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

资料百科

《不如归》是日本明治时代小说家德富芦花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

来自不如归》写的是一个非常凄婉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浪子"幼年丧母,童年不幸,幸360百科得好夫婿,却沿色完志苗言密笑难料肺痨缠身,恶婆婆素日加以刁难,又因她患上了此种烧四斗战限下表不治之症而私下休了她,使得恩爱夫妻终不得相见,浪子悲恸死去,独留丈夫于尘世怅惘。

  • 中文名 不如归
  • 作者 (日)德富芦花
  • 创作年代 1898-1899年
  •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 字数 106000

内容城压机并余情住仅般简介

  小说的女主人公浪子因来自是中将片冈毅前室所生而不被360百科后母喜欢。浪子由姨母做媒,嫁给了海军少尉川岛武男,夫妇恩爱甚笃。而武男的母亲性情乖张,不喜欢浪子。军人武男又好够据常常征战在外,浪子抑郁成疾得了肺结核。爱慕浪子的武男表弟千千岩怂恿浪子的婆婆以不治传染肺病会毁灭精肉钱交观手修刚另川岛家族为由,将浪子休回娘家。而武男因家庭纠纷决然参加中日甲午海战,后负伤卧病于医院中。浪子因受辱肺病加重,其父亲全力照料才免于一死。命运捉弄,浪子和她的父亲外出在火车站上竟迎头碰见重赴战地的武男。无情的火车汽笛一呜,将两个相爱的人带向不同的地方。浪子不久离世。

作品目录

章节内容
第一章度蜜月
第二汽还好压久米田议十停叙浪子
第三章第三章 采厥
四章山木兵造别业
第五章片冈子爵燕居
第六章记武男之母
第七章通书
第八章男燕居
第九章山木燕客
第十章女友谈心
十一章逗子养疴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母子辩论
第十四章山木训女
第十五章中将允归
第十六章浪子大归
第十七章武男见母
第十八章鸭绿大战
第十九章战余小纪
第二十章武男养创
第二十一章浪子图
第二十二章耶稣宣言
第二十三刑管结理毫须每顺轴移记旅顺口事
第二十及学武外些声连却鸡刘四章武男归朝
第二十五章火车斗遇
第二十六章浪子死诀
第二十七章翁婿扫墓

创作评写联位编持背景

  根据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2月印刷的第一百版《不如归》二架仅飞宗组顺青喜系的卷首记载,德富芦花在相洲逗子的一个叫做"柳屋"的旅馆中养病的时候,遇到了福家静子,她是一个陆军中佐的遗孀。这个中佐是来自征清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的中将副官,是在日清战争中病死的。德富芦花从福家静子那里听到了以下这件事,由此创作了《不如归》。

  作为小说人物的原型,陆军大臣大山岩的女儿信子与三岛弥太郎是一对恩爱夫360百科妻。婚后,信子得了肺结核,回家养病期间接到夫家的离婚通知。信子不久病逝,年仅20 岁。然而,信子婚姻的破裂并非丈夫的意愿,而是婆婆的命令。三岛弥太郎是日本银行的第八白令李双战交己才山百代总裁、子爵,曾留学美国,是新派知识分子,却依旧不能打破"家"的屏障。小说中浪子的继母的原型是山川舍松,她是日本最早的留美女学生,学习护士课程。因为她非常清楚肺结核的传染性,所以她将信子带到别墅疗养,所用物品都消毒使用。然而,在外人的眼里,将信子"隔离"于人间,无疑是冷酷的行为。信子过世一年半后,送在《国民新闻》上开始连载《不如归》。

人物介绍

  浪子

  浪子(なみこ)与日语眼泪(なみだ)的发音相似,看似温婉的名含机断城验流地字武字,从另一层面上来看却象征着表面物质生活优越而业全财式酒延凯免采拿给内心精神苦痛的女主人公,以在流泪这一形式来传递这一寓意频南书

  她八岁丧母,小小年纪就在继母的阴影下过着"不被爱是不幸的,不能爱更加命亚解对微紧盟不幸"的无奈生活。

  浪子嫁到川岛家不久,便处处受到婆婆的讥讽。浪子虽然有着与丈夫短暂的幸福新真少拉让由有使课婚生活,但肺结核病病发的同时,被庆子以此为借口但均宁积让他们离婚,最终,浪子大讨口叫着"太痛苦了!太痛苦了!再也不做女人啦!"而痛苦地死去了。

  川岛武男

  与柔弱似水的浪子相对,武男是以海军中尉的职业军人身份出现的,字面上就强调了与他相关的武力、军人这些特定效果。纵使他如何地深爱浪子,但对男性来说工作、地位永远是第一。

  浪子继母

  继母是有名的仕宦人家出身,早年留学英国,但她却不肯对男子让步,又染上了西洋风习。凡是留有浪子生母痕迹的地方,都想要要彻底改掉,仿佛要把它们全部打消。对浪子父亲也件件事情都毫不客气地评长道短。

  这继母不通世故,祖升型航刚愎自用,炫耀学问,再加上同花测猜疑和嫉妒,总是挤兑、怀疑温婉顺从的浪子。

  庆子(武男母亲)

  庆子是一个很传统的妇女,欺弱怕强。庆子丈夫在世时,庆子受尽丈夫的暴行,丈夫离世后,她松了一口气,觉得更心书抓松评局轴创县自己终于成了一家之主了。儿子结婚后,庆子一是担心儿子的爱被媳妇夺走,一是看到儿媳的软弱,于是对新婚不久的儿媳百般刁难。

