意中所积淀的理性本质(黄佐临先生语)。”通过改编、学习莎剧,用审美方式增强戏曲本体在注重挖掘主观心灵的同时去挖掘客观的本质,其益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在剧本讨论会上希望《王子复仇记》的创作思路应该是:魂是莎翁的,形是京剧的。换言之:尊重原著,展示主体。首先,戏的主题思想、中心事件、人物性格、矛盾结构、戏剧情节框架保持莎剧原貌。尤其保存原著中许多精彩的独白(有些改为唱段),克服某些以往改编中“莎剧中国化”里曾出现过“莎味十足”的失误,解决的方法是我们将在“正常”与“装疯”的状态中,分别运用京剧的“上韵”和“京白”来处理王子身上“莎味”和“京味”的矛盾。台词是莎剧的精髓,京剧版《王子复仇记》要做到即是“莎味”的又是“京味”的,关键要把握“诗味”的追求,所谓“诗味”其实就是要把握音乐性节奏的处理和运用,这里包括台词、唱腔、表演、交流以及全剧总体节奏的把握,使启承转合、跌宕起伏、流畅集中、强烈夸张、动静结合。尤其狠抓“肉头戏”(如“见鬼”、“装疯”、“斥母”、“戏骨”等场次段落)和高潮戏(“观戏”和“决斗”两场)的设置和呈现。
探索思路
《王子复仇记》创排的契机是由中国驻丹麦大使馆牵线,丹麦“哈姆雷特之夏”活动主办方有意邀请上海京剧院前去演出的前提下创作的,但剧院并不是仅仅为该项演出活动而创排此剧,它体现了剧院在新剧目创作的样式、风格定位、艺术追求以及人才培养、市场营销、普及工作等全方位的思考。
○年轻人的创作平台——创作群体大都是初次涉足新创剧目的年轻人,除导演石玉昆及唱腔设计兼琴师金国贤为资深艺术家外,其余如编剧冯钢,舞美设计陈益娜,灯光设计孙浩、陈晓东,主演傅希如、郭睿玥、赵欢、陈宇、严庆谷、高明博、刘大可、刘涛、罗家康,鼓师刘磊等平均年龄25岁。剧院希望通过创排《王子复仇记》,为剧院年轻的编、舞美、演员及音乐人员提供实践的机会,探索培养人才的新途径。
○回归京剧本体的小制作剧目——全剧演员总共12名,以京剧传统乐队为基础,舞台布景一景到底,服装以京剧传统衣箱为主,制作成本较低。《王子复仇记》的排练在总体结构、风格不变的前提下,灯光上略作调整,分别推出剧场和广场两种演出版本,为在各种条件下演出作准备。
○东西方文化交流及开拓欧欧洲演出市场的重要载体——“哈姆雷特之夏”是哥本哈根于每年的8月在克隆堡(相传为哈雷特生活过的城堡)举办的《哈姆雷特》专场演出,历年来已有英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各种样式的《哈姆雷特》在此演出。中国的剧团,并且由京剧演绎哈姆雷特在当地演出尚属首次,在丹麦引起了媒体的热切关注。甚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政当局也对该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与我院洽谈今年10月参加当地艺术节演出事宜。
2004年,剧院借中法文化年的东风赴法国里尔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京剧热潮。欧洲的文化底蕴深厚,欧洲观众欣赏京剧艺术,并对它抱有十分的热情,欧洲的京剧演出市场极具潜力。《王子复仇记》通过世界性的题材中国化演绎,又具有人员精练的特点,有望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把上海京剧推向欧洲市场提供的重要载体。
○结合世界名剧与京剧艺术的优势在青年观众中普及京剧——将京剧与名剧嫁接,借助名人、名剧的影响力把京剧这一传统艺术推向青年观众是剧院尝试的一条新的普及之路。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在青年观众中具有极高的号召力,通过京剧的表现形式,借用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亚的知名度,以此吸引一大批青年观众,从而达到京剧普及的效果。同时,《王子复仇记》具有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剧组人员少的的特点,不但可以将观众请进剧场,也可以主动走进校园,进行广场式的演出,十分便于京剧的普及。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