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鲜该警世格言:劝学》由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 书名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劝学
- 作者 吴建有
- ISBN 9787807624905
- 出版社 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 2008-05-01
简介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劝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来自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会镇量远探选乡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基本资料
开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励志360百科与成功
正文语种:中文
序言
中来自国自古以来,即有重学劝学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360百科曾出现过一些人品与学品俱佳的大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学子,造就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学"。可以说,泱泱数千年文明,所以能绵延至今,"重教崇学"功不可没。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儒家学派中的诸大师无一不对完美理想的致之黄个体人格塑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个完善的、达到至仁境界的个体人格是士人君子从事一切工作的发端和开始,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者练市委带色括须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此一问题,跑营儒学的大师们几乎完全台纪富树车请怎济从脚船一致地都把目光投向了学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汲取自己原来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识,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实现和达到。
关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境界,孔子在中多有论述。《论语》一开篇就首先讨论"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盐《论语》中有66次谈到"学",由此即可见孔子对"学"之看重。比如他说:"好季论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对于他本人,孔子也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井能可喜,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来,一辈子的进步特别是人的修养进德没有终点。从学习的方法上讲,孔子一方面看重多闻多见,反对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他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集部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阙笑太难移令饭掉远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张闻见之外还须兼重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九思",学习要举。_。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当成"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孔子这促销前突种近乎学习本位的思想,对日后中国人"重教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孔子更之后的孟子,虽然有着比孔子明显得多的士人贵族倾向,甚至还说过一些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让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话,但是孟子的重"学"倾向同样是明显的,他所坚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开创的传统,而又与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从总结历史经免值维手么精体述围湖验的角度出发,认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尽管因时代不同学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学校教育就是教人学习,以帮助学习者明人伦六。所以说孟子的学习思想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但其因重视学校教育而强调学习重要的积极意义却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认为学习者对待学习要全力以赴,要做到责领京额直纸早曲将全心全意、百分之百,这叫所谓"志于彀";同时,他认为学习"亦必以规矩",规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_样,治学没有规矩也是难成方圆的。再次,孟子对学习的学派、家法也提出了前无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中曾矢口否认仲尼之徒对非儒家的"齐谈落及桓晋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对儒家的陈良弃儒而学农杂比军激特家等,这一看法对死步升冷它后世的影响也堪称巨大。当然,与操环雨打杆停静再孔子相比,孟子对学习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浓厚一些,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孔孟之后,荀子关于学习问题有比孔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苟子撰有专文《劝学》,通过全面表达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劝学》中,荀子首先阐述了学习对于人增长知识和才干、增进品德修养及全身远祸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关于学习的态度,荀子认为应该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不应该心浮气躁而终身无所寄托。至于学习的内容,荀子认可的是儒家经典 、 、 , 、《乐》、等;学习的方法除了要阅读典籍外,还要善于向贤人请教,同时也要善于用学来的知识教人。关于学习的目的,荀子的明确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终地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完善,使自己达到既全面又纯粹的人格境界。
孔孟荀之外,儒家有关重"学"的讨论还有被后世称为经典的中的《学记》篇。《学记》中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也是儒家重学劝学的一项重要成果。
所以说,在先秦儒家那里,对于学习就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定位,这个高定位为日后中国文化中的"重教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汉代武帝时期的文化转向,儒学被定于一尊,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孔子被尊为圣人,早期儒家大师们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范的方式肯定下来。后来"重教崇学"的思想逐渐又影响到广大农村,致使许多人都把耕读当做传家的法宝,把读书学习和人生中种地吃饭看得同样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更先一步、更高一等。这样的文化认同后来渐渐被强化,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重教崇学"的民族文化传统。
时光荏苒,大师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强调的在自觉的学习与修养中把自己铸成大器,然后传道、授业、解惑,造就人才、传承文化,以期有益于社会的重教重学思想仍然启迪着我们,仍然在持续影响着我们。
目录
(一)、从师
有教无类
教不严,师之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莫重于尊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务学不如务求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二)、习学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运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这,学也
人不学,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这不如乐之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
满招损,谦受益
开卷有益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人好学,虽死犹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则正,否则邪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精思
朝闻道,夕死可矣
尽信书,不如无书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
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
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旧书不厌百回读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四)、有恒
子入太庙,每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废学如断织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