  有着传统观念的庆子,对传宗接代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在浪子患上了肺结众型跟核这种不治之症后,她对浪子的不满也越来越多,最后还私必林销笑销下休了浪子。

作品赏析

作品思

  尽管爱情的主题早已超越时代,但在明治维新后的特殊时代里,男女纯爱与封建伦理道德间的对立却越发醒目,由此所引发的家庭、爱情悲剧也越发深刻。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说来,《不如归》就是通过浪子与疾病、家庭问题的斗争来把她对爱的渴求与生的希望统统毁灭殆尽的一出充满应孔供"泪、苦、悲"的时代悲胶设若除剧。

  德富芦花的文笔优美,描写动人;而在这单纯的美与悲之外,又使读者感到兴奋,因为这作品中又富有社会性与启示性。他指出当时妇女处于听天由命状态;指出日本资产阶级的荒谬腐朽的道德。他所描写的不是偶然的个别的悲剧,而是典型的悲剧。读完了这部作品,可以分明感到上流社会的冷酷残忍、假仁假义和愚蠢顽固,正是该书中的女主角浪子惨遭天死的原因。

艺术特色

  《不如归》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更是将浪子与武男真挚热烈的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春色黯然的山间风景以及武男夫妇间甜蜜的对话勾勒出"幸福而纯净的空间"。那些只存在闺房的对夫君的表述,明明白白表现浪子的"大胆"。武男看望患病的浪子,离别时充满离愁别绪。结局细腻地描写了武男与川岛中将在浪子坟前的伤心情景。

  《不如归》比较情节化,故事发展跌宕曲折。在新婚夫妇勾勒出"幸福而纯净的空间"的时候,陷入危机的入侵者也同时登场,形成不详的预兆。在浪子进入困境的时候,武男总是因为军务不在现场。由于存在偶然的必然的原因,以至于浪子的悲剧越发深刻。

作品影响

  《不如归》是德富芦花的成名作,最初于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11月29日)到三十二年(1899年5月26日)连载于《国民新闻》。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由民友社出版发行其单行本,短短九年内(1909年)单行本已发行至第一百版,名副其实地成为明治最受欢迎的大众小说之一。

  《不如归》中的问题,不是日本独有的问题,而是尚未摆脱封建桎梏的各国人民所共有的问题。因此该部作品不但在日本销行百版以上,改编成戏剧和电影;还被译成中、英、德、波兰、俄各种文字,广泛流传于全世界,成了世界文学杰作之一。

作品评价

  林纾在《<不如归>序》中评价说:"余译书近六十种,其最悲者,则《吁天录》,又次则《茶花女》,又次则是书矣。"

  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中对《不如归》这样评价道:"此书为哀情小说中之杰出者,前后再数十次,汉英皆有译本,盖日本小说近来之最著名之作也。"

  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一文中讲道:"芦花的《不如归》最为有名,重版到一百多次;虽也是一种伤感的通俗文学,但态度很是真挚,所以特有可取。"

  丰子恺1959年译著《不如归》后,在译后记提到:"《不如归》具有那样深刻的揭发性和抗议性,又具有这样美妙的文笔,因此思想性和艺术性并茂,成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杰作。"

出版信息

译者版本名出版社出版年备注
林纾,魏易

  说部丛书第二集

  《不如归 哀情小说》

商务印书馆19081915年发行第四版

  小本小说丛书

  《不如归 哀情小说》

商务印书馆19131923年发行第五版

  林译小说丛书第四十三编

  《不如归 哀情小说》

商务印书馆19141916年发行合订本,1981年再版发行
《林纾译著经典 珍藏版 第2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林纾译著经典 珍藏版》共4册,第2册收录《迦茵小传》、《离恨天》、《不如归》
殷雄

  世界名著译本

  《不如归》

中西书局1926
大通图书社1937
林雪清《不如归》亚东图书馆1933书前有章衣萍的长文《不如归新序》,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对作品作了评介和考证,并对林纾译本进行了比较。
钱稻孙《朔风》创刊号北平朔风社1938只有第一章
徐云涛《不如归》经纬书局1965
五洲出版社1972
逸群图书公司1984
于雷

  春风文库

  《不如归》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外国畅销小说系列

  《不如归》

沈阳出版社1989
丰子恺、巩长金

  日本文学丛书

  《不如归·黑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收入《不如归》和《黑潮》两部小说。《不如归》是丰子恺1959年译,《黑潮》是巩长金译。
丰子恺

  《不如归》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现代作家。出身熊本县苇北郡水吴町,本名健次郎,芦花是他的号。芦花曾加入兄长德富苏峰创办的民友社,和兄长一起共事过。不过,长久以来,兄长在世人面前的出色表现一直使他感到自卑而苦恼,直到明治三十一年(1898)才以小说《不如归》在文坛确立独特的地位。明治三十四年(1901)他以社会小说《黑潮》和兄长苏峰断绝兄弟关系。芦花的言行虽稍过激烈,但因受俄国小说家兼思想家托尔斯泰的影响,使他始终立于基督教人道主义的立场。之后,他在粕谷(东京世田谷区)过着田园式的半农生活,以"生活即艺术"的文学为目标,而撰成主观且富浓厚宗教色彩的作品。芦花作品有随笔集《自然与人生》与《新春》、小说《不如归》、自传小说《富士》与《回忆录》等书。

德富芦花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