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大发现

资料百科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天文史上的重大发现,是适合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天文学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普读物。近现代我国在恒星和行星的发现、小行星和彗星的发现、致密星发现以及星系方面的发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 中文名称 中国天文大发现
  • 作者 陈久金,张明昌著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 ISBN 9787807135869
  • 上架时间 2008-5-14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斐然来自。在古代,有以太阳和三辰定季节规律的发现、交食规律的发现、五星运动规律的发现、岁差和潮汐现象的发现等重大发现。

  近现代我国在恒防念粮拿棉复固星和行星的发现、小行星和彗星的发现、致密星发现以及星系方面的发现等方面都取得了360百科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书语言简练生动、图文并茂,是适合广大读者了解革答甲扩状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天文学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普读物。

作者介绍

  陈久金,1939年生于江苏金坛。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1991-199属变院我兵酸龙区药陆之7年任该所副所长。2000-2计连困004年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出版天文史专著《彝族天凯判烧来临甚构控文学史》、《回回天文学史研究》、《西周金文历谱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等二十余部。其中《彝族天文学史》获中国科学院1989年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西周金文历谱研究》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奖,《星象解码》获台湾吴大猷第三届科普佳作奖。

目录

  前言

  古代部分

  第一篇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及研究

  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过程

  1.刘尧汉教授在发掘彝族十月太阳历上的贡献

  2.有关彝族十月历的争议和考来自

  3.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深入发掘和研究

  二、中国上古十两黑控好谈笑月历的深入探索和《夏小正》是否是十月历的争议

  360百科1.中国上古十月铁样苗历的探索

  2.《夏小正》笔促是十月历还是十二月历的争议

  三、十月历研究方法的总结

  1.创新和发现才是最大的成就--师姐的一句话使我终生受益

  2.不怕失败,才能成功--研究者的品格和毅力

  3.从矛盾中寻找突破口--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秘诀

  4.无私才能客观公正--对待新生事物的不同态度

  第二篇 以太阳出没方位语钢众论逐翻握真经显李定季节方法的发现

  一、两种历法系

  1.黄帝时代的历法--阴阳五行历

  2.九黎乱德之德维通占绿践材故--农历

  二、《山海经》中的六座太阳出入之山

  . 三、中国最早给攻担学积验正赶跟普能的天文台在山西陶寺发掘面世

  1.陶寺天象短扩遗址的建筑年代

  2.尧上射十日的科学岩胡杀度绿少征裂间命获含义

  3.陶寺观象遗址的观象功能及十一条狭缝的天文含义

  第三篇 以三大辰确定季节功能的发现

  一、辰--定季节的星象标志

  二、以大火星定时节功能的发现

  1.大火星--天空中的特殊星象

  2.以大火星定历法谈九为差尽义和农耕时节关系的发现

  3.苍龙星座与农时节令

  4.火正与商丘火星台遗址

  5.殷墟卜辞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福乎进令育富自啊以参星定季节功能的发现

  1.从晋平公病因说起--高辛氏二子的故事

  2.台骀人的来历--晋人的老祖母姜螈

  3.参星与羌人的虎排赶终走色析区神崇拜

  4.唐人以参星定季节的方法

  四、以呀院足见单活始氧北斗星指示时节功能的发现

  1.从司幽之国说起--颛顼族、夏民族的猪神崇拜

  2.猪星与北辰的两种对应星象

  3随总做阻望初门露.北斗定时节的使用方法

  第四篇 年月闰周的测定和四分历的发现

  一、回归年长度测定方法的发现

  1.四分历岁实的来历

  2.祖冲之寻求更精密岁实的方法

  3.郭守敬和邢云路的回归年测量方法

  4.二十四节气和太阳位置的推算

  二、朔望月长度测定方法的发现

  1.目视观测法

  2.交食观测法

  3铁准均图观门格鸡.定朔、定望算法的发现

