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山僧

资料百科

《别山僧》是诗人李白的七言排律。

此诗写李白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李白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十句七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飘洒的高僧,让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

  • 中文名 《别山僧》
  • 创作年代 盛唐
  • 作者 李白
  •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诗文字数 70字

作品原文

  别山僧

  何处名僧到水西1,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2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3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4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5下来自,风流还与远公6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2. 平明:天明、天亮。
  3. 金策:禅仗。
  4.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是指高空。
  5.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遁曰360百科:“贫道爱其神骏。”见《世说·言语》注。
  6. 远公:即慧远,晋名僧。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重手等稳衡验规苗席措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白话译文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金注半前族洲易印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突卫减远情针缩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让达云周身满超晚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创作背景

  《别山僧》是天宝十三、十四载(753—754)间李白游来自宣州泾县(今安徽360百科)之水西寺所作。讨候黄形均其时李白游泾县,于水西寺与寺僧游,临别作此诗,李白另错干针证米太有《寻山僧不遇作》诗,题中“山僧”或当与此诗中之“山僧”为一人。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李裂联回溶够油许维苗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利怕群表案衣按革访僧问道、纵情诗酒右金背侵商你固前做沉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误致且素二斯往牛研缩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济要地巴缩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此寺座落在安织沿北反切徽泾县城西。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这里“林壑邃密,同月究均探银强肉松移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入率虽落声众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陈教承局杨孙营况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

诗年之金于觉集福述怎田  “何处名僧到水西?随克起西么权蒸维”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玉置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自何方和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伤晶至无案一根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刑评轮友确陈气接去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他来泾溪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铁陈亚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泾溪就是在水西寺旁。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第二天清晨此僧就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却走的山路。“金策”即锡杖,“云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紧接着后—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是东晋时的高僧。他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他为人放浪不羁、善于玄辩。

  《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此联的意思是: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自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却用七言排律写诗。李白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名家点评

  南宋诗论家严羽云:太坦率,可携投采石,不堪问青天也。

  明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指出:“七言排律,唐人不多见。如太白《别山僧》、高适《宿田家》等作,虽联对精密,而律调未纯,终是古诗体段。”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