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菲律宾

资料百科

《光复菲律宾》是2011年11月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终能减先组般局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织千称图书。原著本杰明·埃勒曼(美),杜秀娟 编译。

  • 书名 光复菲律宾
  • ISBN 9787539635965
  • 页数 295页
  • 定价 36.8元
  • 出版社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

基本信息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平装:29来自5页

  正文语种:汉语

  开本:16

  ISBN:97875396359讲率不红级怕鲁细过65,7539635967

  条形码:9787539635965

  产品尺寸及重量:24.8x18.6x2.6cm;699g

  ASIN:B0360百科04OQJOVM

内容简介

  《光复菲律宾》根据史明江够味何加里印敌代否实,真实再现了菲律宾之战的全过执乎加座迅展字十血程。菲律宾战役,此主升实用然导蛋轮见不仅使日本的海空兵力遭到毁围激乎立话投灭性的打击,并消灭了大量的日本陆军部队,而且将日本本土与东酸营讨眼往副结达南亚资源地的海上运输线切断,使日本脆弱的战时经济雪上加霜。更为重要的是,美军可以以菲律宾群岛为基地,直接对日本本土发起攻击。美军取得此战役艺亲的胜利。也为战后美国扩大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和保持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奠定了重要基础。

编辑推荐

  曾令麦克阿瑟兵败的伤心之地。"神风特攻队"用"A弹"撞向美国军舰……日军首开现代战争史上吃人肉的野蛮记录。

媒体评论

  解放菲律宾不仅是一场军事战役,更是一场政治仗和信用仗。信用是美国在东方的旗帜,而日本就是因其一贯背信弃义,而被钉在东方的耻辱柱上。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面六至体医事 我们愿意把中太平洋的舰队中的一支舰队派到西南太平洋受麦克阿瑟将军指挥,同时出动皇家空军参加对日本的大轰炸,为击败敌人作出进一步的贡献。--英国首相丘吉尔

  形势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保卫菲律宾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命运。

  --"神风特攻围社持格队"创始者大西泷治郎

书摘

  1942年3月20日,澳大利亚南部海岸,阿得雷德港。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欧式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轻快而又安逸,全然不像来自纽约那样匆忙而又慌培被置延测移答仅吸乱。城市的四周是成片成片的森林。万绿丛中,珠光宝气的女人在大街上四处招摇,从大街的一角望去,蔷薇花瓣帽、粉红网罩帽、头巾式无边帽,五颜六色,令人眼花360百科缭乱。港口的宾馆里热闹非凡,来自澳大利亚各地和美洲的记者,都想抓住这一历史性机会,以名人来使自己出发伟父止利诗至名。

  随着列车从远方境班外孩驶来,站台上人头攒动。列车还没有停稳,记者们已经冲上了火车。治安警排成两队,从车门口两边开始分人。几个上车的记者被轰了出来。然后,麦克阿瑟和琼先后出现在车门口,所有的目光和镜头都对准了他。

  麦克阿瑟从来喜载展欢这种场面,他摆好了惯用的姿势。以胜利者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此时,他尚不清楚,意大利的报纸正在用"懦夫"来形容他,日本人则称他为"逃兵",德国的画报则用一幅"脚底下抹油的将军"来讽刺他。他挥动手臂,大声说:"我出来了,但是我还要回去。"可能麦克阿瑟一生中只说过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而就是洋程白负演顺树全这句话,最终被载入了史册,并成了千千万万人熟控推悉的语言。

  细心的记者发现,在这个讲话中,麦克阿瑟使用的是"我"而不是"我们"。这句话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喜欢他的人认为,这是一句充满信念的鼓动口号;升校造冲破缺护弦而不喜欢他的人则认为,在这样的场合,以这样的话来突出个人,是一种傲慢和狂妄,是华而不实,虚伪,好大喜功和自我标榜。也许,他的部下们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最有权威的:将军的"我"代表的是"我们"。

  麦克阿瑟充满了激情,他的眼里露出了希望之火:"从今天,即1942年3月20日星期五起,我们在太平洋上的连续失败已经进入尾声了,强大的盟国的力量一定会冲过太平洋,最终打败敌人,彻底消灭日本帝国。"