  三、闰周及四分历标速机华边差离雨的发现

  1.观象授时末期日序、月序、闰月的表达方式

  2.十九年七闰和四分历相互关系的发现

  3.古六历和四分历的创始时代

  4.赵*等破除章法闰周的革新措施

  第五篇 交食规律的发现

  一、中国古代重视交食的原

  1.日月对人类的恩惠和日为君月为后的思想观念

  2.交食观念的政治电若州厂手展敌林既探

  3.交食发生时的救护措施

  二、交食周期的发现

  三、食限、食分和交食时刻的计算

  四、月亮视差的发现和在推算交食时的应用

  第六篇 一盾算以掉晚先唱五星运动规律的发现

  一、五星恒星周期的发现

  1.谜团样的五星运动状态

  2.五星恒星周期的测定

  二、岁星纪年方法的发现和应用

  1.岁星纪年法的创始

  2.以太岁、太阴地支纪年

  3.在太岁纪年基础上配以岁阳纪年

  4.岁星超辰和干支纪年法

  三、五星逆行和会合运动的推算

  1.甘石五星法对金水逆行的描述

  2.帛书《五星占》的发现及其历史地位

  四、甘德发现木星有卫星

  1.文献的出处和有关内容

  2.同盟的含义

  3.关于小赤星与今测木卫的颜色

  4.目力测见木星卫星的可能性分析

  第七篇 中国古代对岁差和海潮规律的发现

  一、岁差的发现和改进

  1.虞喜发现岁差

  2.认识岁差的漫长历史过程

  3.《日度议》--中国古代对岁差研究的总结

  4.对岁差认识缺陷的改进

  二、古人对海潮规律的认识和发现

  1.王充对子胥驱水为涛神话的批判

  2.封演对海潮每日推迟时间的发现和论定

  3.窦叔蒙对海潮三种周期的发现

  第八篇 异常天象的发现

  一、中国古代对恒星不同颜色的发现及其意义

  1.中国古代的星座星表星图与异常天象

  2.中国古代对恒星颜色的分类和记录

  3.恒星颜色在现代天文研究上的意义

  二、中国古代对恒星亮度变化的发现

  1.各类变星的科学机制及其在恒星演化中的意义

  2.中国古代大陵星光度变化记录与食变星的发现

  3.中国古代蒭藁星光度变化记录与蒭藁变星的发现

  4.中国古代贯索星光度变化记录与再发新星的发现

  三、新星和超新星的发现和研究

  1.中国古代的客星记录和古新星表的编制

  2.天关客星记录和天关客星遗迹的发现

  3.超新星记录在研究恒星演化中的科学价值和蟹状星云的归宿

  现代部分

  第九篇 小行星的发现

  一、无意插柳柳成荫

  二、不必害怕的坍天大祸

  三、在中国发现的"九华"星

  四、"中华"星的发现者--张钰哲

  五、五彩缤纷的中国小行星

  六、吉林陨石带来的契机

  第十篇 彗星的发现

  一、惹是生非的不速之客

  二、他们还了彗星的本来面目

  三、彗星大唱"空城计"

  四、从"紫金"开始的发现

  五、周兴明的彗星人生

  第十一篇 行星上的发现

  一、和谐的"太阳大家庭"

  二、行星中的"大哥大"

  三、木星增亮之谜

  四、木卫最早的发现者

  五、环带不是土星的专利

  第十二篇 恒星世界的发现

  一、难以想象的恒星距离

  二、赫罗图上的主序星、巨星与白矮星

  三、恒星的前半生--从星云到主序星

  四、变星的发现

  五、恒星的后半生--超新星爆发后的白矮星和黑洞

  六、席泽宗与他的《古新星新表》

  第十三篇 致密星的发现

  一、白矮星的奇特禀性

  二、对休伊什获奖的争议

  三、无法看见的"最亮的星"--黑洞

  四、"反常中子星"的发现者--曲钦岳

  五、"夸克"的传奇故事

  六、陆琰与"奇异星"的不解之缘

  第十四篇 星系方面的发现

  一、太阳不在银河系的中心

  二、形态各不相同的三类星系

  三、都在疯狂逃离的星系世界

  四、中国学者对星系和宇宙学的研究

  五、类星体何时能获诺贝尔奖

  六、发现类星体最多的人--何香涛和范晓军

  第十五篇 其他方面的发现

  一、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二、断代工程中的四大天文确证

  三、划时代的"一块铁"

  四、测轨、定轨、预报专家--吴连大

  五、"LAMOST"--世界效率最高的光谱观测仪

  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评价

  《中国天文大发现》从古代和现代两个不同时期梳理了中国天文学发展过程中重大发现。在该书的古代部分,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久金将他多年的"积蓄"--收集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研究的成果,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来,讲述了古人如何以太阳出没方位和三辰定季节、四分历何以被发现,介绍了古人所发现的交食、五星运动、岁差和潮汐及异常天象的发生规律。而在现代中国天文学的篇章里,该书的另一位作者、紫金山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张明昌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我国在小行星、彗星、恒星、行星、致密星以及星系方面的重大发现。

  围绕"发现"二字展开叙述

  近几年,随着国人对天文学的热情高涨,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科普书也日益增多。与其他书相比,《中国天文大发现》有何特别之处?答案是:它是第一本介绍中国天文史上的重大发现的书。

