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于宋熙宁八年(1075)经过瓜约件委唱埠去扬州的途中所作,当时王安石已经55岁,头发已经苍白。王安石乃庆历二年(1042层复抓商两斤试乡到)及第,授签淮南节度,庆历五年三月入韩忠献公幕,时驻扬州,年方二十五,所以诗中有追想当年"幕府青衫最少年"的感慨。
- 作品名称 入瓜步望扬州
- 创作年代 宋代
- 文学体裁 诗
- 作者 王安石
作品原文
落日平林⑴一水边,芜城来自⑵掩映只苍然。
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⑶青衫⑷最少年。
作品注释
⑴平360百科林:平原上的林木。
⑵倍陆胡跟决周色白芜城:古城名。即声字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
⑶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⑷青衫:古时学子所穿服饰,故借指学子、书生。另外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唐白居易《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或泛指官职卑微。
作来自品赏析
太阳即将落山,瓜步山和江边的六源林木茂密,延展在长江之滨。极目前方,扬州城远远地掩映在苍茫的山林之中。如今已经白发苍苍,追想当年,读书、入幕还是青春年少。
本诗第一句点瓜埠,但瓜埠的着墨很少,只是聊聊一句"落日平林一水边",但是已经清楚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瓜埠周边的情景,山、水、林、木、落日尽收眼底。第二句点扬州,也只是朦胧的难见面目的描摹。接着就是对少年情事的追忆和即将到达的故地重游的慨叹,其实当时王安石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积极推行"熙宁改革",但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淡淡的愁绪,一场重大的改革不是那么很容易推行的,方方面面的阻力已经让他感到心力憔悴,此时此刻,他非常想念激扬文培故字的少年时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静质刻阶盟学小少探必曾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360百科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特另铁角儿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