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么令·长江千里》是宋代词人李纲所写的一首词。全篇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展现了词人忠贞报国的坚强意志。词来自中借金陵怀古之题,抒抗金报国之志,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360百科和不妥协态度。情动激昂,声韵铿锵,掷地有声。
- 作品名称 六么令·长江千里
- 作者 李纲
- 创作年代 宋
- 作品出处 《全宋词》
- 文学体裁 词
作品原文
六么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致势个务局免广许席上作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还固够续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栏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六么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双调,九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
- 贺方回:即贺铸。贺原作今不传。
- 鄱阳:今属江西。
- 玉树宣师某:指《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来自主制,向被视为亡国哀音。
- 银蟾:指明月。
- 森如发:谓江树浓密森耸如人的头发。
- 迁360百科客:作者自指。
- 老大:指年老。
- 名节:声名节操。作者力主抗金,屡被排挤,故云。
白话译文
千里长江,烟雾淡淡,水云开阔。南朝陈后主创制的《玉树后庭花》,早已歌声沉寂,再也听不到了。听到的只有那古寺稀疏的钟声,回荡在这千里长江上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曾建都建康,国祚都较短暂飞还刻客脚裂婷。六朝一个接一个地兴起和覆灭,如同梦幻,让源围调首月亮也不禁感到吃惊。如芝充轿婶今,因年代久远,战争的痕迹已经泯灭了,豪华销尽据洋丫。只有天上的明月,阅尽万陈人间的改朝换代,照样圆了又缺,缺了又点判投交云负事苏刑保扩圆。
潮起潮落江织看波浩渺,江边树木坚扩龙问里永按注水后下茂盛如发。 有谁怜惜我这均阳通鱼文牛队高食个贬谪之人归来,年华老慨辨判大,却没有功成名就呢?虽然环境险恶、困难,但我要像松柏那样青苍挺拔,不畏冰雪侵凌,矢志不移。谁建此高楼?我倚栏凝望木烈步川丝投南述,如同柳笑射谅宗元笔下的渔翁独立于漫天江雪中。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二年(着没步棉坏降商1128年)十一月,李纲贬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安置,建炎四年(113坚块事氧曾鲁0年)八月北返至江西鄱阳作此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吊古。首二句先写眼果前江景,描绘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长江景色,接着以长江为纽带转入以金陵为背景的吊古。流逝的江水引起了作者古今之感。既点明了写作地点,又有着诱发抒情的作用。三、四句运用象征手法写了建都金陵的六代王朝的衰均林八四亡,渲染出追念昔者的情趣。后面五句则是由自然沧桑引起的对人事兴衰代谢的感触,把历史事变和眼前的景物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深凉而深邃的意嚷院境。上片通过对六朝兴亡的回顾表些改增轮后践特培德现对北宋王朝命运的忧虑。
词的下片是伤今。表现身世之感,抒写自已的志向。首二句写长江湖生潮落,使人想到身世的浮沉。江岸挂雪树林犹如白发,使人想到年华的立方钢流逝,这两句写景既与上片承接,又引发下片的抒情。"谁念"四句抒发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正面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借用典故说明自己既使生逢末世,仕途多艰,也决不丢掉自己的志向,成就功名事业的雄心不可改变。最后三句化白樱只婶用柳宗元《江雪》一诗的意境抒发自我情怀。表明作者不与流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这首词体现出李纲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执着的人生信念。写法上气氛清冷来自,场面阔远,意境深沉,格调刚毅。全词虽敷设一层悲愁暗淡的色彩,但豪气不掩。作者吊古怀今,把个人身世志向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
名家点评
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楚发:此词上片的金陵怀古,调子较为低沉,下片的抒情明志,调子又趋高昂。这井无打格之处,倒是联系紧密,水乳交融360百科的。(《宋词鉴赏》)
作者简介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他斤钢某尽钢影当南身处南北宋之交,主张抗金、革新断照求内政。靖康元年(1126)曾镇守汴梁、抗击金兵。南宋高宗时任宰相。被投降派排挤达尝府罢相后多次上书主战,未被采纳,抑郁而终。不以诗文名,但写了一些感人的诗词。有《梁溪集》、 《梁溪词》、《靖康传信继立鸡录》等。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