  众所周之,中国是一个天文学古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享有盛誉。天文学的成就又可分为"发现"和"发明"。顾名思义,"发现"与"发明"两者大相径庭:前者是指人们认识、了解了某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如通过观察总结出了五星运动规律;后者则是指人们创造了某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制造和改进、中国特色星表星图。显而易见的是,每每提起中国古代天文学,大多数人脑海中显现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发明,如古代观象仪器,可是真正能道出天文发现的人为之甚少。陈久金说,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都有很多天文发现值得大书特书。因此,《中国天文大发现》紧紧围绕"发现"二字展开叙述,让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古人的大发现。

  该书从古代、现代分别介绍了我国天文学两个时期的有关发现。天文学通常以望远镜的发明应用来划分古代和现代,而《中国天文大发现》一书则是以中国天文学会的建立为分界岭。从明清两朝开始,中国天文学研究进入低谷。尔后,西方传教士将望远镜带入了中国。但因当时的各种原因,望远镜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922年,高鲁等人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至此,中国天文学家开始用望远镜探测作研究,中国天文学步入了现代时期。因此,该书不是以中国出现望远镜开始划分。

  以中国天文学会建立为划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两者的时间没有衔接上,但这并没有造成该书的前后内容断层。在现代部分,张明昌在介绍每一个星系的相关发现时,都会从其首次相关发现开始一直讲述到目前的研究现状,以此使读者对该星系的发现过程有完整的了解。譬如在讲述彗星的发现时,先以《左传》、《乙巳占》中有关彗星的引文及国外彗星引发的故事开篇;尔后便讲述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英国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是如何揭开彗星神秘面纱的;还介绍我国何时发现彗星以及目前研究情况。

  彝族十月太阳历

  《中国天文大发现》开篇不是直奔主题讲述星系何时被何人发现,而是介绍了古老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什么必然联系吗?陈久金表示,彝族十月太阳历发现具有双重价值:通过研究发现,它起源和植根于我国最古老的历法--阴阳五行历,而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是密不可分的;而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一事,在20世纪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有几个民族学家调查发现了彝族十月太阳历。但是他们并没有对这一概念给出精准的解释。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还是青年的陈久金为了开展彝族天文研究,有幸认识了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刘尧汉教授,因此接触彝族十月太阳历。至此,陈久金与刘尧汉一同研究彝族天文历法。1981年,南京大学原天文系主任卢央教授加入了他们这个研究小组,但此时他们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彝族十月太阳历上。他们通过星占资料找到了一些间接的信息,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在雷波县找到了曾直接使用过十月历的群众。尔后,他们将研究成果写著成书--《彝族天文学史》。

  彝族十月太阳历虽然不是被刘尧汉首次从彝族闭塞的山寨中发现,但陈久金认为刘尧汉却将此前的民族学家口头调查和传说,引入了天文学界并使得天文学家对彝族十月太阳历开始作实质的调查研究。刘尧汉明确指出的"十月太阳历是彝族自己固有的历法",否定了 "彝历'由汉人传授而来'"的猜测。陈久金评价说,刘尧汉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贡献毋庸置疑;他自己与卢央则是从科学角度给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个确切的定位。

  古今文化精彩各异

  翻开《中国天文大发现》,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不会让你昏昏欲睡,因为其中有精彩的故事等着你。品读《中国天文大发现》时,不难发现古代和现代两部分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韵味:陈久金著述的古代部分,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及手绘插图中都弥漫着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神秘色彩。譬如在谈到中国古代重视交食之事时,陈久金举出历史上曾发生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古代帝王如何重视及其原因:汉文帝继位第二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文帝很重视,并慎重下达过一份《日食求言诏》以广听民众建议。

  而张明昌写的现代部分条理清晰,一个又一个星系发现的趣事也会让你爱不释手。现代部分最大特点在于,张明昌讲述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过程中曾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却被人们忽略的老一辈文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发现。他如何发现这些老天文学家还有一段小插曲:起初,他认为中国现代天文学中大部分发现已经广为人知,没有什么可写,于是他再三推辞写书之事。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天文学家李元得知此事后,给张明昌推荐了几本参考书,并劝他答应写书。看书后,张明昌发现中国有一些老一辈天文学家对中国现代天文学可谓作出了重要贡献,却被遗忘了,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将这些历史故事梳理出来流传于后世。于是,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天文学家的名字、面孔、故事。

  "《中国天文大发现》很有意义。"陈久金说,"写这本书紧紧抓住了'中国'二字,很多发现是对世界的天文学都有所影响的。"比如,据了解,在望远镜发明之前的95条彗星记录之中,至少2/3的资料来自中国的史料。

  《中国天文大发现》是一本科普书。对天文学者而言,这本书仍然有一定启发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能帮助了解我国天文学发展概况。 "一个人关注星空,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张明昌表示,天文学对人类发展、科学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文学应该引起人们重视,希望这本书能吸引读者对天文的兴趣。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