  人群沸腾了。麦克阿瑟的声音传遍了从澳大利亚的沙漠林屋到纽约大街贫民窟的角角落落。麦克阿瑟虽然是巴丹败军之将,但在国内却是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人们没有过于乐前兵雷优纠缠他在菲律宾的失败,而极功是极力描述他如何快她限程约门打响了反击日本人的第一枪。正是他的这一"大胆"行为,为美国赢导程顾书仍设重得了时间,树立了信心。正因此,一股强大的"麦克阿瑟热"席卷了整个英语世界。美国参议员们建议把6月13日命名为"麦克阿瑟日",以纪念他混棉1899年的这一天考入西点军校。国会以253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授予麦克阿瑟荣誉勋章,连历届美国总统也没有获得过这种创记录的票数。当罗斯福选择威廉·李海上将当他的首席军事顾问时,《时代》周刊愤愤不平地指出:"要是老百姓投票的话,责无旁贷的是麦克阿瑟。"一向板着面孔的《纽约时报》也改变了以往程式化的理性模式,称麦克阿瑟"混合了好莱坞塑造的忠实士兵理查德·戴维斯的理想主义色彩。"《民族》杂志也不甘落后,在杂志扉页上写道:"国民对领导人最组束钦佩的心理素质,就是'将军'那样的斗士性格。"新闻界则把他奉为伟大的统帅,对他在那样的环境中竟有"如此广阔而深邃的洞察力",竟能"如岁美步下标此激发和领导他的士兵前进"不胜惊讶?澳大利亚本地报社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它们用头弦创度土第走书烟收版整面篇幅刊登了麦克阿瑟的头像。麦克阿瑟在伦农旅馆办公室的电话号码是B-3211,任何公民有兴趣拨打这个号码,接线生会彬彬有礼地回答:"哈罗,这里是巴丹"。《纽约太阳报》记者发自伦敦的专访消息说:"自从电影明星瓦伦丁诺之后,还没有哪一个人像麦克阿瑟那样家喻户晓,伦敦报纸动辄把他比做纳尔逊和德雷克。"连苏联《真理报》和《消息报》也在头版显赫地位发表评论员文章,说麦克阿瑟"像苏联士兵一样勇敢。"

  但是,麦克阿瑟还有一个巨大的用处,直到战争结束,麦克阿瑟才发现自己的这一妙用。原来,美国商人们发现,一些家长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麦克阿瑟",因为这个名字是勇敢和胜利的代名词。他们灵机一动,推出了款式新颖的"麦克阿瑟服"、"麦克阿瑟蜡像"、"麦克阿瑟牌甜豌豆"、"麦克阿瑟牌铁锁"等商品。一些建筑师和经纪人也愿意冠用这一称呼,一时间,"麦克阿瑟大桥"、"麦克阿瑟水坝"、"麦克阿瑟大厦"、"麦克阿瑟歌舞晚会"等等,不胜枚举。连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也发表演说,祝贺他胜利突围、荣任新职,称他的突围成功"将拉开美国反攻的序幕"。

  然而,麦克阿瑟能实现他反攻菲律宾的宏伟诺言吗?战争中的鲜花虽然货真价实,但麦克阿瑟很快发现,事情原来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简单。他来到澳大利亚,原本想找到一支强大的陆军和空军,然后率领他们打回菲律宾,解救被围困在巴丹和科雷吉多尔的部队。但他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澳大利亚能够征战的青年已经开往北非打仗去了,只有3万民兵可供调遣。但是,这些人中好些人连枪也没正经摸过。只有150架破旧飞机,而且大都已经老化,不用说参战,就是飞上天空,也勉为其难。海军有6艘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是英国及美国从菲律宾逃出来的乌合之众。……

目录

  第1章燃烧的群岛

  NO.1"十字架"上的岛国

  NO.2枪口下的"解放"

  NO.3"东亚共荣"起狼烟

  NO.4我还要回去

  第2章麦克阿瑟的耻辱

  NO.1东山再起

  NO.2海军和陆军闹翻了

  NO.3总统拍板

  第3章大日本海军的梦想

  NO.1日本海军的崛起

  NO.2"海空"论与"空海"论

  NO.3血洗太平洋

  第4章大赌局

  NO.1鸡蛋撞石头的战斗

  NO.2静悄悄的瞬间奇袭

  NO.3愤怒的"公牛"哈尔西

  NO.4守株待兔

  NO.5上帝眷佑我们

  第5章登陆莱特湾

  NO.1我回来了

  NO.2致命内讧

  NO.3狭路相逢

  NO.4皇军的最后疯狂

  第6章向门宋进气

  NO.1民都洛登陆

  NO.2垂死挣扎的"神风特攻"

  NO.3林加延湾登陆

  第7章马尼拉战役

  NO.1飞夺科雷吉多尔

  NO.2一支飞兵天降

  NO.3奇袭洛斯巴诺斯

  NO.4激战马尼拉

  第8章盟军在滇缅

  NO.1打通"史迪威公路"

  NO.2迟来的进攻

  NO.3一吃虎队"与"驼峰"航线

  第9章最后的胜利

  NO.1抵抗烽火

  NO.2秋风中的落叶

  NO.3马尼拉审判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